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 致 \ 深 入 \ 时 事 \ 生 活

海峡的风,海峡的情

来源: 2019-12-05 12:50

近年来,随着大陆惠台政策的施行,台湾电影从业者不断西进到大陆寻求发展机遇,大陆广阔的市场和包容力,为他们提供了巨大的创作空间。而金鸡百花电影节落户在与台湾一水之隔的厦门,这对于两岸电影交流与合作,又提供了利好。加上近年来,厦门市不断出台措施,放大两岸影视产业合作效应,积极争取两岸产业合作的先行先试政策,引入台湾影视人才、技术、创意、管理等资源,厦门与台湾携手开拓两岸电影产业合作的“新蓝海”,可以说是迎来了“最佳时刻”。事实上,厦台的电影关系历史渊源非常悠久,最早的脐带形成于1924年,1987年开放探亲后,海峡两岸电影学者的首次聚会就在厦门。

 

厦人白克是台湾光复后第一代电影人

自1895年台湾被日本割据,至1945年光复,两岸长达半个世纪的时空阻隔,人为切断了彼此之间的电影消息。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影视专家陈飞宝研究发现,厦门很早便是两岸电影交流的先锋。1924年,厦门联源影片公司的孙、殷两人,将在南洋巡回上映过的四部大陆电影《古井重波记》、《莲花落》、《大义灭亲》、《阎瑞生》,带至台湾放映,建立起两岸电影久违的历史联系,使台湾早期电影的视觉呈现中,有了一条维持两岸电影联系的脐带。据了解,自1924至1945的二十多年里,有三百多部大陆影片陆续输入台湾,海峡两岸的商人通过直接向上海的电影公司购买台湾版权,或向厦门、南洋片商收购旧片等两种方式,将大陆电影进口至台湾放映。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台湾光复。一时之间,两岸之间的文化艺术交流如刚刚打开的闸门,势头、热情均不可阻挡。时局的转变很快反应到电影中来。其间,不得不提一位厦门籍电影人——白克。1945年9月,重庆国民政府派会说闽南话的厦门籍电影人白克到台湾接收日人的电影机构。

白克,1914年出生于厦门,原名白明新,在厦大教育系毕业后,到上海从事电影工作。台湾光复后,白克随着第一批接收人员赴台,拍摄、剪辑台湾光复初期的受降典礼和台湾首届光复节庆典纪录片,并负责接收日人留下的电影器材、设备和厂房,合并日据时期的“台湾映画协会”和“台湾报导写真协会”为“台湾电影摄制厂”,并担任厂长,这是台湾第一座设备完善的电影制片厂。白克也因此成为蜚声全岛的第一代电影人,成为中国电影留在台湾岛上的根。

从1949年开始,台湾当局就在全岛实施“戒严令”,直到1987年,“戒严令”才被解除。人员的往来受到限制,影片难以输出输入,在这样的情况下,正常的电影交流显然无法展开,谁能想到,厦语片竟然在此时间接达成两岸电影交流与情感对话,形成两岸电影交流史上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

厦语片,又称厦门语电影,是1949年后,从福建省厦门、泉州移居香港的戏曲人员,利用粤语片设备来拍制的母语电影,其独特之处是不在香港或内地放映,而是在海外上映,一度风靡东南亚及台湾地区。“厦语片大量进入到台湾,受到热捧,也启发了一些台湾电影制作人,1955年公映的《六才子西厢记》、1956年的《薛平贵与王宝钏》都受到了厦语片的触动,开启了一轮热潮,甚至还催生了同属闽南语系的台湾闽南语电影。”厦门理工学院时尚学院副教授李洋感慨地表示,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厦门的电影产业虽然不是那么突出,但是厦门的人才在两岸电影交流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一部好电影,厦台一起追

