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 致 \ 深 入 \ 时 事 \ 生 活

古厝遗存: 岁月旧痕唤起记忆

来源: 2020-11-13 16:24
古厝遗存:
岁月旧痕唤起记忆
文/《台海》杂志记者 刘舒萍    图/受访者提供
古厝里的遗存,种类繁多,有着可以诉说不尽的身世与历史。它们会因岁月斑驳,也会因历史蒙尘,更会因被珍藏而重获新生。毕竟,它们沉淀着城市或乡土的感情与记忆,其历史意义,历久弥新。
在我们身边,就有这样一群人,经常与时间赛跑,努力地抢救即将随风而逝的老物件。于他们而言,收藏不只是财力支撑,更是努力、执著和深情,因为每件藏品中,叠藏了无数精彩的故事,典藏它们,似乎复活了历史。

台胞洪明章:文物有灵,历史有凭
最早认识洪明章,是在一次寻找“最闽南”的采访中。在集美后溪城内村,城隍庙旁有一座功德坊,比房屋还要高大,石雕精美,文字繁多。如果你费心研究这是什么时期的建筑,越深入反而越迷茫,因为这是台商洪明章用各地收集来的部件拼凑起来的。
洪明章,台湾屏东人,中等身材的洪明章,皮肤黝黑,祖籍福建泉州南安,2000年,来到厦门从事旅游业,却在无意间,介入了文物收藏、旧物整理的“行当”,后在鼓浪屿开办私人博物馆。2012年,他在后溪城内租下了40多间古厝,全部修旧如旧,并签下了20年长约,他准备将这里打造成“闽台民俗文化古镇”。舍弃成熟的城市配套,选择偏远的岛外农村,洪明章看中的是城内村的历史底蕴。
在洪明章眼里,古厝原本就是一种不可复制的文化资源,把展品搬进古厝,就是让文物回到它们原本的位置。彼时,洪明章已完成海峡两岸博物馆、闽台官用品博物馆、闽台匾额博物馆、闽台老电影博物馆建设,并规划开发闽台茶叶博物馆、闽台爱情博物馆、闽台华侨文化馆等多个项目,有近3万件民俗老物件用于展览。
再见洪明章是在今年,在他位于鼓浪屿的家中。古色古香的立式西洋大钟分秒不差地工作着,各种装裱好的书画作品堆在墙角,案几上摆放着与林尔嘉有关的勋章、照片、书信等历史文物资料,近20本与“菽庄吟社”有关的诗词古籍躺在地毯上。洪明章兴奋地告诉记者,他正在筹划办一个关于台湾第一家族的展览,目前,已收集到一千多件与林尔嘉有关的珍贵文物,其中许多物品都是从台湾阳明山流出来的。
洪明章一边泡着茶,一边谈起了自己的收藏史。让人意外的是,来大陆之前,洪明章是养殖业出身,在台湾时,也没有泡茶的习惯。上世纪90年代,当大陆旅游业呈几何级数迅猛发展的时候,洪明章看准机会登陆厦门,2000年时他选址鼓浪屿,创办以科普为主题的“珍奇动物标本展览馆”。
于洪明章而言,鼓浪屿就是座“宝岛”。当时,很多老房子内还有西方人留下的钢琴、煤油灯、瓷盘、发报机、望远镜、木头衣柜、老照片、旧式文书证件,等等。很多鼓浪屿的年轻人在装修老房子时,把老祖宗留下的“宝贝”当成垃圾扔掉了。因为舍不得,洪明章一次又一次东挪西补筹足钱,从鼓浪屿的角落中将这些见证历史的文物抢救了回来。
这算是他的幸运,但幸运不是偶然的,除了自己有意识地四处寻宝外,他还发动亲戚、朋友帮他一起搜集,从废弃旧物、故纸堆里淘来的万件文物,其中,不少文物充分体现了两岸在血缘亲缘、民风民俗等方面密不可分。为了佐证这一说法,采访现场,他翻出了几张地契,地契上清晰地印有“福建台湾府”等字眼,“文物会说话,这充分证明了台湾在清朝时曾经是福建省的一个府。”洪明章如是说。
其间,洪明章还兴致勃勃地向记者展示一幅孙中山为缅甸华侨李庆标手书的“博爱”条幅。洪明章说,这是他从李庆标位于鼓浪屿福州路的后人手里收购而来的,他说,从2000年起就知道这件文物,不敢奢望获得,没想到看了快20年了,有如此福气。
据洪明章介绍,来厦门二十年,他已收藏10多万件民俗文物。他将收藏品归类设立了诸多博物馆,散落在福建各地:百年鼓浪、厦门故事馆、厦门园博苑海峡民俗文化馆、中国永定初溪土楼博物馆、永定虎豹别墅侨乡博物馆及广东大埔民俗村、福州三坊七巷匾额博物馆、平潭海坛古镇海峡两岸馆、集美闽台小镇官用品博物馆、海沧东孚电影博物馆。这样的成绩,当初连他自己也不敢想。


