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 致 \ 深 入 \ 时 事 \ 生 活

导演曾云辉:与故事共鸣才能拍好电影

来源: 2019-12-05 13:00

从1993年进入厦门大学开始算起,曾云辉在厦门已经生活了36年,受到厦门环境的熏陶,曾云辉的心里始终充满着对文化的热爱。想要拍出一个好故事,成为他在工作上的执念。在影视行业打磨多年之后,他第一次执掌镜头,拿出了一部《喜马拉雅之灵》。从此,一举成名。

《喜马拉雅之灵》出来了,受到影视节和大众的双重肯定,入围2017世界民族电影节,第20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和第41届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竞赛单元,并成功入围第27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少数民族影展”单元。

首次试水的成功,并没有让曾云辉感到膨胀,他依旧用缓慢的步调寻找着适合自己下一步电影的合适题材。对于拍电影,曾云辉的想法很简单:“只有喜欢一个题材,才能拍出一部好作品。我希望挖掘的,是故事背后与人物的共鸣!”

 

喜欢拍摄文化差异大的题材

说起自己的导演生涯,曾云辉说,自己没有做太多准备,似乎顺理成章就去做了。“2013年的时候,我的心里有了一个很好的故事,想将这个故事讲出来,让他们都能读到。于是,我开始对故事进行打磨,这个过程就是创作的过程。慢慢的,通过实地的走访,原来简单的故事被我一点点加入更多的元素,最后升华了主题。这时,我再一想,这个故事已经成为了一个很好的剧本,那为什么不把它拍出来呢?”于是,原本只是想写故事的曾云辉,最终决定用镜头来讲述,把自己的想法都融入一部电影中。

“如果从导演的履历来讲,我是零基础。但如果从对电影的理解,对创作的了解来讲,我经历过很多,比如我曾拍过电视广告片和一些短片,对电影在执行层面还是有很多的经验的。”曾云辉说,在拍摄第一部电影之前,他也关注过很多优秀的影片和导演,做了一些细致的准备工作。

作为一个厦门人,曾云辉却将镜头对准了离我们十万八千里远的西藏地区。谈到选择藏地题材,曾云辉说:“我们身处哪里并不重要,其实每个人的内心都有对一些很遥远地方的遐想,有接近它的欲望,所以我选择电影题材不太受地域影响,反而因为文化区别很大我会更愿意去介入,因为拍摄就是一种探索,去了解一种更未知的东西。”曾云辉说,自己是先去的西藏,后面才有拍长片的想法。这也正是因为自己被当地的风土人情感动到了。

曾云辉介绍,《喜马拉雅之灵》是第一部关于珞巴族的民族电影,展现了千年前珞巴原始部落文化。“珞巴族是中国56个民族中比较特殊的一个,它的人数很少,多生活在中印边界,他们有很多非常自成一体的文化跟生活,但外人对他们民族的文化基本都不了解,我也希望通过这个影片,能够让更多的人认识到珞巴族。”

曾云辉告诉记者,整部影片绝大部分内容都在林芝市米林县拍摄,路途遥远,当时拍摄过程中,器材和人员的调动都挺不方便的。“首先是器材运输,比如说电池,我们都没有办法用航运,只能走火车,可是火车只有一条青藏线,青海到西藏。但大部分器材我们都是从厦门运过去,就只能从厦门到北京,再从北京绕到青海,然后再坐青藏线,一直到拉萨,然后再往南走。所以这个器材就绕一大圈。同样,大多数工作人员也是我们从厦门带过去,然后在拉萨再请一些比较有经验的人去配合。”虽然路途遥远,但让曾云辉感到高兴的是,当地政府对于他们的拍摄给予了很大支持。“当时为还原珞巴族部落早期的生活面貌,当地政府允许我们在一片原始森林搭了一个村庄用于拍摄,这是很不容易的。”

 

关注有情感底色的故事

拍完《喜马拉雅之灵》后,曾云辉没有急着找下一个拍摄的题材,在他看来,越好的故事需要花越多的时间打磨。

曾云辉看来,电影本身的题材很宽泛,你要找到跟你内心有关联的,能够触及到你,让你真正沉浸进去的题材,才能做出好电影。拍电影,需要源源不断地为讲好故事去付出时间和精力,这就需要你一定非常喜欢这个题材,才能不中途退缩或厌倦。“像我,就对藏地这种离我们生活比较远的地域或文化,比较有兴趣,我也希望在这方面题材上能有一个新的突破。”

另外,曾云辉表示,自己也比较关注人物本身。“因为我觉得电影都是由人物构造出来的,好的电影和故事,最终是完成对人物的构造,观众才能够获取到共鸣。我比较关注有情感底色的故事,特别是喜欢游离现实之下的东西,因为我觉得在这个时代,每个人行为都是被外物所影响,但内心往往还有一片净土,或者说每个人的内心还是会保留一种很纯粹的理解跟价值,我希望能通过自己的电影挖掘这个部分。”

曾云辉在厦门生活了三十几年,说起厦门的影视产业,曾云辉表示,目前厦门的影视产业最大的优势,就是取景地丰富,在影视制作这一块能够吸引外面剧组,但也比较局限,来拍摄的都是近现代剧,因为缺少场地,古代题材就不会到厦门来拍摄了。从制作层面来讲,厦门作为取景地很好,但是这跟你自身的产业无关。衡量影视产业好不好,要看当地有没有好的出品公司、电影创作团队,有没有优秀的编剧导演这类主创人员,有没有从事各种影视配套服务的公司。从影视出品到创作到制作的整个链条,有没有形成,这才是产业化,如果只是吸引剧组来取景,那产业是发展不起来的。

曾云辉说:“当下,很多地方都缺少影视产业链,但厦门有机会去打造,因为契机来了,厦门已经慢慢成为影视拍摄的热门城市。政府也在推动各种产业扶持政策,肯定会对在地公司带来发展的机会。加上外面引进的一些公司,看能不能真正落地。我们所说的真正落地,是指公司它必须实体落地,如果是非实体落地,那也没用。所以,关键的还是要培养本土的实体企业,让它产业化,这个才是最重要的。”

在曾云辉看来,现在厦门的影视人才比以前要好很多,但是离真正的电影创作,包括从资本上,从制作上都还显不足。局部繁荣,并不能代表行业就好起来了。这个行业还是要有一定规模,才能形成一个真正的产业链条。现在的新人,多是拍一些短片,或是拿广告来做练习,经历不够,积累不够,就离能够拍电影的差距还很大。“但是只要给新人足够的时间,我相信这部分从业者他们如果有机会进入电影领域,就是会慢慢成长起来,成为未来五年、十年厦门电影领域的顶梁柱。”曾云辉乐观地说。

扫一扫,关注台海杂志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广告投放|法律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闽ICP备19007057号-1

© 2018台海杂志社版权所有,未经台海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