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 致 \ 深 入 \ 时 事 \ 生 活

为什么迫切需要这座桥

来源: 2019-12-31 16:23

虽然这两年两岸关系因民进党当局不承认“九二共识”而陷入僵局,但大陆方面仍一如既往地为台胞办好事办实事解难事。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今年1月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指出,“两岸要应通尽通,提升经贸合作畅通、基础设施联通、能源资源互通、行业标准共通,可以率先实现金门、马祖同福建沿海地区通水、通电、通气、通桥。”两岸“新四通”的议题在此次两会期间也引起热烈讨论。
继去年八月福建实现向金门供水后,如今两地融合发展又有新突破。“台湾海峡通道及金马通桥专题研讨会”在福州召开,研讨会披露厦金大桥方案初定的消息。
消息一出,再次将兴建厦金大桥推到了媒体关注的焦点。这是厦金两地乃至海峡两岸人民关心期待和喜闻乐见的大好事。大桥一旦建成通车,将是连接厦金、接轨两岸的“脐带”,会极大地促进金门民生发展,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更进一步,造福两岸民众。

厦金大桥成两岸和平发展新起点
金门、厦门两岛唇齿相依,历史渊源深厚,自古以来均隶属于福建省。1949年厦门解放,金门县的大屿岛、小屿岛等岛屿也获得了新生;然而近在咫尺的金门岛以及烈屿(小金门岛)、大担岛、二担岛等零星小岛屿却仍被国民党军队控制。50年代,这里一度成为国共兵戎相见的主战场,直至金门炮战之后,双方的军事冲突才开始降温,70年代末中美建交后更是全面停息了硝烟的对峙。
由于大陆积极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以及台湾政体不断变化动荡,台海局势由武力对抗逐步转变为友好对话。其中金门凭借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人文优势,始终在两岸关系中扮演一个重要的关键角色,不仅是民间交流一浪高过一浪,同时与厦门以及福建高层的接触也日趋频繁,在“小三通”以及旅游等方面更是屡创新高,处处显现出“两岸一家亲、福建金门亲上亲”的特殊骨肉情。
金门岛淡水资源极度匮乏,地下水开发寅吃卯粮、竭泽而渔,民生质量无法稳步提升。1995年金门大旱,民众隔岸求助,大陆高度重视;2015年10月,由晋江龙湖取水泵站、陆地输水管道以及跨海输水管道所组成的金门供水工程开工建设;2018年8月5日,金门供水工程正式通水,“两岸同胞共饮一江水”的美好愿景终于成为现实。
金门水危机虽已解除,但是交通困境和经济发展瓶颈依然存在。今年1月31日,曾发出“让金门脱胎换骨”就职豪言的新任金门县长杨镇浯在厦门表示:金门方面将成立(厦金大桥)专案办公室,把前期准备的都提前准备好,等到时机成熟、春暖花开时,不仅水到渠成,还能“桥”成。
“厦、金自清朝开始向来并称,两地在2018年8月完成‘通水’工程,时任金门县长陈福海在通水仪式中曾进一步抛出‘通水、通电、通桥’的‘新三通’议题,在当时引起台湾政坛一阵议论。”台湾中华民族致公党主席陈柏光向《台海》杂志记者介绍,陈福海所提的“通桥”,即是指连结厦、金两地的“厦金大桥”。陈柏光说:“‘厦金大桥’如果建成,从金门本岛出发至厦门的行车时间约40分钟,从烈屿出发至厦门仅需20分钟,金门本岛与烈屿间可透过兴建中的金门大桥联通,这样,将可使目前近一小时的‘小三通’船舶航程节省三分之一至三分之二的时间,金门可望成为两岸物流链的连结枢纽,不仅可以带动金门的经济发展,更可以促成与邻近城市更紧密的结合,形成‘金、厦、漳、泉一日生活圈’。”
目前“和平发展”是台湾民众心中对于两岸关系未来发展方向的最大公约数。根据台湾中华民族致公党于2018年底所做的民意调查结果显示,在对于金门未来在两岸关系发展中扮演的角色上,有超过七成(74.1%)的金门民众支持金门成为“经贸自治实验区”(台湾其他各县市民众整体支持率为41.1%),另有接近八成(79.5%)的金门民众支持金门成为“两岸和平试验区的试点城市”(各县市民众整体支持率为46.4%),显示当地民众对于让金门成为两岸政策的实验区或试点城市,具有高度的意愿及认同。
金门距大陆近而距台湾本岛远,与邻近的大陆城市整合发展是必由之路,而“厦金大桥”的兴建,将可促使“厦金共同生活圈”加速发展。对此,陈柏光表示,大陆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是台湾无法回避的事实,面对区域经济快速整合与两岸关系高度联结的大环境与大趋势,台当局必须在两岸政策上采取整体性、突破性、创造性的思维及做法。两岸协商共建厦金大桥可以作为新时代两岸和平发展道路的起始点,短期可以让金门排除贸易障碍,掌握经贸发展机会,推动城市发展建设;中期则可望将金门建设成为两岸经贸活动自由化与和平发展的试点区,探索未来两岸交流互动的政策方向及可能模式;长期更希望通过金门的成功经验,以及“厦金共同生活圈”的稳定发展,进一步消除两岸人民在地理、生活与心理上的隔阂与藩篱,为两岸和平发展创造更多的可能与空间。

