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 致 \ 深 入 \ 时 事 \ 生 活

时光猎人杨函憬: 你去你的未来 我回我的过往

来源: 2020-05-06 21:35

时光猎人杨函憬:

你去你的未来 我回我的过往

/《台海》杂志记者 吴乔莺 图/ 受访者提供

初见杨函憬时,是在位于厦门湖里华美空间的“旧物仓”中。这位架着一副黑框眼镜、扎着低马尾、留着一小撮山羊胡子的时光猎人,正端坐在那大大小小旧物之间,安闲地烹茶品茶。春日午后的细雨飘洒在他身后那面微旧的玻璃窗上,氤氲起淡淡的雾气,恍惚间,让人误以为回到了过去。

对于杨函憬而言,“旧物仓”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座宝库,这座宝库凝结着他的心血,见证着他多年来的人生起伏,也展现着他独到的人生主张。

生如逆旅,寻找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你去你的未来,我回我的过往。”是杨函憬的微信朋友圈签名,也是他17年来一直坚持的生活主张。

“这背后的故事,还得从2003年我在旧货市场看到的一块做饼的木头模具开始说起。”杨函憬笑着说。他告诉《台海》杂志记者,那是2003年寻常的一天,正在旧物市场中闲逛的自己,偶然发现了一个做老式糕点的木制模具。“其实那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模具,但不知为何,在拿起模具的那一刻,我好像被它深深吸引了。”触碰木头模具上的纹路,杨函憬不由联想起过去这块模具被使用时的样子,它是如何被糕点师的手温柔拿起、又是如何印出漂亮的花纹。望着这些历经沧桑但魅力不减当年的模具,杨函憬被深深吸引了,他几乎是毫不犹豫地把整袋模具全收了回去。

这些木制模具就像一根无形的丝线,将杨函憬的人生与旧物紧紧相连。连杨函憬自己都很难解释,自己为什么对旧物有着如此的痴迷。结缘旧物后,杨函憬开始走上了一条疯狂收集旧物的“不归路”——旧家具、旧餐具、旧家电、旧钟表,甚至连粮票灯具这些小物也不放过。为了回收旧物,他甚至放弃了原有的工作。

随着杨函憬寻找旧物的脚步遍及厦门大街小巷,杨函憬这个怪人花钱“收破烂”的事在街坊之间传开了。人们半是好奇,半是热心,纷纷主动当起了杨函憬的“线人”,告诉他哪里有旧物可收。“这些线人和我一样,都是时光猎人。他们有收废品的大爷、居委会的热心大姐、二手店的老板,身份都不一样,通过他们,我可找到了不少‘宝物’呢!”回忆起自己回收旧物最初的经历,杨函憬依旧充满感慨。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唐寅在《桃花庵歌》中的诗句,正是杨函憬收集旧物时的真实写照。“当时的我,在人们眼里大概是个不折不扣的怪人。”杨函憬笑着自我调侃,“虽然有这些'旧物猎人'们的热心支持,但这只是少部分,多数人还是带着质疑的目光来审视我,觉得我不务正业,行为疯狂且缺乏理智。不过因为这是我喜欢的生活方式,所以不管多难,我都甘之如饴。”

>>经营复古物件、出租复古生活场景、卖旧书、讲授手工课、开复古照相馆、卖花砖、做餐饮……踏入旧物仓,就好像推开了哆啦A梦的如意门,“穿越”到另一个时空中。


事故频发,做自己人生的救火员

梦想是美好的,但在抵达梦想彼岸的旅途中,总会有许多次想要放弃的瞬间。杨函憬也不例外。他将这些困难的瞬间比喻做人生的事故:“一路走来,之所以有这么多故事,是因为有着同样多让人想要放弃的‘事故’,我就像一名救火员,慢慢在救火的过程中,一年,两年,十年,还没死,这件事情就活下来了。”

