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 致 \ 深 入 \ 时 事 \ 生 活

心血管疾病防治: 关键在于培养良好生活习惯

来源: 2020-10-29 17:59

心血管疾病防治:

关键在于培养良好生活习惯

/《台海》杂志记者 司雯   /李一鸣

心血管疾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具有高患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全世界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数居各种死因首位。

“我国现有心血管患病人数为2.9亿,每年近40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对社会造成了巨大负担。”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院长王焱介绍,“在欧美发达国家,随着生活条件、医疗水平及全民健康意识各方面的提高,心血管疾病患病率已经开始下降,而我国却在上升。尽管我国心血管患病人群占总人口的百分比较西方低,但上升速度却非常快,加之我国人口基数大,已逐渐成为心血管疾病的超级大国。”

错误观念使疾病隐患在胎儿期埋下

除了患病人群日益庞大,我国心血管疾病的患病年龄也越来越趋年轻化。

“主要原因还是民众对心血管的认识不够。”王焱强调,心血管系统疾病中有一类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这种疾病往往从儿童时期就出现了。西方曾做过相关研究,在对一些因意外身亡的孩子做病理解剖后发现,很多10岁以下的小孩,已经有了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先兆,也就是血管里已经有了杂质,比例在10%左右。尤其是有吸烟习惯,或者有心血管病家族史的,比如父母四五十岁就患有心脏病的青年群体,这些人比别人更容易出现动脉粥样硬化。

在饮食上,民众更是存有不少误区,有些老人自己不能吃鸡蛋黄,也不舍得扔,就给孙子吃,孙子一天吃三四个鸡蛋黄,时间久了自然会出现胆固醇偏高的问题。对于孕妇,觉得需要每天吃一只鸡,不然孩子就营养不好,其实并不是,饮食需要营养均衡,过度的营养成分会通过血液从母体传递,给孩子造成负担。

事实上,先天性的心血管疾病跟基因和遗传有关,在胎儿培育的过程中,母亲的健康对胎儿影响是最重要的。如果母亲吃了一些对胚胎发育有影响的药物或者食物,亦或是得了某些感染性的疾病,胎儿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概率就会增加。当然,随着现在医疗技术与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社保政策的不断完善,大部分先天性心脏病的孩子都能得到及时妥善的治疗,但我们更应该努力让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病率持续降低。


对吸烟十分危害心血管健康的认识严重不足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近两年,农村地区的心血管患病率甚至已经赶超城市地区。如今,我国糖尿病患病的人数近1亿,高血压的患病人数超过2亿,这些高危人群都是心血管疾病的“后备军”。

“相较于饮食,国内对吸烟会造成心脏危害的认识更加不足。”王焱表示,曾经一位大学教授在做了心脏手术后,我告诉他这个病跟吸烟关系很密切。教授很惊讶的说,原以为吸烟就跟肺有关系,没想到跟心脏还有关系。但在西方一些国家,几乎每个人都知道,吸烟会引起冠心病,可见民众对吸烟危害的认识极为匮乏,亟待科普知识的普及。此外,二手烟、三手烟的问题同样值得警惕,“假如一个办公室有一个人抽烟,其他人同样在这个办公室坐了五年、十年,和从来不吸烟的办公室相比,这些人患心脏病的概率要高得多。”因此,这需要全社会参与关注吸烟危害,通过播放公益广告,普及健康知识等手段,提高民众的健康素养水平。


良好生活习惯是防治心血管疾病的关键

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内的斑块不断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趋势是几乎不可逆的,但可以尽力通过改善生活习惯或长期服用相关药物延缓血管堵塞过程,降低心肌梗死发生概率。

若是已经发展到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则需要通过手术治疗,但术后也不代表着可以一劳永逸,高枕无忧了。“手术并不意味着将来的5年、10年,血管就不会再次发生堵塞了。”王焱对此十分担忧,“有这种想法的患者很多,这是非常危险的。”

作为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其基因、家族遗传、抽烟等危险因素都会对血管造成影响,心脏功能本身就较常人弱,因此术后更需要坚持服药,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肿瘤和心血管疾病是目前人类健康最大的两类杀手,而这两种疾病,其实都是可以通过合理健康的生活习惯与方式去尽量避免的。因此,对于慢性疾病的预防,需要进一步加大有效全面深入的普及与宣传,将心血管疾病的防治知识传递到基层民众间。

量身定制专科体检方案  精准筛查心血管病

2019年11月,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成立了福建省首家心血管专科体检机构。依托医院专科资源优势,及对标国际一流水准的设备条件,对健康人群、心血管高危人群、心脏疾病患者等提供心脏疾病的全面监测、分析、评估及预防服务,为心脏健康保驾护航。

心血管疾病并非一朝一夕形成,大多是日积月累而成,但因为对体检的不重视或抗拒、健康知识欠缺导致轻信医学谣言等原因,让人们对心脏发出的求救信号置若罔闻,很容易被看似“毫无症状”的表象蒙蔽,忽视了早期干预和筛查。一般来说,50岁以上人群,及女性绝经期以后,就进入了心血管疾病高发的阶段,每年都应进行一次心血管专科体检。

心血管病医院曾做过一项调查,在100位因突发急性心梗而入院紧急手术抢救的患者中,问及病史,超过70%的患者要么压根没意识自己心脏有问题,要么认为只是小毛病,提到最多的就是,“我每年常规体检都做,心电图、B超都正常,怎么就突然心梗了呢?”

事实上,心血管疾病的特殊性导致普通体检一般难以发现,就拿常规心电图为例,它只能对检查当下的心脏做短暂静态记录,在没有发作症状时,心电图可以表现为“正常”,心脏彩超也可能没有异常发现,这些并不能确定心脏血管有无病变,如血管内壁是否已形成斑块这样的“导火索”等。这让许多每年常规体检的市民误判了心脏状况,在面对征兆时没有足够的警惕性来采取有效措施,延误了病情。

王焱介绍,现在已经有很多措施来检查一个人是否已经患有心血管疾病,其中有一项就是运动心肺试验。这项检查通过踏车或跑台模拟个人所能承受的最大运动、应激极限状态,确定检查者从事体力活动的能力。其原理是,人的心脏在运动时负荷增大,所需要的氧气量也比平时多好几倍,这时如果心血管有堵塞,向心脏的供血就会不足,出现气喘、胸闷等症状,那么心脏的问题就暴露出来了。

“举个例子,运动员突然出现严重心脏急性事件的概率较低,因为运动员如果有心脏病,他稍微运动一下,就气喘了,一检查就查出来了。反而越是那种从来不爱运动的人,他的心脏更有可能会突发很严重的问题。因为这些人平时毫无察觉,一旦问题发生,那就是已经到了比较严重的时候。”

好的体检应该“量体裁衣”,根据个体的实际情况制订体检方案。在心血管病医院健康管理中心,每位体检者会有心血管高级职称专家一对一详细交流,全面了解其生活习惯、家族史、既往病史等危险因素,量身定制个性化的体检方案。


扫一扫,关注台海杂志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广告投放|法律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闽ICP备19007057号-1

© 2018台海杂志社版权所有,未经台海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