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 致 \ 深 入 \ 时 事 \ 生 活

导演沈少河:用努力证明厦门电影人也不差

来源: 2019-12-05 13:03

因为一场演出,一个导演,沈少河抛下已打出名头的演出策划工作,考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脱产三年全心攻读导演技术。毕业后,他又放弃了资本充足,最适合影视产业发展的北京,以及过往打下基础,存有诸多人脉的深圳,回到了离开20年的半个家乡——厦门。沈少河说,自己是漳州人,对于闽南的风土人情,自己的心里总是有着牵挂,这份牵挂,促使他回到了厦门这座让他熟悉又陌生的城市,从头开始来。

回到厦门的沈少河,将拍摄重点放在了闽南文化的推广上,立志要做属于闽南的精品。从南音“旦后”到“厦门散打王”,再到“鼓浪屿爱情故事”,沈少河在剧本的选择上,始终离不开厦门,离不开闽南文化。在沈少河看来,闽南文化内容丰富,有太多的东西可以做成电影,借大银幕告诉观众。

沈少河说:“厦门已经有了自己的电影公司、电影导演,我们要告诉世人,厦门人也能做出属于自己的好电影!”

 

从演出策划转行电影导演

2012年以前的沈少河,已经是国内演出行业小有名气的策划、导演,他所策划和导演的《红楼梦全版主题音乐会》,腾格尔深圳演唱会,伍佰深圳演唱会,以及参与策划的西藏布达拉宫实景演出《文成公主》、湖北恩施大峡谷实景演出《龙船调》等,都得到业内外的赞誉。可以说,他在演出行业已经走得顺风顺水。直到参与《印象刘三姐》的策划,让他的工作规划有了彻底的转变。

《印象刘三姐》的总导演是张艺谋,也就是从那时起,沈少河开始关注张艺谋。“之前,我对张艺谋并不了解,后来了解张艺谋的发展历程,才发现他是摄影出生,工作多年后才转行当导演,且他上电影学院时年龄已经很大了。我想,既然张艺谋可以在工作多年后去学导演,那么我也可以啊。”打定主意的沈少河,决定自己也往电影导演的方向闯一闯。2013年,沈少河考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放下原来的工作,开始了自己的进修。

2016年,沈少河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回到了厦门。“我在厦漳泉地区长大,对这里感情很深,读书的时候也在厦门做过音乐,搞过乐队,所以知道厦门的文化氛围很足,又是个旅游城市,适合做电影。”沈少河告诉记者,“一般来说,我在北京或深圳发展是最适合的,特别是我在深圳还有一个公司,已经有了资源的积累。但这么多年都在外面漂,没有在老家待过,我还是很想扎根老家的。”

沈少河回到厦门后,用了半年的时间筹备,邀请了原来的好友,在2017年成立了自己的影视公司——幕光影业。公司成立后,自然要开始寻找项目,沈少河将目标放在了闽南文化的精品上。

沈少河说,自己喜欢闽南的语言,喜欢闽南的文化,又发现在厦门从事电影的人比较少,做闽南题材的就更少了。作为新导演,沈少河决定从闽南文化入手。“做闽南的东西,是我来厦门前就给自己的定位。每一个导演走的方向都不一样,大家都不是一开始就做很大体量的影片,得有自己的特色,或者得有自己的优势。我在闽南长大的,觉得自己还是熟悉这片土地,这就是我的优势。闽南文化中有许多深奥的东西,值得去挖掘。”

 

拍摄中保持闽南风味

沈少河为自己导演的第一部作品,挑选了讲述南音传承的题材,但找到这个故事,他也花了半年时间。“2017年上半年,基本都在挑选拍摄题材,一开始想拍林语堂的小说,但没拿到授权,后来,又看中了一个关于爱情题材的小说,因为厦门是天然摄影棚,拍摄现代题材,特别是爱情题材,基本都不要去做改造。可惜,这本小说也没有拿到授权。”沈少河说,自己为了合适的拍摄题材找了好几个月,一次偶然间在外图书城看到了《旦后》这本小说,一翻发现是讲南音的。“我听说过南音,但太久没在家乡生活了,对南音也不了解,只是觉得南音作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要把它搬到大银幕,让更多人去了解它。”