在杨函憬旧物之路上出现过的最大“事故”,莫过于2012年的那场经济危机。

时光倒流回20127月,杨函憬租下了厦门一个老旧的工业坊一楼,命名为Goodone旧物仓。在这个大仓库里,收藏的全是杨函憬耗费多年时光一点一点收来的好东西——如悬挂在半空中随风摇动的暗黄吊灯、带着一股子金属味道的老式双卡带收音机,皮面略有磨损、坐上去会吱呀作响的手工皮沙发,当然还有那纹路细腻、色彩斑斓的花砖……

那时的杨函憬,望着这满仓的旧物,心中充盈着的,并非欣喜,而是不舍与烦忧——原来,由于在旧物收集上过多的投入,再加上老别墅改造事业的慢回报,杨函憬濒临破产,连生活都成了问题。越积越高的账单成为杨函憬人生中难以扑灭的一场大火,想尽办法也未能解决,清仓割爱成为无奈之举。

在杨函憬所有的藏品中,他最舍不得的,便是花砖。在他的眼中,这些百年前华美的花砖,凝聚一座城市的时代缩影,望着这些花砖,他似乎能感受到上个世纪的浪漫与繁华。不忍看见这些花砖随城市的进步而消失,他主动成为了花砖的“抢救员”。不知不觉间,他收集的花砖就高达数吨,对于每块花砖,他都小心翼翼地呵护着,生怕将其碰碎。决定清仓的那段时间,杨函憬不止一次地凝视着花砖,小小的花砖虽静默不语,却能引发杨函憬内心的共鸣——它们是那样美丽,又是那样脆弱,可不是像极了自己的人生么?

 难过也罢,不舍也罢,生活总得继续。“那时候我每天都睡到中午后,正好省一顿午餐钱,然后看看有没有预约的客人要来旧物仓买东西。一个人接待客人,卖货,打包,运营一切。”杨函憬说。

面对潦倒的人生,杨函憬努力保持着一颗乐观的心,他说,“每段‘救火’的经历都有它的意义在,我就把这段还债经历想成上了十几次EMBA。售卖自己的宝物虽然令人难过,但若是能为它们找到一个和我一样能珍惜它们的下家,这件事便也充满了意义。”

柳暗花明,生活的美好总会不期而遇

生命中那些“灭火”的至暗时刻没有将杨函憬打败,身处人生谷底的他,凭借着自己的乐观的人生主张,竟也活出了一番安闲的姿态。“其实回想起那个时候,也是人生中非常宁静的一段时间,我可以每天专注地做一件事,去做一些平日里未曾有空去做的思考。”杨函憬说。

命运的转折总是在不经意间来临,虽然现实暂时将杨函憬打入谷底,但理想却如夜空的星光,照耀着谷底的黑暗,也如救命的绳索,将杨函憬拽上了岸。

也许是赶上了复古的浪潮,开仓后,旧物仓里的“宝贝”竟然意外地受到了欢迎,从全国各地前来买“破烂”的人络绎不绝。“开仓之初,我本是带着能卖一件是一件的态度,因为喜欢旧物的人毕竟不多。但后来来买旧物的人数真的超乎我的想象,那时候仓库还没电,到了晚上这些顾客便拿着手电、点着蜡烛挑旧物,因为他们生怕天亮了之后心仪的旧物被人抢走!”杨函憬笑着回忆,这些让人心心念念、千里迢迢来收集的“旧物”,并不是大家猜想中的古董,反而是一些普普通通的小物件——50年代的连环画,60年代风靡厦门的鸡公碗,70年代国产的黑白电视,80后童年的宝贝铁皮盒子,90年代乐迷们爱不释手的录音卡带……它们虽然看似普通,却曾占据着我们过往的生活,留存着旧日的时光。它们仿佛一个个神奇的时光按钮,当你看到它们时,就可以坐上时光机,重温那段美好的记忆,这也是旧物让人着迷的原因。