1979年,全国人大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随即宣布停止炮击金门,和解的春风吹开了笼罩在海峡上空的乌云,也吹来了一批批台湾电影人和台湾题材的影片,与台湾一水之隔的厦门承接了这股热潮。1984年,台湾导演虞戡平所执导的电影《搭错车》成为首部引入大陆的台湾导演拍摄的电影,在厦门、泉州等地连映三个多月,插曲《酒干倘卖无》风行闽南地区,流传至今,成为经典。虞戡平接受媒体采访时,将《搭错车》在厦门等地受欢迎,归功于相通的语言、两岸隔离多年的好奇以及其中的人间真情。《搭错车》讲述了大陆老兵哑叔收养弃婴的故事,该故事在两岸多次被搬上荧屏或戏剧舞台。

再比如,1990年,观影人次和放映收入均创造记录的台湾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引发持续数月的台湾电影观影热潮。如今,不少厦门人言及台湾电影,常常提到这部影片,谈起当年的自己流了多少眼泪。2013年,第五届海峡论坛·海峡影视季颁奖仪式现场,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的“母子”主演杨贵媚和谢小鱼时隔23年后亮相厦门,引发一代人的回忆。

在开放探亲政策的推动下,1987年之后的两岸电影关系,翻开新的一页,两岸电影人开始互相来往,尝试各种可行的交流,如录像带流通、内部放映、巡回展映等。与台湾有着“地缘、血缘、文缘、商缘、法缘”关联的厦门,成为备受台湾电影人青睐的取景地。1988年,台湾逐渐放宽了含有大陆风光画面的电影放映的限制,同年5月,台湾导演侯孝贤就专程到厦门为电影《悲情城市》补拍几个镜头,其中一处为远处有帆船的空镜头。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台湾和大陆的学者对彼此的电影都很陌生。1989年5月,厦门市电影电视艺术协会主办的“台湾电影电视艺术研讨会”,成为海峡两岸电影学者的首次聚会,梁良、蔡国庆、黄仁、黄建业等台湾学者和陈飞宝、郭华等大陆学者发现,他们对对方的电影信息了解极度匮乏。定期展开两岸电影学术研究的交流,是十分必要的。从那之后,类似这样的学术交流便变得密集起来。

随着两岸关系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取得突破,特别是2005年两岸关系获得重大进展以来,台湾电影和大陆电影在产业体系内的合作交流更加通畅,互映、合制和明星共享现象普遍化,两岸电影面临大发展、大交流、大合作的契机。2009年,海峡影视季应运而生,以“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促进两岸影视繁荣”为主题,每年在厦举办。

 一个好故事两岸一起讲,一部好电影两岸一起追。台湾“学生电影教父”林清介于2016年执导的《奇幻同学会》,不仅有两岸演员阵容,取景也在两岸间进行。为了让更多厦门的观众有机会看到这部影片,2016年第八届海峡论坛海峡影视季期间,林清介把整部戏的主要演员们都带来了。林清介说,厦门是个拍戏的好地方,建议厦门成立专业的影视基地,吸引两岸更多电影人来厦取景。

“过去十年,我们亲眼见证了大陆影视技术的成熟、原创的力量、海峡两岸审美的渐趋一致。很感谢大陆开放了很多惠台政策,让台湾的年轻影视业者有机会参与好作品的创作。我们期待这样的两岸互动能够往前迈进,希望‘两岸一家亲’能进一步朝着‘两岸一家人’迈进。”台湾文化创意产业联盟协会荣誉理事长李永萍告诉记者,通过海峡影视季,两岸影视人用影视经典真情对话,两岸电影工业的汇流,促进了两岸电影“共同体”的形成。

                                                                                 由厦台联合拍摄的电影《掌中的星星》在闽南各地及台湾地区取景。


光辉前景已徐徐展开

青年之志,两岸同行。2019年9月6日,美在两岸·2019青年网络视听作品创作大赛在厦门市海沧区启动。大赛聚焦“青春、亲缘、传承、知行、清新”五大主题,以扶持新生代两岸青年影人的力量为目的,为两岸青年影人搭建展示创意和探索艺术的平台。值得一提的是,为进一步培育优秀青年影视人,大赛还特设“大师班培训工坊”,邀请知名导演、编剧、摄像、制片人到厦门,为大赛中脱颖而出的优秀团队进行面对面授课指导,提升参赛团队的专业技能。