跟小说作者谈下版权,向管理部门报备审批,这些工作又花了半年时间,2018年初,沈少河正式开始《旦后》的拍摄筹备工作。

沈少河说,这一次他请了北京的编剧和监制,都是他的好朋友,又把他在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的班长请过来做电影的执行导演,班长又带了自己长期合作的摄影师和灯光、场记等工作人员,演员也是朋友在北京帮请的,美术则请了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的老美术和福建电影制片厂的美术团队来参与。

“整部电影做了将近两年的时间,光剧本就做了一年半,推翻了又推翻,足足写了十几版剧本。”沈少河说,“因为原小说体量很大,写成剧本需要对内容进行压缩,取舍一部分的故事。例如,一开始我想保留一些战争场面,后来发现成本太高,只能放弃。”沈少河介绍,整部戏最后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讲的是女主人公小时候的生活,这部分是在厦漳泉闽南一带拍摄,另一部分讲的是女主人公背井离乡到香港生活的故事,这部分就只能移到佛山拍摄。“幸运的是,整个拍摄过程还是比较顺利的,除了在佛山,刚好碰到雨季,每天都下雨,给我们造成些压力。”

第一部片子就选择了大多数人都不太了解的南音,沈少河却并不担心市场受众会因此变窄。在沈少河看来,电影追求跟观众的共鸣,虽然自己拍摄的是闽南题材,但不是枯燥地讲闽南文化,电影是由人物构成的,必须从性格、生活习惯去刻画一个人物,所以只要你把人物刻画好,附带的一些地方特色元素,反而会给别人一种新鲜感。“整部电影里面,我们要寻找跟观众的共鸣。人的最常见的感觉就是喜怒哀乐,你把这些呈现出来后,会给人感觉原来这个故事跟我有关,而不是说我在看一个完全无感的影片,他们在讲他们自己的话,过自己的生活,跟我没有关系。好的电影,会把观众带入影片中,一起体验喜怒哀乐。”

作为《旦后》这部电影的编剧之一,沈少河把控住所有的内容改编思路,书中体现的闽南人的习俗,都得到很好的保留。虽然其他编剧多是北方人,但在风格上有沈少河的把控,用其他编剧的专业性融合沈少河对这本小说的理解,整个改编不会偏离原作的精髓。为了还原闽南的风情,沈少河在拍摄过程中,还找了一些闽南的工作人员参与。沈少河说:“《旦后》的整个拍摄和制作都充满着闽南的味道,我本身就是闽南人,而且我是导演,又是编剧,也是总策划,所以从头到尾每个环节基本上都是我在掌握,对小说的感觉也抓得比较准。”

 

发展电影产业需要包容性

在厦门扎根三年,沈少河始终觉得厦门很适合发展电影,唯一问题就是缺少人才。“厦门有硬件,环境很好,政府也有大力度的支持,可以看出是有大决心想做好电影的。但接触过厦门的影视行业后,我发现厦门影视业在人才储备上是缺失的。特别是我们的本地人才,在做电影上本身的专业化水平是不够强的,这点我们得承认。因为我们去专业学过,回来再看别人的东西就能一下看出是否专业。像武功一样,你一出手就知道你的功力在哪里,绝对骗不了别人。”沈少河说,想要做电影人,得脚踏实地地去学专业,或者说去跟专业的团队合作。不管拍摄什么片子,都应该找最专业的或者更专业的人来合作,不应该自己想当导演,想做电影,立刻上马就来,那样,又怎么能做出好作品。

“电影,不是一个人写完,拍了就行的。它应该是经得起所有人来给你吐槽,所有人来给你泼冷水,所有人来给你挑刺的,只有经得起考验,最终拿出来的东西才能立于顶端。电影这个产业,是有游戏规则的,有创作规律的,有市场习惯的。你不了解观众的心理,随便想拍什么就拍什么,最终的失败只能自己买单。”沈少河说,厦门想要发展电影,首先要有专业化的环境,其次要有包容性,能够把好的东西放在一起,形成多渠道合作。沈少河说:“不管是资本还是演员,编剧还是作品,抑或是创作团队,它都应该是有包容性的。能容纳更多好的团队来到这个地方跟大家形成合作。”