厦金大桥有助于节省台商往返成本
“这段时间,厦金大桥方案初定的消息在我们台商的朋友圈里传播,大家都希望厦金大桥能尽快开工建设,将带动厦门周边发展,将原有厦金一日生活圈提升为真正意义上的厦漳泉金一小时交通圈。”厦门台商协会会长吴家莹表示,厦金大桥一旦建成,对广大台商台胞的好处显而易见,“首先大桥通车可以弥补海上交通因恶劣天气条件带来的不足;其次是通行效率更高,有助于台商台胞往返节约成本。”
吴家莹告诉记者,厦门诸多台资知名企业如友达光电、宸鸿科技、冠捷科技、天马微电子等都在厦门翔安设厂,有很多科技界白领在厦门生活,他们面临技术培训、孩子教育、医疗等问题。如果厦金通桥,很多难题将迎刃而解。
厦门市台协常务副会长陈岱桦则表示:“我们非常感谢中央提出了‘新四通’,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就是通桥,通桥就是通心,如果能实现两岸通桥,台胞往返两岸更加畅通无阻,这对于两岸融合具有非常重要的示范和推动作用,让更多台商能够共享大陆的发展机遇。”陈岱桦指出,厦金是两岸融合发展的先行先试区,厦门和金门地缘相近,语言相通,厦门和泉州都是“一带一路”的重要起始点,未来可以改造为两城一体的概念,从深化两地基层交流开始,由民间机构牵头,来共同举办一些活动和赛事,是很好的两岸一家亲、两岸融合的做法。
今年初,吴家莹曾对外发起过《厦门与金门两地通桥倡议》。他说,这个倡议发出后,厦门台商群体中一直非常关注这件事的进展。“厦门台商协会还专程拜访了金门县政府有关单位,探讨厦金通桥。很多台商表示,我们已经做好准备,只要有需要,一定会响应号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极力促成厦金大桥早日建成。”
此外,吴家莹还建议,厦金大桥建设若能串联起漳州和泉州会更好,这样可以使厦漳泉金四地协同发展,媲美粤港澳大湾区,最终使厦金大桥成为“台海通道”起点,并延伸到台湾本岛。
采访中,福州台商协会前会长陈秀容以自己经历举例说,她常选择从平潭坐“海峡号”轮船回台北,但海运受天气影响很大,尤其到了冬季,“海峡号”经常停航;而去马祖坐飞机回台北,又因班次太少不方便。所以很多时候还是会从厦门飞台北或经“小三通”到金门再飞台北。“如果厦金大桥建成,将大大便利台胞往来两岸。尤其很多金门乡亲都有在厦门置业,这座桥建成后,厦金共同生活圈就真正形成了。”

厦金大桥有助于金门同胞融入厦门都市生活
“金门要发展,只有和厦门通桥,这是我们金门人最期待的。”金门同胞林锦城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金门离大陆更近、也更亲,大陆更体恤金门民众的难处,很有诚意帮助我们解决民生问题。”
为了生计,林锦城几乎每天往返于厦金两地,“如今吃住行基本上都靠厦门,‘小三通’的船运虽然便捷,但常受天气影响而停航。如果通桥,就没有这个问题。”
“90后”的金门人张阳扬,目前是厦门大学中医药专业金门籍研究生,从2009年他选择来到厦门大学中医药专业念书,2016年取得大陆中医师资格证,如今已是两岸不少患者喜爱的家庭医师。在他看来,厦门的医疗水平在不断提升,而金门属于偏乡,医疗资源匮乏,如果厦金通桥,可以让金门同胞享受到厦门第一手医疗资源。张阳扬表示:“金门属于外岛,当地的心血管疾病、中风疾病患者如果送回台北,路途和患者的承受能力都是要考量的因素,如果金门和厦门通桥的话,对金门人是最大的帮助。”
“厦金门对门,鸡犬声相闻。厦金两地一步之遥,天气好时在金门就可以看到厦门。但金门是‘好山好水好无聊’,很多金门人周末都选择在厦门过。”金门女孩陈怡芬说,自己父亲十年前就在厦门买了房,父母几乎都常住厦门。
据厦门市金门同胞联谊会相关人士介绍,金门人在厦门买房的数量约2.5万套左右。金门公开数据显示,金门户籍人口135816多人,常住人口有6万余人,共4万余户,可见有六成以上的金门人在厦门买房置业。
随着越来越多的金门同胞在厦门生活和工作,两地的交通问题也越来越受重视。虽然有“小三通”,但毕竟受天气影响,通桥显然是最佳交通途径。
“厦金航线是台胞往返两岸的重要通道之一,却容易受天气影响停航,台风、起雾等恶劣天气时有发生,在厦金之间建桥可以弥补因天气原因造成的麻烦,使台胞往返两岸更加畅通无阻,也不必担心因为天气的原因影响行程。”在吴家莹看来,一座桥不仅可以拉近厦金两地的空间距离,还可以拉近两岸同胞心灵的距离;一座桥将厦金两地“一日生活圈”变得更为高效便捷;一座桥也将成为海峡两岸同胞的心灵之桥。

