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 致 \ 深 入 \ 时 事 \ 生 活

9天跑了50多个村落

来源: 2020-03-03 20:32

台赛摄影师朱建兴聚焦广东肇庆

9天跑了50多个村落


口述/朱建兴 整理/《台海》杂志记者 卢燕


乡村是抗击疫情的第一道防线。在这次疫情抗击前线,我把镜头聚焦在乡村防控岗上。从初二到初十,9天的时间,我跑了广东肇庆市5个县市区总共50多个村落。

每个乡村的封村“配置”虽然不尽相同,但一样的是,他们坚守一线,守护家园的使命感。在寒风中,他们默默守在村口,24小时,不分昼夜,吃饭也都在现场解决。村民们那种淳朴的奉献精神,我希望通过自己的记录,将村落中这一股股浓浓的暖意进行传递。

碰壁,防控系数不断升级

从1月18日小年夜那天,当第一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疑似病例进入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北岭分院隔离开始,整个肇庆市的疫情防控工作全面紧张地推进中,就我所在的新闻单位,也开始进入到“临战”的状态。

2003年,从广东蔓延而开的“非典”,至今让人后怕,当时,我也在新闻一线,也到过不少乡村拍摄,但看过的景象却颇为失望,村民对防控“非典”的举措,多是做样子、应付性、很松散。

10多年过去了,在信息化的当下,乡村接收信息的渠道畅通,与城市无异,我相信这次乡村抗击疫情肯定会有所差异,我想把这个变化记录下来。

大年初二开始,我就开始往乡村跑。之所以选择大年初二出发,是因为在粤西一带,这一天,出嫁的女儿会带着丈夫及儿女回娘家拜年。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饭。按照过往,人流高峰期可能会出现在这天。

当日,我7点多出门,可到了村里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8点半左右,我来到了高要区,发现这里的不少村落,已经在村口加架起栏杆、有的只是摆上一张桌子或是两张椅子,配置虽然简单,但就这样,一个个简易的乡村防控点便建立起来了。关于禁止串门、聚餐等抗击疫情内容的布条、红纸,在一个个村口高挂和张贴。村民们自发行动起来,24小时在这里负责轮岗,防止外来人员进村。

较于过去,现在网络发达,信息畅通,从国家层面下达各项指令,经由各级政府,层层落实到各个地方,用一呼百应来形容都不为过。

从初二到初九,我镜头中的乡村防控岗,防控力度是不断升级的,防控措施不断强化,现在几乎每个村的防控点都已经配备了体温检测器。从最初限制外人进村,到在地村民进出,要检测体温,再到后期,除了体温检测,出入时间、做什么事都要登记,以防有的村民谎报,出村聚餐抑或接触外地朋友等,从而在源头上掐断疫情感染源。

即使说明自己的来意,我在很多乡村都碰壁了,比如高要区白土镇竹山村、四会市贞山街道橄榄村,虽然他们很友善,但都会委婉地拒绝你进到村落。

奉献,淳朴的精神让人触动

严防死守的工作人员,有村里的老人、妇女、党员等不同年龄层,而且早、中、晚餐都是在现场解决的。

寒风中,高要区白土镇乐堂村一处进村路口,一位戴着黑帽子的老阿婆,默默守在村口,眼神专注地看着前方,这一幕,我很受触动。他们是那么淳朴,奉献性特别强,他们自愿到前线轮岗值班,而且没有任何报酬。特别是,最近几天气温都比较低,整夜在外头,真的是特别冷,何况是海拔比较高的山区。

而对于我跑的这五个县市区,我是有选择性的,这里头有城中村、古村落、经济欠发达的地区,还有偏远的山区,每个区块的特性是不一样的。在乡村中,特别是一些偏远的小村落,村民们彼此认识,外来人口少,进入村子的渠道往往只有一个,无论是人员的排查还是封村,乡村实行起来,较于城中村或市区都更为容易。我甚至也跑了佛山高明区,也想看看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村落在疫情防控上又是如何做的。

从初二开始,连日来,每天我都7点左右出门,辗转于不同村落,每每到傍晚6点才回到报社。每到一个新的村落,在画面的拍摄上,除了聚焦不同群体,我也关注每个防控点的不同标语,选取不同角度进行拍摄。从影像语言来看,我的镜头聚焦的是各个不同村落的防控岗点,但每个村的画面会有不同选择性,包括内容、群体以及角度,这些都要再三考量。


希望透过自己的影像,让大家知道,即使在偏乡,大家对疫情的防控也不松懈,跟城区没区别;乡村公众的疫情防控卫生意识高;每个村都很团结,形成一股合力,合作奉献的精神让人佩服,我希望大家能够透过不同的画面,感受其中传递出来的正能量。

接下来,我还想再重新回到之前拍过的一些村落,看看现在的防控是否再一步升级,做个对比。




扫一扫,关注台海杂志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广告投放|法律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闽ICP备19007057号-1

© 2018台海杂志社版权所有,未经台海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