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 致 \ 深 入 \ 时 事 \ 生 活

阿公连横

来源: 2020-10-29 17:41


阿公连横

文/《台海》杂志主编 年月

我曾两次采访连战,两次他都情不自禁说起阿公连横,而且百感交集,真情直露。尽管这对爷孙俩从未谋面。

第一次采访连战,是在连战回乡寻根祭祖时,那是2006年春天。

每每忆起十多年前发生于马崎村那一幕,我的耳旁就会不由自主地回响起连战走出连氏宗祠时仰天长啸那一声:“爷爷啊,我回来了,我终于回来了!”我的眼前就会浮现他用勺子舀起黄土时泪洒祖墓的那一幕。

而这一切发生时,我就近在咫尺。        

我真切地感受到了“爷爷啊”那声呼唤,饱含深情又布满沧桑,这对爷孙在祖籍地实现了神交!

“阮阿公是马崎人……”连战以阿公为引子开始了与马崎宗亲的交谈。

第二次采访连战,是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连战应邀出席开幕式。

2008年8月,应邀观看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连战,抵京后行程排得很密,但他不忘见缝插针,与大陆连氏宗亲喜相聚、话乡情。

8月7日晚上815分,在香格里拉酒店,连战亲切接见了由中华连氏宗亲会会长连文成带领的全国连氏宗亲代表,我参与并见证了这一短暂但意味深长的亲人团聚。

在连氏宗亲送给连战的礼物中,有一件意义非凡,那就是我们《台海》杂志的创刊号。中华连氏宗亲会把《台海》杂志创刊号列入礼物的主要原因是,本刊不仅是大陆第一份同时面向两岸的涉台杂志,而且从诞生之日起就得到过连战的关注与支持,连战在创刊号上题写过:“沟通两岸,寻找交集”。这8个字所蕴含的殷切期望,一直伴随着《台海》在两岸间乘风破浪。

当我把这本出版于20068月的《台海》创刊号送到连战手中时,他先是诧异,继而惊喜。当翻到扉页看到自己的题词时,连战把头埋得低低的,想看个仔仔细细,看仔细了,便轻声地读给大家听。

在随后接受我的独家专访时,连战鼓励道:“办报是好事,贵在坚持!”说起办报,他又不由自主说起了阿公连横。

“阮阿公也是报人!”连战从闽南话转为普通话,说,“他在厦门办过《福建日日新闻》,也当过《鹭江报》的总主笔。”

连横当《鹭江报》的总主笔在先,办《福建日日新闻》在后,时隔两三年。1902年,时年24岁的连横在从上海返台路过厦门,正好《鹭江报》招聘主笔。他前往应聘,被录取。连横在担任总主笔期间,撰写了不少有影响力的时评,其中长篇专论《满洲最近外交史》,在《鹭江报》上连载了十多期。1903年底,连横离开厦门回到台湾。

1905年春天,连横携妻带子,再来厦门,举家住在鼓浪屿,和爱国华侨黄乃棠、台湾好友蔡佩香一起筹办《福建日日新闻》报。连横主持笔政。《福建日日新闻》报旗帜鲜明地反对封建专制和反对帝国主义,也因此不到一年就被清政府查封,连横也因经历了两次暗杀,死里逃生后,不得不离开厦门,返回台湾。

他由此开始了《台湾通史》的撰写,那一年,是1906年,连横不到28岁!

《台湾通史》的出版,使报人连横、诗人连横获得了另一个日后更为显著的身份——历史学家。

连横一生著作颇多,最能展现其历史价值的,勿庸置疑当推《台湾通史》。这就是为什么连战每回大陆,必带《台湾通史》,作为礼物赠送有关方面的原因吧。

其实,连战出生时,连横已去世5个月,只留下他为孙子取的名字“连战”。取这样的名字缘起于日后众所周知的:“中日必将一战,若生男儿,就名叫‘连战’”。弥留之际的历史学家,清醒地对孙儿寄寓“自强不息、克敌制胜之意义,复兴故国、重整家园之光明希望”。

“我出生时,祖父已辞世,我因之并无一日得受祖父之慈爱与教诲——直到今天,我都觉得这是我此生莫大的遗憾。”连战在表达深切的憾意的同时,也坦言,“但我对祖父并不感到陌生,盖透过他的著作,我深刻认识到祖父完全是一介典型的知识分子。”

连战从阿公所作的诗,阿公所编的语典,阿公所著的通史,阿公所办的雅堂书局,看到了阿公文弱外表背后,那颗热血沸腾的心,那副无比刚毅强硬的人格,那腔满怀遗民孤愤的情怀,认定阿公“念兹在兹,心之所系,而行之急切、不遗余力的志业,一言以蔽之,维民族精神与文化传统于不坠。”

兴许因为心神相通,“爷爷啊”那声呼唤,便能在祖籍地马崎,直达天听。

扫一扫,关注台海杂志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广告投放|法律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闽ICP备19007057号-1

© 2018台海杂志社版权所有,未经台海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