精 致 \ 深 入 \ 时 事 \ 生 活

逐梦微电影,激起“青春浪”

来源: 2019-12-05 11:04

文/《台海》杂志记者  吴乔莺




        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如今,我们已然跨入了“微时代”——微信、微博、微交流、微经济、微生活等微文化大行其道,越来越多带“微”字的词语正在不断被创造,微电影便是其中之一。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胡泳认为:“在‘微时代’,媒体的表现因人们消费媒体的需要而不断改变。当人们面临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和获取更多信息的需要时,我们希望以最短的时间获取最多的信息。”
        生活节奏的变快带来娱乐方式的转变,相比起过去每天守在电视机前或者花上几个小时去电影院看一场电影,人们更倾向于选择更为灵活、轻松、省时的娱乐方式,而微电影短小精悍、趣味横生的形式正契合了当下人们的收视心理,也成为了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一代颇为青睐的选择。

        微电影发展是未来的趋势
        所谓微电影,通常是能够通过互联网新媒体平台传播30-3000秒之内的视频短片,它具有完整的策划和系统制作体系,周期一般为几天到数周,同时也具备传统电影所具备的情节、结构、冲突、高潮等诸多电影要素,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时间休闲的状态下观看。

        最早提出微电影概念的是凯迪拉克品牌,其联手中影集团拍摄的广告《一触即发》被称为中国首部微电影。剧情通过90秒的“微时间”讲述吴彦祖在一次高科技交易中遭遇敌手中途突袭,为了将新科技安然转送至安全地带,吴彦祖联手女主角Lisa施展调虎离山等计策,几经周折最终成功达成目标。全片场面宏大,制作精良,颇有好莱坞大片的既视感。这部匠心独具的广告片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称为微电影概念的始作俑者,并引发了微电影的热潮,2010年也因此被许多媒体称为“微电影元年”。在那之后,越来越多人投入微电影创作,优秀的微电影亦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在福建优业组合影视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电影导演吕祖松看来:“符合观众网络视听习惯的微电影,它的外延随着时代不断在扩展,未来是大有可为的。”作为曾经多次荣获中国广告长城奖、学院奖等奖项和“中国当代杰出广告人”、“中国影视广告导演30强”等荣誉称号的广告人,吕祖松导演为《台海》记者分享了他由广告人迈向影视人的经历。
        吕祖松觉得,涉足影视对他而言绝非是个偶然。过去,中国的广告之于中国市场经济,无疑是一把垦荒的锄头。他正是用着这把最伟大也是最辛苦的锄头,坚韧不拔、迎头向前,用一个个精妙的创意去解读商品、创作广告。而如今,影视也成了一把重要的新锄头,做广告导演时所积累的经验及磨练出的富有原创、颠覆性理念,敢于挑战的精神也有了更多的用武之地,让他能创造出更多优秀的电影作品。
        吕祖松坦言,如今正是微电影发展最好的时代,他告诉《台海》记者,在拍摄电影《钢琴木马》时,他花费了两三年的时间认真打磨,最终才让电影得到完美的呈现。制作一部电影的耗时较长、耗费较大,这对于一些喜爱电影者来说是较为昂贵的。但“微电影是精简版的电影,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我在拍摄鼓浪屿申遗系列微电影《回眸鼓浪屿》时会清楚地感觉到,这些微电影的拍摄周期短、投资成本也相对较低,这对于电影爱好者们来说是一大福音。再加上国家促进电影产业发展,这微电影从遥不可及的神坛走入民间,越来越多的普通百姓参与到微电影的创作中,微电影的传播主体和受众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一致性,它必将成为全民参与的盛事,也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吕祖松说。

