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而畏
文/《台海》杂志主编 年月
与在全国各地记录战疫历程的许多台赛摄影师一样,这些日子来,我总不由自主地回想起17年前SARS横行的那些时光。
我们有一个共同感受是:“那时真的是无知者无畏啊!”
2003年的上半年,我在紧邻厦门的一个漳州乡村驻村写作,那里刚被辟为经济开发区,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外来人员和机具大量涌入,村庄原本宁静淳朴的氛围被彻底打破。在喧闹的日子里,人们陆续听说了一种可怕的肺炎正在广东、香港、北京等地蔓延,连邻近的厦门也有病例出现,但村民们照样串门,照样与开发区工作人员为征地补偿款讨价还价,而官方为了推进开发速度,照样三不五时开群众大会做思想工作,好像疫情在三界之外。要说有所警惕的表现,竟是抢购白醋和板蓝根,但随着白醋和板蓝根很快告罄,人们又重新投入到征地的拉锯战中……
因为对乡土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感,尽管今年春节我留守厦门,但仍然对农村在相隔17年后如何面对疫情感到特别牵挂。
台赛摄影师朱建兴在9天里跑了50多个村落,他在接受我们采访时描述了大年初二到广东一个乡村采访时的所见所闻。他之所以选择大年初二出发到乡村,是因为在粤西一带,这一天,出嫁的女儿会带着丈夫及儿女回娘家拜年。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饭。按照过往,人流高峰期可能会出现在这天。
可朱建兴到了村里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我看到不少村落,早早就在村口横上栏杆、有的只是摆上一张桌子或是两张椅子,配置虽然简单,但就这样,一个个简易的乡村防控点便建立起来了。关于禁止串门、聚餐等抗击疫情内容的布条、红纸,在一个个村口高挂和张贴。村民们自发行动起来,24小时在这里负责轮岗,防止外来人员进村。”
从初二到初九,朱建兴镜头中的乡村防控岗,防控力度是不断升级的,防控措施不断强化,现在几乎每个村的防控点都已经配备了额温枪。从最初限制外人进村,到在地村民进出,要检测体温,再到后期,除了体温检测,出入时间、做什么事都要登记,以防有的村民谎报,出村聚餐抑或串门。
还有的村子,朱建兴一到村口,费尽口舌表达采访意图,还是被婉拒入村。他的境遇让我联想起另一个画面,某省省委书记到村民家视察,被村民下了逐客令:“您还是赶紧走吧!”
可见村民防控意识之强。乡村防控态势尚且如此,城市就不言而喻了。可以说,全国上下快速筑起了战疫的钢铁长城,许多人置生死于度外,奔赴抗疫前线,以血肉之躯与疫情搏击;许多人肩负使命,坚守岗位,保证社会机器的正常运转;更多的人被保护起来,只需宅在温暖的家中,不出门、不聚会就是对抗疫的最大贡献。回想SARS期间,疫情出现四个月后卫生部门的高官还笑着说“戴不戴囗罩都是安全的”,某中心城市的委书记等领导还特别在体育场参加有2万名群众聚集的春季长跑活动,以此来证明“疫情控制住了”。而最终,他们的“无畏”之举很快被时间所唾弃,17年后,人们耳旁时时回响的却是钟南山院士的“哪里控制住了?根本还没有!”的大胆直言,如春雷滚滚。
17年前,我不戴口罩奔跑在广阔天地间,却如井底之蛙,对疫情消息十分闭塞对防控知识十分无知;17年后的今天,我宅在书房,胆小如鼠,而疫情信息、抗疫知识却滔滔而来,这得益于强大的资讯传播技术,更得益于我们国家的执政理念、社会管理水平、国民意识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某种程度上,这比我们的医疗水平日新月异,更令人欣喜。
我曾有幸与钟南山院士有过一面之缘,当面聆听他教诲时最受益的一句话:“对健康起决定作用的是生活方式。”这与他在本次抗疫中说过的那句话“自己才是自己最好的医生”一脉相承。我们有理由相信本次抗疫最终会取得胜利,但如果人类继续藐视万物,“什么野味都敢吃”,无知无畏,谁敢保证又一个17年后不会发生更可怕的疫情?毕竟相对于浩瀚宇宙,人类是多么的渺小与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