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 致 \ 深 入 \ 时 事 \ 生 活

福建电影制片厂摄影指导李明:厦门适合制作小而精的电影

来源: 2019-12-05 13:05

1977年,17岁的李明走进福建电影制片厂,成为一名摄影助理,从此开始了他的电影从业生涯。因拍摄厦门而爱上这座风景优美的城市,李明早早地把家安在了厦门,这里的空气、调性和艺术氛围让李明分外享受。厦门,也成为他繁忙工作后,放松自己,享受悠闲时光的最佳去处。

40多年的时间,李明参与了数十部电影和百集以上电视剧的拍摄,积累了大量的影视制作经验。一路走来,他见证了中国影视产业的兴起和成长。如今,再看厦门影视的未来发展,李明表示:“厦门是一个非常有质感的地方,可以创作‘小而精’的电影,比如厦门的音乐、油画等都可以成为创作题材。”


19岁全程参与故事片制作

时间回到40年前的1979年,19岁的李明已经在福建电影制片厂工作了两年,那一年,福建电影制片厂(简称福影厂)迎来了自己的转型之日,李明也迎来了自己全程参与的第一部故事片的拍摄。

“回想过往,我觉得自己还是幸运的。”李明说,1977年自己刚进入福建电影制片厂的时候,厂里主要的工作是拍摄纪录片,题材相对固定,拍摄方式也比较简单。“那时候,上海电影制片厂经常到福建来拍片子,福影厂就会出个介绍信,让我们这些年轻人到拍摄现场去观摩,我也从中学到了一些故事片的拍摄技巧。直到1979年《小城春秋》的出现,我才真正地深入参与到电影制作中。”

李明回忆,1979年,福影厂领导决定要改革,从拍摄纪录片到转型拍摄故事片。但在当时,只有国家电影局指定的电影制片厂才能拍摄故事片。经过努力,福影厂终于拿到了拍摄指标,选择了《小城春秋》作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片子。

“《小城春秋》讲的是厦门的故事,所以厂里把拍摄地选在了厦门。我们第一站是集美,在当时集美区政府的招待所住了半个月,做拍摄前的准备工作。”李明说,《小城春秋》的摄影指导叫朱永德,当时是上海电影制片厂的摄影师。“因为上影厂的《海之恋》在厦门拍摄,我们曾去参观过,对当时的摄影师印象深刻。所以拍摄《小城春秋》时,我就建议也请朱永德。事实证明他来了以后,对整个《小城春秋》的推进起到非常核心的作用。”李明表示,朱永德给了自己很多教诲,帮自己在摄影领域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那时候拍摄用的是胶片,一开机,马达一转,钱就在流。所以,摄影师对每一个镜头的把握和拿捏都要很准,朱永德在这方面堪称大师级水准,所以他的教导,对我人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预备半年后,《小城春秋》正式开始拍摄,先在集美,后转到鼓浪屿,再转到厦大,整个拍摄时间非常长。李明表示,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他对厦门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我小时候来过厦门,拍摄闲暇时间又会到厦门各处走一走,《小城春秋》拍完后,可以说,我对厦门已经非常熟了。”

      

爱上厦门的艺术氛围

拍完《小城春秋》后,李明作为摄影师又参与了一部福建省纪录片的拍摄,当时在规划中,李明提出的一个影像方向:武夷山用国画调子拍,厦门是用油画调子拍。

为什么觉得厦门像油画调?李明表示,从直观上看,厦门的凤凰树、石头墙,有极大的反差力度,在阳光下,他们组在一起视觉上就像一幅油画。同时,厦门的素质基调,也让厦门呈现油画般的西洋质感。“厦门的老百姓听音乐都是听美声、听歌剧,这在福建省其他城市是很少的,所以,厦门的欣赏水平更接近西方,更加国际化。与油画呈现的西洋式风情非常像。”李明说。

多次来厦门拍片后,李明爱上了厦门这座城市,把自己的小家安在厦门。“因为我喜欢厦门,我太太又是闽南人,所以小家自然就安在这了。现在动车这么方便,也不会耽误我的工作。”

对于从事电影行业的人来说,可能会找一个电影氛围比较浓厚的地方生活。但李明却有着不同的想法:“我喜欢厦门,喜欢它的空气、调性和艺术氛围。在厦门,我享受和朋友聊天,这些朋友基本跟电影行业都没关系,但他们本身很有艺术素质。如果我天天在谈电影,别人可能会愿意,但对我来说就比较累。人总要放松的,我在厦门的生活其实是在为下一个片子做预备。”

李明表示,自己也有过驻扎在横店,一年拍两到三部戏,但那是很辛苦的事情。“在剧组,我属于主创,比一般的工作人员更耗体力,我算是脑力和体力的双重消耗。在工作上,我是一个疯子,一天要工作十几个小时,但回到房间,我就需要足够的放松。我的房间连电视机都没有,对影视的东西不去看不去想,这样第二天才能充分地工作。”

“在连续工作了三到四个月后,就一定要有足够的休息时间,回到厦门,放松自己,跟朋友交流,这是我的工作生活状态。”李明说。

 

厦门影视创作要有自己风格

几十年的拍摄工作,让李明对影视制作有着自己的看法。聊天中,《台海》记者提到厦门可以有的拍摄题材,李明表示,厦门是很特殊的城市,它比较精致,比较小巧,又带有艺术氛围。在一些题材上比较受限,比如拍时代大变革的东西,比不过广州和深圳;拍一些先进人物的故事,又缺少谷文昌、廖俊波、焦裕禄这类的典型代表;拍一些战争题材,又遇上敏感的台海问题。所以,厦门想要有所突破,更应该做一些“小而精”的东西。

