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 致 \ 深 入 \ 时 事 \ 生 活

小脚老人与她的虎头鞋

来源: 2020-11-03 17:44

文/图 王爱华


受传统习俗影响,山东省滨州市信阳县劳店镇南潘村胡凤兰老人6岁就被母亲哄骗着裹起了小脚。布条一圈圈紧紧缠裹住正在生长发育的嫩脚,除大拇指外其它四指全部折断,她却从不埋怨,只说缠好了脚将来能找个好婆家。她还时常眼里泛着亮光,自豪地说“全村女孩中,就数我裹的脚最小最中看”。 这双“好看”的小脚伴她历尽了坎坷,丈量着厚重的一生。正如冯骥才小说《三寸金莲》里所述:小脚里头,藏着一部中国历史。
12岁那年,胡凤兰老人给小她6岁的南潘村孙梅聪当了童养媳。17岁完婚,没多久公公去世,原本殷实的家也随之落寞,一夜之间,胡凤兰成了顶梁柱,颠着小脚,挑起了生活的重担。其间,遇到过日本鬼子,入社吃过大食堂,逃过荒、要过饭,成分不好遭过难,直到分产到户了,日子才慢慢好起来。
性格坚韧、好强的胡凤兰老人现如今熬到了五世同堂63口人,重孙女也6岁了。
60岁那年,胡风兰老人在集市上看到有人卖虎头鞋,心里痒痒的也想试一试。回到家,她没白没黑地揣摩、缝制。很快,一双双像模像样的虎头鞋,赢得了交口称赞,这份手艺,也成了贴补家用的一条门路。从此,别具鲁北风情的虎头鞋,成为了老人晚年生活的寄托。那时候虎头鞋很受欢迎,拿到集市上很快就能卖完。这些年,农村买虎头鞋的渐渐少了,城里人买得多起来,他们大多为了收藏。孩子们也通过网络卖,卖出了国门,让这浓郁乡土韵味的中国传统手工艺品走上了世界舞台。


2019年5月4日,山东省滨州市阳信县劳店镇南潘村。就是这双小脚,风里来雨里去,走过了96个春秋岁月。

2019年12月23日,老屋土炕,是胡凤兰老人缝制虎头鞋的“作坊”。

2019年5月4日,胡凤兰老人做虎头鞋的部分工具。

2019年6月28日,镜框里,有着胡凤兰老人说不完的故事。晚辈们走出家门打工求学,她的虎头鞋也走出了国门。

一年下来,能缝制近百双。

2018年11月14日,集市一角,胡凤兰老人兜售自己缝制的虎头鞋。

2019年5月4日,一双鞋帮缝制完毕,胡凤兰老人将其放在眼前看看是否周正。

2018年11月19日,睡觉前,胡凤兰老人上炕头了,她才会拆下裹脚布,活动脚趾。





>对话获奖者

用3年多的时间,60多次进行拍摄

文/《台海》杂志记者 卢燕

《台海》:是怎样的初衷,让您决定用影像来记录《小脚老人与她的虎头鞋》这组作品? 
王爱华:缠小脚这一封建产物,千百年来残害了无数中国妇女,是封建社会一个悲凉的历史缩影。进入二十一世纪,面对现代文明的潮涌,小脚老人即将消失,作为摄影师,我责无旁贷地拿起了相机。
《台海》:.您跟胡凤兰老人是怎么认识的?
王爱华:认识胡凤兰老人是一个偶然的机会。2018年9月的一天,陪同事回老家,路上说他奶奶是位小脚老人,年轻时会剪纸、做衣衫。进门后,看到两位小脚老人正在聊天,一位面容祥和,话语轻柔,这是同事的奶奶;另一位则眼神犀利声如洪钟,右手受伤吊着胳膊,满脸的沧桑,感觉很有故事。她就是会做虎头鞋的胡凤兰。
《台海》:您前后花了多长时间拍摄这一影像?
王爱华:我用了近三年的业余时间,前后六十多次对胡凤兰老人跟踪拍摄。
《台海》:为什么会花这么长时间,拍摄难度在哪儿?
王爱华: 一开始,胡凤兰老人特别抗拒我的镜头。第一次在朋友家见到她,一知道我要拍她的“小脚”,她急着转身便离开了,但从同事奶奶知道她的经历后,我知道她是有故事的,就越发想拍她了。为了让她卸下心防,我真的费了很大心思。
胡凤兰老人很会做虎头鞋,等做到了二三十双,90多岁的她就会骑着三轮车,带到附近的市场卖。我就想如果以虎头鞋为突破口,先跟她接触上。第二次,我来到了她家,胡凤兰老人一眼便认出我来了,还是很排斥我。得知我想来看看她的虎头鞋,她这才让我进门。
进了门口,虽然很想拍,但我告诉自己不能这样,这一趟,我买了两三双虎头鞋带回家,没敢多打扰她,也不敢太多地聊她的事。就这样,一次两次三次地,每次去就跟她聊她擅长做的虎头鞋,前后买了200多双虎头鞋,偶尔还会带她喜欢的甜点去看她。
就这样,很长一段时间,一到周末,我就往胡凤兰老人家里跑,甚至比见我妈的频率还高,为了两边兼顾,有时候我还会带上我妈一起过去。她是一个特别传统的老人,她说她的“小脚”只给他丈夫看过。熟悉了之后,我就撒娇,让奶奶给我拍她的脚,希望能留下一点记忆,那时候起,每次拍完,我就会洗出来,用相框裱好送给她。
今年她97岁了,因为眼睛不好,已经不再做虎头鞋了。但我们反而成了好朋友,现在我稍微长点时间没去,她就会让小孩给我打电话。
《台海》:在拍摄过程中,有没有哪个场景让您比较触动的?
王爱华:初冬的一天下午,寒风呼啸,我刚刚进村,就远远地看见胡凤兰老人,在街道上疾步如飞。那一刻,望着她的背影,我忽然感到,她缝的虎头鞋每一个针脚里都藏着日月星辰,她行走在大地上的每一个脚印都清晰可见。千百年来,千千万万个胡凤兰,勤劳、善良、不屈、智慧的中华母亲,挑着人生的重担,踽踽前行……
《台海》:还有没有画面没拍到而遗憾的?
王爱华:说到遗憾,我感觉自己对这个专题的关注还是晚了一些。
《台海》:您希望透过这样一组影像传达怎样的心声、意涵?
王爱华:小脚老人终会离我们远去。在历史的长河中,在岁月的大漠里,个体生命不过是极其短暂的一个瞬间,一粒微不足道的尘沙。当风沙呼啸着吹过历史的大漠,那些曾经的创痛和往事,一览无余地裸露在干涸的河床上。而幸运的我们该怎样面对,当下的光阴;该怎样触摸,明天的梦想。


扫一扫,关注台海杂志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广告投放|法律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闽ICP备19007057号-1

© 2018台海杂志社版权所有,未经台海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