东屿林天海:
贴近回忆,老出味道便是宝
在福建漳州,有一位地产商一直致力收藏闽南古厝构件,喜欢的理由很多,包括:古厝构件经历过时间的淘洗,留下许多岁月的痕迹,串联共同的记忆;许多旧时建筑空间的工法、材料、零件,今日已难得再现,老物件的精美也让人心心念念。“物以稀为贵”在他这里,不一定行得通,不同于其他人钟情某一项,他则显得大气博爱多了,举凡斗拱、束随、卷书、屏风、顶堵、板门、柱础石、木瓜叠斗、木作大梁、嵌瓷雕、灰塑、闽南古厝砖面等等,无所不收,无所不藏,堪称闽南古厝构件全方位的收藏达人。他就是林天海。
林天海,漳州东屿村人,自幼兄弟众多,家境贫窘,曾是一位泥土工,早早就跟着村里的老师傅给人起大厝。旧时,建房是一个家族的千秋大业,人们都很重视,日积月累便形成了一套颇具特色的建房工序和习俗。他喜爱收藏古厝旧件,与这段经历有关,也是在这个过程中,他切身感受到盖一栋古厝有多么不容易,对建筑产生了浓厚的好奇心。
1983年,林天海开始创业,并在商界小有所成。其间,他听说角美镇上有两座明后期的闽南古厝要被拆掉,林天海急在心头,立即赶过去,把这两座古大厝里里外外,仔细地查看了一遍。古大厝虽已经历了百年的风风雨雨,但保存得十分完好,不舍它们被夷为平地,最终,林天海花了大价钱,买下了古厝里的构件,请来专业的建筑拆迁团队,连同瓦片、地基全部拆走,以保住这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
接下来,他一发不可收拾,四处收集关于古厝的老物件,也一路燃烧对闽南古厝构件的热情。房地产商、知名企业家的身份,让他有足够的金钱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今,林天海念旧物成痴已是众人皆知,时不时就可听到他又收藏了什么宝物。而这些宝物通常都是在被销毁的路上,经他拦截而获重生。
然而,在城市更新改造的巨流下,那些尚来不及按下保存键便永远消逝的古厝,和古厝里积淀的家族门望、世故人情,最终都化为林天海难掩的遗憾,也促使他努力地抢救老物件。
在漳州九十九湾沿岸一栋古香古色的闽南式建筑里,记者见到了林天海的这些老物件,一件件充满年代感的老物件似乎在讲述着一个个老故事,它们扎扎实实见证过历史,有一股无从速成的岁月质感。
此处是福建省古厝文化研究会所在地,研究会由林天海等人发起创立,林天海是首届会长。为人热情的他,如数家珍般细说老物件的故事,一边感叹,在过去,盖一栋房子得好几年,老师傅慢工细活、精雕细琢,这才留下一件件精美的老物件。
为了向公众更好地宣传古厝文化,让古厝文化言之有物、触手可及,林天海萌生了打造一间“闽南古厝构件展厅”的想法,在他的推动下,建立了一个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的展厅,在这里,闽南古厝的经典屋顶样式——燕尾脊、观音头被一一复原,以横截面解剖的方式,向观展来宾展示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中屋顶样式营造的步骤。身在展厅中,有如置身于闽南古厝里,令人遐想万分,流连忘返。这里成为了古厝爱好者的常聚之地,他们在这里回味从前,并以此为镜,省思自我。

