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 致 \ 深 入 \ 时 事 \ 生 活

方块字里的华夏芬芳

来源: 2020-11-03 17:12

——金沙书院首届两岸征文述评


文/徐学


方块字是中华民族相互沟通的工具,也是汉民族的文化符号和文化载体,在那些富于象征意味的词汇和典故中,包孕了民族的历史、心理和记忆。在远古时代,先民就认定汉字是高贵的符号,有惊天地,通鬼神,占吉凶的功能。因此“敬惜字纸”是老辈教导,村头溪口每见“敬字亭”和“惜字宫”,那里供奉的是“制字先师”仓颉,有字的纸,哪怕碎小一截,记着歪斜难辨的符号,皆不许弃为垃圾,只可回收,集聚焚化。
文字也是两岸沟通的桥梁,虽然两岸有不尽相同的发展道路,也由此产生了不尽相同的音色和言辞,你叫夫人我称爱人,你的雷射我的激光,你的交流道我的立交桥……但是我们用的都是筷子,过的都是中秋,写的是仓颉的字,吟的是李白的诗……我们有着共同的历史和沧桑,有着一脉相传的文化传统,共同面对“中华文化现代化”这个大课题!所以,金沙书院首届征文主题设定为“两岸视野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乡愁”的意象越来越丰富
征文选定散文为创作文类,是主办方对中华传统文化致意的一个标志。散文作为文类,只有在中国文学传统里才看得出它的重要性,西方以诗歌戏剧小说为重心,视散文为小品或者诗余,而在中国传统中散文地位高名家众:诸子之肃穆,庄列之飘逸,史传之笃实,乃至汉赋的堂皇流动,碑铭的自重温润,序跋的进退有度,奏议策论的清雅端正,无不深入中国作者和读者之心。
唐宋八大家创造了中国散文史上前所未有的业绩,确立了删落浮艳,真气流纷,精练而不伤于雕琢的优美自然的文体,也奠定了中国人心目中散文独特的审美规范—— —种把叙述性、知识性、哲理性与情趣相统一的审美范式。于形象、文采之中注重哲理、事实的传达,成为中国散文家所推崇的风格。中国古代的散文,与其说“主情”,不如说是“主味”“主情致”。这是一种较之“情感性”“抒情性”远为细腻微妙的美感,属于中国传统美学的特有范畴。 
此次金沙书院杯散文奖应征的一千多篇征文中,我们看到了割不断的乡愁,这不奇怪,家族、家乡、家国的认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稳固的奠基石。中国人的努力以一个家族和家乡为单位,中国人的成就与荣耀总归结于家乡和家邦,中国的士大夫以齐家、治国为自我完善之道中两个最重要的环节,中国的百姓安土重迁的观念世界少有。
家国理想的确立、宣导和习染,培植了中国文学中普遍而深入的伦理情感,对家国的思恋、仰慕、慨叹和追忆成为中国文学的一个突出现象。
应征征文的内容大略可分为三方面,家族亲情故事家乡情景记忆、富于民族色彩的节庆和富于地域色彩的衣食住行习俗生活。从哲理而言也可以说是三个层面,第一层是亲友、乡亲、同胞;第二层是故园情景、故国山河、旧时风景;第三层是民族历史文化。可以看出,不同的作者对乡愁的感受不完全一致,每一篇作品中“乡愁”的描写也各有特点,但总是从不同角度把乡愁之思深化,使“乡愁”的意象越来越丰富,艺术描写手法越来越多样。在这种乡愁文学中,不仅描绘了我们民族的苦难坎坷,也凝聚了我们民族的生命意绪和情感特征。