这项比赛吸引不少在厦台湾影视人才参加。金门导演汪松威研究生毕业后,选择到厦门发展,而今在厦门演艺学校当老师。在汪松威看来,厦门是他复兴电影梦的基地,执教之余,他也在厦金两地大力推介儿童电影教育。他说,目前,台湾电影在市场利益和自身困境的双重压力下,年轻电影从业者没有发展的机会,唯有“登陆”融合才有机会。

早在2008年6月举行的“华语电影与国际影坛接轨的挑战”座谈会上,侯孝贤即认为,今后大陆、香港、台湾三地合作的电影会成为华语电影的主流,两岸三地的合作要做好,除了各地的电影工业必须完备外,必须要守住大陆市场。大陆电影市场到底有多大?2018年,电影市场全年总票房突破600亿元人民币。如何守住大陆市场?只有搭上“西进”的列车,才可延续电影事业的生命。

“台湾的朱延平导演很早就到大陆寻求突破,进行两岸合拍,电影《大灌篮》获得了不错的反响,所以他也常常呼吁台湾的导演不要总盯着台湾本土的市场。那时的合拍片,不管是拍摄地的选择,还是合作方的选择,多倾向于福建,尤其是厦门。首先,距离近,交通便利;其次,语言、文化相通。2012年的《抢救老爸》全都是在厦门拍,甚至拍了‘一国两制’的场景,爱情片《基因决定我爱你》也是在厦门取景。”李洋说,一部又一部的合拍片制作,大大加快了厦台两地电影交流。

每一部合拍片集合了两地的电影力量,资金、主创、宣传、发行等环节在电影市场的感召下互相动员,使合拍片最终呈现出多元气质。厦门宝晖集团董事长杨荣文投资的两岸合拍电影《掌中的星星》在厦开机,作为影片的大陆方总制片人,杨荣文希望在不断突破政策限制的同时,把合作制片的通路打通,可以成为其他两岸合拍片的范例,也为两岸电影文化对话打开了通道。在他看来,尽管两岸电影在体制机制、政策管理、文化背景、工作方式和艺术思维上有不尽相同之处,但两岸在文化上有天然亲缘性,两岸电影人可以取长补短,在共享市场的基础上,共同开发题材资源,联手进行制作发行,分享创意成果,共同成就两岸合拍的春天。

“厦门市及各区这两年出台了很多影视产业扶持政策,厦门市正积极打造两岸影视产业合作交流试验区。厦门拥有很好的先决条件,以台湾导演郑芬芬的《快把我哥带走》为例,拍摄地就在厦门,你可以看到,厦门因为地缘、文化的接近性,成为台湾影视创作人员登陆的首选地。我认识的一些台湾电影创作者,不少已经到厦门落地、进行拍摄,也有不少人考虑到这边成立影视制作公司。”台湾辅仁大学博士、集美大学文化创意系副主任黄诗娴主要从事城市电影及两岸影视产业合作的相关研究,她说,“厦门正抓住金鸡百花电影节落地这个机遇,发挥地缘优势,凸显闽台特色,以节促产,建立两岸影视拍摄基地,打造两岸特色电影博物馆,我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台湾电影人到厦门发展。”

28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系列活动——第一届互联网影视文娱盛典暨飞鹭文娱之夜于201911月在厦门举办。承办方之一、飞鹭文娱研究院创始合伙人张晓婷表示,“飞鹭奖”将针对网络电视剧、网络大电影设立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具潜力男演员、最具潜力女演员、最具成就导演奖项等,她呼吁两岸的影视人未来可以往互联网影视发展,因为“影视爆发期还没有真正到来。互联网影视的市场空间会比大荧幕的更大,光网剧,2019年可能就有200多亿元的市场容量。”近年来,在网络技术快速迭代、互联网商业模式日趋成熟的催化下,互联网影视成为发展最为迅猛的行业之一,一幅关于两岸影视人光辉前景的美丽画卷,已在面前徐徐展开。

扫一扫,关注台海杂志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广告投放|法律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闽ICP备19007057号-1

© 2018台海杂志社版权所有,未经台海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