“现在大多数人都想独立去运作一部电影,因为都觉得电影是获利的渠道,但电影只靠一个人或一家公司是搞不起来的,它一定是大团队大作业。既然我们决定在家门口做电影,就必须要更加谨慎,不能输给别人。如果你在家门口拿自己的石头砸自己的脚,会让人笑话的。”沈少河说。

如今,《旦后》已经拍完,沈少河的第二部电影已经在筹划中。沈少河介绍,目前审批下来,在进行剧本的创作。第二部影片,讲的是厦门一位散打冠军的故事,是一个有情怀,又励志,带有满满正能量的影片。

沈少河说,自己做这个项目也是机缘巧合,在了解了这个故事的人物原型经历后很受感动,加上自己喜欢动作片,又认识一个很棒的动作指导,大家就合计着做这个项目。“那位动作指导也是福建人,他是《九层妖塔》、《乘风破浪》、《无名之辈》的动作指导,跟我关系很好,我们也一直想合作拍摄动作片,这次刚好有这个机会。”

“未来我可能会朝着动作片和爱情片这两个方向走,坚持拍厦门故事,闽南故事的电影。就是想让外人看到,我们厦门有自己的电影公司、电影导演,能够拍自己的故事,并成功票房大卖。”沈少河说,这是他一直坚持的目标,用自己的努力告诉别人,厦门的电影人也不差!


《台海》:现在金鸡奖落地厦门,您觉得这个消息出来后,厦门做电影的氛围是有没有相对起来一些?

沈少河:有,现在大家都蠢蠢欲动,都觉得是一个大时代到来了。但话又讲回来,如果冒进地拍片,是拍不出好电影的。金鸡虽然在厦门,但金鸡的标准是中国电影的标准,你得拿出符合金鸡标准的电影。如果这点做不到,那金鸡奖来不来厦门,对你也没差。

作为闽南人,金鸡落在我们家门口,我们应该用实质的东西,证明我们福建人能行。所以,我是带着一个目标留在厦门,我想代表着福建,代表着厦门,代表着闽南,告诉大家,咱们也有人能拍电影,拍好电影。我们的目标不是为了赚多少钱,我们目标是要证明我们闽南人在电影领域能行,能拍出符合金鸡奖标准的电影。当然,我们也正在朝这个方向努力。

《台海》:您觉得往拍摄符合金鸡奖标准的电影这方向去走,最关键的环节在哪?

沈少河:大环境来讲,现在政府也在大力打造影视基地,给影视扶持政策,但从拍摄地的运营管理来看,目前还没有跟上。另外,政府要做到,谁能拿出好作品,再去给相应的扶持。同时,政府要给本土公司,给本土的创作人员更多的机会。

从个人的角度来说,我觉得电影始终有个标准,不是谁拿个手机,拿个摄像机都能拍电影。有句话说得好,人人都是自己的导演,因为每天怎么活那是你自己的事情。可是,你要让你的东西给别人看,别人愿意给你点赞,这可就难了。

《台海》:您会不会觉得厦门现在因为有了相应的影视扶持政策,造成当地的影视产业有一些浮躁的感觉?

沈少河:肯定会有,但市场是残酷的,你的东西最后一定是走向市场。所有人目前拍电影,肯定不是单纯玩一个情怀,大家都冲着市场,冲着票房来的。创新才是最根本的东西。导演说直白了,就是拿自己心中的东西给别人看的,观众能从电影中看到导演的内心,这才是一部好作品。同理,导演只有把内心所要表达的东西正确地用影像形式呈现出来,观众才买单。所以,导演要沉得下来做片子,而不是说看到哪个类型火了,就直接跟风进去,这是不科学的。在筹拍《旦后》的过程当中,有很多其他项目也找到我们,最后我们还是选择这个片子,继续把它做好。拍摄时,我们也不知道金鸡奖会来,也不是冲着这个来的,我们就想着做闽南题材。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不停地研究,不停地进步,不停地成长。我们坚持到底,把这个项目呈现出来,也是一种使命感。我觉得,做任何事情它都应该有一种使命感,把事情做好做完善。就像我拍摄《旦后》,要把闽南的非遗第一次呈现在世人的面前,这就是我的使命。

 


扫一扫,关注台海杂志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广告投放|法律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闽ICP备19007057号-1

© 2018台海杂志社版权所有,未经台海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