中国文化是两岸之间斩不断的根
当今世界,患怀乡病时间之久,人数之众,规模之大,当首推台湾岛内。自本世纪40年代跨海大移民之后,百余万在台大陆乡亲无时不刻地渴望着企盼着在有生之年重返故里,与骨肉团聚。
征文《奶奶和她在台湾版图上结果的核桃树》一文是新一代作者对前辈的追忆,写的是分隔多年却日益加深的割不断的亲情。
《香魂》的作者是台湾客家人,他勾画出他家的祠堂,这是一间三合院式的美浓客家伙房建筑,两边的伙房可供前来祭祖的族人茶叙,也可供出外回乡的游子寄宿。阅读此文中,不觉回忆起我到台湾南部客家庄的田野调查,最爱在一片绿禾之中的大树下歇脚,那里总垒砌着或大或小的供奉土地公的神坛,客家人称“土地公”为“伯公”。“伯公”有憨厚慈祥的面容,头上披挂红布,端坐红色神龛中,有着温润的桃红色脸庞和可亲的笑容。
《写戏给母亲看》浓墨重彩写喜欢看戏的母亲,晚上和外婆一起打着灯笼赶场。土台上锣鼓喧天、丝竹悠扬。这是她最初的人生启蒙。
《粉墨》也是写戏,写了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闽剧演员,但他唱出了乡愁,流落异乡的人一遇见那一曲婉转流畅的“闽腔”,就仿佛已经叶落归根。
《乡间的年馍》和《回家》写舌尖上的中国。前者立足于北方的乡间,后者写台湾客家美食,《岁月悠悠药草香》亦是传统文化记忆。在临一条卵石小街,有一间青砖瓦房,屋檐饰有卷草如意图案,这是中药铺。
读着征文,我想起三十年来行走台湾的体验:华航垂直尾翼上梅花图案,粉嫩的梅花以中国泼墨画方式绘制,它与身着水红旗袍说一口温柔国语的华航空姐构成了我的台湾第一印象,原来老中国就在此中。然后是阿里山的红色小火车,穿行于绯红的山樱花之中。“建国中学”的红砖校门和红砖楼,台湾大学校园的杜鹃,阳明山粉红的波斯菊,关子岭红叶公园的枫叶,台南孔庙长长的红砖庙墙,云林斗六老街的红砖地,金门民居的红砖厝……弥月的红蛋,祝寿的寿龟,冬至的红汤圆到客家阿嬷的红灯笼花花被套……我忽然发现,贯穿其中最夺目的色彩就是红色,这就是我们的中国红。一种娇嫩中透着安定质朴,踏实又憧憬浪漫的红色,从色调中亦可见出中国文化是两岸之间斩不断的根。
两岸开放交流以来,地理的乡愁固然可解,但文化的乡愁依然存在,且因两岸社会的不断转型,乡愁描写有了新的风貌,乡愁成为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它就是脚下的土地和身旁的人群,就是我们的饮食和信仰,就是即将消逝的多年前小镇和乡村的生活。它勾起我们对精神家园的追忆与向往。它其中蕴含的情味让我们沉醉在老树的清香中,沐浴在夕阳返照中,低回在千古兴亡中,让你想起古老的大陆,所有中国母亲的母亲,所有中国父亲的父亲,所有祖先的大摇篮;你也许会更进一步从那些故国风物中去思索和回味,中国人的灵魂曾经过怎样一个摇篮,这只摇篮是否遭到了撞击,是否面临破碎。我们要如何呵护它,让它成为传至千秋万代的传家宝。


金沙书院将成为两岸交流的胜地
此次征文也是一次开诚布公的倾心交谈,倾心交谈让我们有更加开阔的视野和胸襟。如果过往的时代曾有过一出出悲剧是伤害我们的利刃,那交谈和沟通的抚摸将平复伤口。只有在立足于两岸同为中国人的根基上展开真诚平等的对话中,两岸百姓才能突破各自的文化局限和盲点,不但给对方提供新的立足点,也能更加充分地表达自己的独创和特色。
如此,神州大地的悠久传统和美丽岛屿的多元文化,将熔铸出新时代中华民族傲人的风华,两千万和十三亿会更加地相互欣赏和包容,凝聚起一份割不断的情谊,融合无间!
故乡,或者也可以说是祖先流浪的最后一站;本土,却必然是今人远征的初始起点。人一迈步,脚下已经开始离开本土了。由此可知,本土文化的生命在于延伸,与别人的本土碰触、交接乃至融汇变异,由此不断拓展,扩张自己的文化领地。
毋庸置疑,每一地区都有独特文化资源和特殊的文化经验,但如果自恋自闭自溺,用减什么或者去什么来框定在地文化,在地传统将日益狭隘终成窒息。如果用“加”甚至是“乘”来展示在地文化的内涵与经验,并没有消减了“本土性”,相反,可以使在地色彩因为注入了民族乡愁的重量,从而进入世界,成为人类的宝贵财富。
最后特别要感谢此次大赛的总召集人曹放先生以及他一手促成雏形已现的海沧金沙书院。此次活动从策划、联络、选题,到征文、评审,都倾注了他的心血和智慧,参与评审的两岸人士无不为之感动。
海沧为月港重镇,月港位于九龙江入海处,外通海潮,内接山涧,其形如月。15世纪末期至17世纪中期,月港是皇家唯一合法的海上贸易始发港,其航线通达全球47个国家,占全国外贸总额的百分之八十,在月港的核心区域,海沧沙坂,外国商人建起了一座商务公馆,名叫金沙公馆。商人走后,公馆改为书院。由曾任钦州知府的理学名儒林希元出任首任山长,从这里走出许多辉耀青史的志士仁人。今天,为重振华夏雄风,拥抱海洋文化,曹放先生特地聘请著名建筑设计大师王澍先生担纲总设计,重建金沙书院。
厦门与台湾,只隔着浅浅的一道海峡。从台湾西岸看过来,这一头是岛的海岸线,曲折而缠绵,那一头是对岸的祖国青山,脐带隐隐。四十年来,厦门一直是两岸交流的重镇与标杆,尤其是海沧,更是在许多方面为两岸融合提供了范本和经验。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金沙书院将成为两岸交流的胜地,也将成为世界华人文化交流的新地标。
(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删减)

扫一扫,关注台海杂志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广告投放|法律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闽ICP备19007057号-1

© 2018台海杂志社版权所有,未经台海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