厦金大桥影响了金门人的生活方式
“厦门和金门只是一片水域。金门人去厦门买房、咨询医生、见朋友和购物。厦门市民去金门骑自行车,买菜刀,住宿舍,喝金门高粱。”金门县闽南文化协会主席杨在平表示,“来厦门参观金门”已经成为双方共同打造的知名品牌。厦门和金门有着相同的血缘关系和相似的风俗习惯。合作建设海峡两岸共同的家园将有助于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厦金大桥如果建成,将对厦门金门的旅游发展带来很大帮助。
“如果通桥后,陆路运输没有限制,每年从厦门到金门可能有1000万人次。”金门县工商发展投资策进会副总干事吴伯扬预测道,按照厦门翔安机场的规划,每年旅客吞吐量达8500万人次,这将极大增加赴金门的游客数量。
但在吴伯扬看来,厦金通桥,带来的最大变化不仅是观光客数量,还会影响到金门的生活方式。
“大陆游客来金门,对于我们传统生活作息会有很大的改变。”吴伯扬回忆,以前由于长期由战时政府管理,金门所有商家下午五点关门,军人曾是岛上唯一的消费者。
因为具有特殊的军事意义,金门在外界眼中也充满神秘感。吴伯扬介绍,1997年,金门对外开放观光,当年就吸引了近80万台湾游客到此旅游,让当地开店的人挣了很多钱。但那时金门并没充分做好迎接游客的准备,无论是旅游开发还是服务都严重不足,食宿和接待也很艰难,到商店买瓶水都成难题。
“以前金门不知道何为服务业,从来不和客人说欢迎光临,也不会说请慢用,谢谢;你爱买不买,要吃不吃,金门人都不当回事。”吴伯扬说,由于旅游体验不好,1998年,台湾本地到金门旅游的观光客锐减,人数不到10万,此后金门经历漫长沉寂。
2011年6月28日,经过两岸相关部门的协商,两岸正式开放大陆居民赴台湾个人旅游,这不仅对金门旅游观光业产生很大推动力,更提升和改变了当地服务业,民宿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金门人渴望改变,最直观的对比和刺激来自对岸的厦门。”杨在平告诉记者,伴随经济快速发展,厦门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已成为东南沿海最富影响力的现代化都市;金门却相对步履缓慢,当地人想体验都市生活,往往不是台北,而是坐船到厦门。“金门人心里最大的期盼,就是金门能够变得和厦门一样好。”杨在平说。
在台湾竞争力论坛执行长谢明辉看来,金门想要改变,必须依靠厦门,依靠大陆。谢明辉说:“金门因为远离台湾岛,不易受台湾经济辐射。但金门与厦门之间仅相距6公里。退潮时,金门马山连营区距厦门角屿岛甚至只有1800米。因此,金门必须利用厦门的地理优势,拓展大陆广阔腹地,连接大陆商机,而金门经济借力厦门的前提就是改善厦金交通,建桥最立竿见影。”
吴伯扬也表示,厦金通桥有利“两门”扩大交流、通商与双方民众之往来,是“两门”民众所乐见的。
“厦门、金门本一体,都归福建省管辖,金门人以前是坐舢舨到福建读书的,在同一片海域讨生活,所以厦金共同生活圈是自然而然形成的。通桥后厦金两地可以共同规划、共同发展,同根同源,同心同行,最后水到渠成,成为两岸人民在生活与心理上走向融合的先行区。”吴伯扬说。

扫一扫,关注台海杂志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广告投放|法律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闽ICP备19007057号-1

© 2018台海杂志社版权所有,未经台海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