>>

沈杰斌花了20多年时间,从田间地头、古厝、溪边等地收藏了上万只貔貅并创建了貔貅谷。

竹溪沈杰斌:只进不出,为古貔貅安个家
在漳州南靖龙山镇竹溪村,在青山绿水间,有一个貔貅谷,内藏貔貅成千上万只。这里的貔貅大多是成双成对,或者趴着,或者坐着,有的还连着石基座,它们大多数来自明清两代,也有部分是唐宋时期。或许是跟人久了,年代远了,这些古貔貅仿佛沾染了人的灵气,不需言语,不立文字,光摆在那里,就是一段泛黄的历史,一个久远的故事,甚至能够感受到它的气息,它的温度。
“说来也许大家不相信,我曾经梦见过栩栩如生的四只貔貅,嬉戏于我老家竹溪桥下,于是就请了第一对貔貅,此后越集越多,好像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帮助我。”沈杰斌是貔貅谷项目的总策划师,与貔貅结缘始于一场梦,在梦里,他萌发了一个想法:要把流落在民间的这些古貔貅都请回来,给它们安一个家,把它们保护起来!梦醒以后,沈杰斌收藏的世界开始往外扩展,一听说哪里有貔貅,他就追过去看。一转眼,二十多年。
貔貅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瑞兽,旧时,人们喜欢把它摆放在古厝、宗祠内庭院的埕角,大门的两边,甚至屋顶,起到催财、守财、辟邪的作用,也有人专程请貔貅当作镇墓兽。而今,不少名人富商笃信貔貅,“听说,李嘉诚先生收藏888只,曾经想过申请吉尼斯,他现在没机会了,因为我这里已经遥遥领先。”沈杰斌笑着说道。
在貔貅谷,可以见到不同朝代的貔貅,它们大多口衔钱币,也有部分衔着仙草,取祥瑞或纳财的寓意,仔细观察,造型各不相同,唐代的貔貅是熊猫头型,胖胖的,因为唐代是以胖为美;宋代崇尚瘦,这时的貔貅有明显的线条美,显得清瘦了些,尾巴也被简化成三支飘逸的凤尾状;元代的发现得比较少,但雕刻明显带有蒙古元素;不少明清时期的貔貅保留着丰富细腻的装饰,如背上的毛发、爪子等。
“这些古石雕貔貅不同于一般古董,它带有很明显的时代特征,包括造型、石质、雕工等等,一般不需要专家鉴定。当然,我想与高等院校考古系合作,搞一个课题研究,为这些古貔貅建立一个完整的数据档案,更进一步发掘它的文化价值和收藏价值。”在沈杰斌眼里,这些古貔貅极具研究性、观赏性,他计划通过媒体呼吁引起政府重视,以抢救与保护的角度让国企参与或公益参与建设“古貔貅博物馆”,切实为古貔貅安一个家,并能带动地方的乡村振兴,造福一方百姓。
据沈杰斌介绍,在二十几年前,这些古石貔貅还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它们被遗弃在田间地头、溪边、山上、古厝,随着收藏热加温,才慢慢变成宝。回忆收藏之路,沈杰斌感慨充满着坎坷,时常要谈情怀,“不少古貔貅大多是在宗祠古厝里发现的,宗祠古厝又往往跟一个宗族有关系,收集一对貔貅要经过整个宗族同意实在是不容易。”
有商人觉得有利可图,到处搜刮,只为了转手大赚一笔。沈杰斌直言“我不像一般商贩,因为我不做交易,我收藏的每一件东西都只进不出。”在沈杰斌看来,收集流落在民间的古貔貅是自己的使命,为它们安一个家更是曾经许下的愿。从一开始的满足个人收藏乐趣,到满屋的藏品,再进化到想与人分享,貔貅谷应运而生。
“貔貅是龙的九子之一,我们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以此可见,我们和貔貅是兄弟姐妹,貔貅的精神勇敢、精进、威猛、正能量都值得我们去弘扬和发扬光大。”沈杰斌认为,这是一件值得自己用一辈子去做的有意义的事情。

扫一扫,关注台海杂志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广告投放|法律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闽ICP备19007057号-1

© 2018台海杂志社版权所有,未经台海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