“有些意象化的内容,用文字表达会差一点,用戏剧表达也差点,恰恰用电影来表达是最好的,这些内容,也就是电影最根本的东西。电影有自己的语法,每个地方,适合的电影语法也不一样。厦门和台湾很小,都是小地方,很适合纯粹的艺术片。台湾在这块很早就向日本学习,所以有着成熟的制作经验,厦门也是可以向台湾取经的。”李明说。

另外,李明认为,厦门的语言混杂着闽南语、客家话、普通话,所以经常会有些属于语言的梗。这些梗,久了就变成一种语言语境,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文字特点。李明建议,“在剧本创作上,厦门不一定要去追求北方的那种创作风格,要有属于自己的特点。闽南与其他地方的文化差异,是电影当中、剧作当中很重要的东西,这种差异就可以作为一种创作灵感。”

提及厦门的影视制作,李明表示,厦门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克服。

“我跟张国立拍过十多部电视剧,两人之间非常熟,也有了默契的合作。在较早的时候,张国立对我说,我们有个题材到厦门去拍吧。作为福建人,作为厦门人,我热爱厦门,当然希望他能到厦门来拍片。但从实际角度分析,当时我是劝说他放弃的。我跟他说,老大,来厦门拍摄有难处。第一,你看你的摄制组,一过来至少17辆大车,厦门最有质感的地方是在老街巷里,这些车停得了吗?第二,拍戏的话,剧组服务方面要能跟得上。这么大的队伍,去一个场景拍摄,需要戒严封路,这个钱和时间你又付不起。第三,如果拍现代离不开公安、机场,医院、火车站这类的地方,而厦门在相关协调上的能力还不足。”

李明表示,厦门现在已经有了影视制作的环境,但在配套上还稍弱一点。“之前,平潭盖了一个非常大的摄影棚,说还有两个棚在规划中,可是盖完后,要怎么吸引剧组过去?周围的环境怎么样?酒店、食宿、工作人员,都能够需要时马上就叫到人?这些影视产业周边的生产链不是花钱就能引进来了,需要一定的基础积累,平潭如此,厦门也如此。”

李明告诉记者,有一次一个北京朋友到厦门拍戏,请他在厦门找几个灯光师。他一打听,没人愿意干。即便有人接,要价比北京还高。还有一个朋友,前不久也要准备在厦门拍片,看了几个厦门的改造棚,都不满意,最后还是撤出去了。一打听才知道,原来厦门找不到专业的场景布置团队。“这些问题,都反映了厦门在影视产业链上还存在缺失,亟待完善。”

“有剧组愿意来厦门拍片,对厦门的城市形象宣传来说,是非常好的一件事。”李明用《疯狂的赛车》举例说:“当年《疯狂的赛车》热映之后,厦门的几条老街道上突然涌现出很多游客,他们都是看电影之后,被厦门的独有的环境所吸引。”李明说,这就是电影对城市品牌的影响,好的电影会让好的城市深入人心。



《台海》:您对金鸡百花电影节落地厦门有啥看法?

李明:金鸡百花电影节落地厦门,对厦门来说是一个好事,因为这是我们福建电影制片厂几代人的念想。其实,很早以前福建电影制片厂就想迁到厦门,厂里的老领导认为厦门是有氛围的地方,想要把电影厂搬过来,但受制于一些客观原因,最终没能成行。

后来我们一群电影人也在聊,大家都觉得厦门应该有它自己的产业特点。有的地方抓工业,有的地方抓高科技,而厦门就应该做会展、旅游和影视制作。厦门有这个基础,也有这个品质。影视这个行业,放在别的地方,可能需要孵化好几代才能成型,但进到厦门,可能很快就会发展起来。所以,我们觉得金鸡百花电影节能够过来,对厦门发展是个契机。我们真是挺开心,挺欣慰的。

 

《台海》:您对厦门目前在电影制作的体量上有什么建议?

李明:其实电影市场是很残酷的,一年大概有一千多部电影,可是我们能看到多少部?也就一二十部。其他的去哪里了?没人问过这个事情。所以,电影的投资风险很大。所以,我们一开始还不如做小的片子,可能你的成本经过控制,利润空间会更大。一样是一千万的投资,你要拍个大电影呢就肯定捉襟见肘,但如果你要是拍个小电影,可能日常拍摄更从容,出来东西就不一样了。

作为电影人来说,我个人比较希望的就是,我们能有一个管理电影基金的机构。比如我是一个电影爱好者,可是我又不会拍,我愿意花一笔钱去支持,那就把钱放进这个基金里,交给机构帮忙把控。机构里的人本身也是电影人,他很理解电影的拍摄规律。对于电影的选择,先由机构挑选合适的剧本,找一些有想法的年轻导演,再用投资人的钱帮忙组织拍摄班底,一旦影片成功了,人才培养出来了,投资人也赚到钱了。

 

《台海》:您参与过这么多电影、电视剧、纪录片的拍摄,你对福建当下的剧本创作能力有什么评价?

李明:很早以前,我有幸参加福建省一个电影剧本讨论会,学习到很多东西,但我也悟到一个事情,福建有非常多的好题材,可福建的剧本原创水平,并不如人意。

说实话,台湾在剧作方面的功底比我们强,但它没有市场,我们有市场,却没有剧本。那何不如真正形成海峡两岸间的交流,两岸剧本创作人员共同合作,我们适合写大场景,台湾的剧作家写一些他们拿手的,需要表现细腻感情的戏份,这样子的话,也许会碰撞出意想不到的火花,让福建的影视创作上升一个水平。


扫一扫,关注台海杂志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广告投放|法律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闽ICP备19007057号-1

© 2018台海杂志社版权所有,未经台海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