        厦台微电影交流蓬勃发展
        自1928年成为电影《火烧红莲寺》取景地开始,厦门就与电影结下了深厚的缘分,成为上海电影制片厂、八一电影制片厂等一流影视生产基地的宠儿,诞生过许多优秀的影片。近年来,在改革开放中取得快速发展的厦门更是频繁出现在银幕上,厦门文化产业得到迅速的发展,年均增幅达到15%。
        厦门靠着它丰富多彩的人文自然环境、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良好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成为了影视产业发展的一片热土,未来5年至10年内,厦门影视产业在全市GDP中的占比预计将提升至5%,综合带动产业占比将提升至15%,成为厦门重要的支柱产业。
        在这样的得天独厚的环境中,厦门微电影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微电影作品,厦台微电影合作也成为两岸互动的新模式。
        在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厦门市电影家协会主席李晓红看来,厦台微电影合作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她告诉《台海》记者:“厦门与台湾一衣带水,渊源深厚,厦台语言相近、文化相通,厦门的气候、政治条件也受到台湾同胞的欢迎。”李晓红还告诉记者,微电影作为一种新型的电影模式,它的发展势头良好,也受到了两岸青年的欢迎。相比起传统的电影,微电影在台湾年轻群体中的传播力度更强,吸引着他们来到厦门交流、创作。
        作为时代的弄潮儿,厦门也在不断努力搭建两岸微电影学习、合作、交流平台,为两岸电影人提供更好的交流机会——厦门国际青年微电影节、海峡国际微电影节、海峡影视季·两岸青年微电影展、美在两岸·2019青年网络视听作品创作大赛……对于厦门搭建的微电影交流平台,台湾知名导演、世新大学讲师瞿友宁表示,这样的平台“可以为两岸电影人提供创意上的交流,看到未来电影碰撞出新火花”。
        作为海峡影视季·两岸青年微电影展连续三届的策展人,吕祖松表示,海峡影视季作为海峡论坛重要的组成部分,以“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促进两岸影视繁荣”为主题。三年来,共有数百名来自海峡两岸的公司或个人参与到这项活动当中,例如在去年刚举办的第十届微电影展中共收到493部反映海峡两岸青年人创业、生活、情感和奋斗历程等内容的优秀微电影作品,其中台湾作品就有101部。“这样的活动,其实是为台湾年轻人进入大陆影视行业提供一个跳板,打开一扇窗户,通过参与活动,两岸的青年可以配合创作、相互切磋,他们可以吸取彼此的优点,而他们的作品也可以被大家所看见。”

        吕祖松觉得,从历届组委会的评价来看,大陆青年和台湾青年所创作的微电影,在风格上有很多不同,大陆青年创作的微电影在创作主旨上更加积极向上,而台湾青年创作的电影则更富创意,有些则会反映社会阴暗面、聚焦底层小人物。但通过这几年的两岸微电影展的交流,两岸青年的作品开始变得更为多元化,可以明显感觉到质量方面的飞速提升。





        密切两岸民众情谊
        以两岸微电影合作交流为契机,两岸人民的关系日益紧密。在交流的过程中,也诞生了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
        在这些微电影中,有一些是由两岸草根影视爱好者共同打造的,例如《墓地婚礼》(又名《家源》)。
        导演冯勉告诉《台海》记者,他是来自海沧本土的草根导演,平时喜欢拍摄电影。而拍摄这部《墓地婚礼》电影的契机,源于自己的朋友讲述的在海沧出生的国民党老兵曾强在两岸通航后到海沧寻根,最终决定留在海沧生活的故事。这是一部由两岸影视爱好者首次采用“共同缔造”的方式拍摄的电影,用冯勉的话说:“《墓地婚礼》能够顺利拍摄,台湾同胞的支持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据冯勉介绍,这部微电影的参演人员中有许多都是来自台湾的朋友,比如在电影中扮演曾强父母的林静芬和陈雅爵夫妇便来自台湾,他们自告奋勇的参演让《墓地婚礼》增色了不少。而剧中也不乏大陆同胞的身影:扮演台湾老人曾强的老人翁天方是来自厦门教委的退休干部,扮演女儿的杨帆则是大陆旅行社的工作人员。在为期十天的拍摄中,参演的两岸朋友辛苦着并快乐着,虽然不是专业的演员,但他们却用心演绎着剧中的故事,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有感于他们的努力,厦门的一些政府单位和企业也尽己所能地对剧组提供支持——海沧区委宣传部帮忙协调场地、厦门梦境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协助拍摄、海沧文体局提供影剧院作为首映场地……两岸朋友齐心协力,最终缔造出一部感人至深的《墓地婚礼》,他们的关系也在一次次的合作中变得更加紧密。
        参与拍摄两岸微电影的不仅有两岸影视爱好者,一些来自两岸的公司也陆续参与其中,厦门航空公司便是其中的一家。2018年是两岸全面“三通”的第十年,厦门航空因此制作发布了主题微电影《归途》。微电影讲述了一位早年离开大陆、定居台湾的老人带着去世老伴的相片返乡的故事。微电影以历史发展为背景,反映了两岸关系变迁,表达了两岸人民盼望统一团圆的愿望,获得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许多台籍乘务员表示看到这部影片,内心觉得十分感动,和电影中的老人一样,他们从台湾来到厦门,两地相似的文化,让他们觉得分外亲切,一如归乡。随着微电影的传播,越来越多的台湾年轻人看到了厦门的环境,也看到了大陆企业的活力,这吸引着他们来到此处奋斗、打拼,实现他们的青春梦想。
        作为一种新型的传播形式,微电影像是一座架在两岸间的桥梁,让两岸的朋友因此相识相知,它也像是海峡两岸间吹过的一阵春风,翻滚起青春的浪潮,吸引着更多人投身其中。它助力着两岸的交流,也必将因为这样的交流合作而焕发出更美的光彩。

扫一扫,关注台海杂志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广告投放|法律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闽ICP备19007057号-1

© 2018台海杂志社版权所有,未经台海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