帮旧物“寻家”的杨函憬自然也忘不了他挚爱的花砖,为了让花砖们有更好的安身之地,旧物仓发起众筹“建一座花砖的时光花园”。20156月,杨函憬发起的众筹项目大获成功,来自全国各地的1831位花砖爱好者为杨函憬众筹到了191万元,助他度过难关。花砖爱好者的雪中送炭给了杨函憬很大的鼓励,为了不辜负这些资金与祝福,杨函憬和团队拿出看家的本事,创造出更多漂亮的花砖定制周边。与此同时,他们还复刻出了新的陶瓷砖,并与见南花品牌合作推出与老花砖一样材质的水泥新砖。凭借良好的创意和精美的做工,杨函憬团队的花砖作品迅速得到了文艺青年们的喜爱。

开仓的经历让杨函憬收获了人生的转机,也收获了更多的同路人。“我才发现,原来有这么多人热爱旧物。”杨函憬的眼中闪动着光芒。

甘苦并存,将兴趣转化为事业

2012被迫开仓开始,“旧物仓”的出现唤醒了很多人的城市记忆。8年时光中,旧物仓就像一株富有生命力的小树,散枝吐叶,向阳成长,一年比一年更加繁茂。

作为“时光猎人”的杨函憬自然也不会放过让“旧物仓”更好成长的机会,他凭借着自己独到的审美能力,对“旧物仓”进行精心“修剪”。随着时间推移,旧物仓从一个简单的堆满旧物的集散仓库脱胎换骨,渐渐转变为一个优雅的复古生活美学馆,并开出了许多新鲜可爱的小花。

在厦门旧物仓一二千平方米的开放式大空间内,分布着中古厨房、生活美学院、时光花园、花砖商店、甜品实验室、可真慢照相馆等不同的主题空间。杨函憬将每一个主题的空间仔细规划,赋予其独特的文化内核,也让每一趟去旧物仓的重回之旅有了更丰富完整的叙事。

在所有的主题空间中,杨函憬最喜欢的还是中古厨房,他把它设置在“旧物仓”三楼的空中花园里——这也是整个“旧物仓”中最美好的部分。在“中古厨房”内,三个老木板搭建的灶台一字摆开,配合着微黄的灯光、复古的花砖和简朴的木质长桌、长椅,给人一种宛若回到家乡的亲切感与温暖感。“常常有人来中古厨房预约做家宴,一家人团团围坐吃饭的场景总让我觉得动容。我之所以执着于‘旧’,其实就是痴迷于那被时光沉淀过的滋味。旧物是如此,妈妈亲手做的饭菜是如此,一家人的感情也是如此,因为有了时光的沉淀,所以有着更加动人的力量。” 

流逝的时光成就了旧物,也成就了杨函憬的事业。近几年全球刮起复古风潮,更让旧物仓在机缘巧合下成为了国内复古风潮的先行者。除了厦门之外,广州、珠海、北京、深圳也纷纷落下了“旧物仓”的种子,生根发芽。

“当兴趣变为事业,一方面我会感叹着自己的幸运,另一方面,我也发觉肩上的责任更重了。”杨函憬表示,“旧物仓”的迅速成长迫使自己加快了生活节奏,在保有“旧物仓”特点的基础上,去不断思考新思路、新突破,实现产品衍生。“有时候我也会怀念最初一个人收旧物时那种纯粹的快乐,多么地轻松自在。但既然如今‘旧物仓’已成为了我的事业,它不只面向我自身,也是面向社会大众,展现旧物的魅力,倡导美好的生活方式,就成了我的职责所在。兴趣夹杂着责任,这种体验可以算是甘苦并存吧。”

忠于初心、无畏独行、笑对挫折是杨函憬独特的生活主张,而“容得下过去,才看得见未来”则是他的人生哲学。在时光的旅途中,他留存的不仅仅是那些温暖的旧物,更是他那闪闪发光的梦想。

扫一扫,关注台海杂志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广告投放|法律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闽ICP备19007057号-1

© 2018台海杂志社版权所有,未经台海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