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 致 \ 深 入 \ 时 事 \ 生 活

古厝保护: 身怀绝技奔走呼号

来源: 2020-11-13 16:38
古厝保护:
身怀绝技奔走呼号
文/《台海》杂志记者 吴乔莺
古厝,镌刻着过往的苦难与辉煌,也彰显着两岸民众闪光的智慧。那些或是优雅灵动,或是古朴大气的古建筑,就像一部部石刻的史书,在让人们重温历史、文化的同时,也给予人美的享受。

但随着城市的发展,许多古厝面临着废弃、拆除的境遇,这不免令人遗憾。保护好古建筑有利于保存名城传统的风貌和个性,为了让这些美丽的古厝更好地留存下来,在闽台两地涌现了不少古厝的保护者。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这些保护者,听听他们的保护故事。

>>陈暳陵是一名石材医美护理专家,在她和团队成员的巧手里,再破旧的石材也能变得容光焕发起来。
图/受访者提供


陈暳陵:
石材养护,还古厝美丽容颜
保护古建筑,自然也少不了身怀技艺的精巧工匠。来自台湾的陈暳陵便是其中的一员。从事石材养护工作的她,是一名石材医美护理专家,在她的一双巧手里,再破旧的石材也能变得容光焕发起来。
过去,受从事经营建材养护公司父亲的影响,陈暳陵关注的主要是五星酒店、豪宅别墅等石材养护,对于古厝石材养护也略有涉足。开始对古厝石材养护兴趣加深,是在她的研究生阶段。“研究生阶段我前往英国深造,发现那里有非常多美丽的古建筑,状态都维持得非常好。细心研究后我才知道,原来英国当地有规定,古建筑修复时不能是野蛮的重建,而应该‘修旧如旧’,针对性地进行修补,否则会被罚款。”陈暳陵非常赞同这样的修复理念,她认为,以石材来说,经过历史雕琢的古建筑石材和崭新的石材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感觉,石头的美,有时候就在于这种带有时间洗礼、岁月痕迹与历史气息的“原汁原味”。陈暳陵还以罗马竞技场为例,向记者阐述了古石材之美。“罗马竞技场的石材也是需要持续修复的,如果你去罗马旅游就会发现,竞技场每次只会开放部分,因为总有工作人员在进行修补。” 深感于欧洲古建筑修复的陈暳陵,也期盼着能保护好闽台地区的美丽古厝。因而,学成归来后,她于2018年来到厦门注册公司,开起了“石头医院”。
 “石材用久了之后总会产生一些瑕疵,石材养护就是利用新材料科技消除这些瑕疵。”陈暳陵告诉记者,有些古厝的石头因为时间久远,而且长期处于潮湿的环境或暴露在有污染的空气中,会发生病变。不同种类的石头毛细孔不同,矿物结构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化学反应。“比如花岗岩,它的含铁成分比较高,空气中若是含有的酸、磷等比较多,就会发黄。” 陈暳陵说。为石头进行诊断前,陈暳陵都会辨明石头的材料结构,同时采用合适的养护或护理药剂,将表面泛黄、有瑕疵的部分清洗干净。
在修复古厝石材时,也常会遇到石材破损的情况。石材修复最理想的状态就是用和原本一样的石材研磨成粉末,一点一点进行修补。“但很多时候,你可能找不到原有的石材。因为有的矿封矿了,有的矿每批开出来的石材花纹、质感也会有差异,石材就成了绝版。”陈暳陵表示,遇到这样的情况,他们只能尽量去寻找相近的石材。在修复张大千故居的门槛时,陈暳陵便是遇到这样的情况。当时,门槛掉下了一块小石头,可花莲地区这样的石材已经很久不开采了。陈暳陵团队不得不面临二择一的情况,要么将整块门槛换掉,要么找到相似石材进行补救。由于崇尚“修旧如旧”,几经努力,他们终于找到了原门槛石材的厂家,找到了石材。虽然颜色、花纹略有差异,但经过仔细的对比和新旧研磨混合,最终达成了理想中的效果。陈暳陵团队还曾修复过台湾佛教三大道场之一法鼓山的石材,在修复时,他们会细心注意石材颜色的一致,运用药水处理,将石材表面颜色变“旧”或呈现出理想的锈感,但却不伤害石材自身的健康。

近期,陈暳陵团队还承接了大溪老街的石材修复项目,但因为疫情略有延后。她期盼着,未来能够以石材工匠职人精神与石材医美养护专业,修复更多闽南古厝古迹石材,让它们能以美丽、健康的容颜,向世人展示着闽南风情、历史文化的魅力。

龚洁:
坚持发声,留存美丽故事
作为厦门市博物馆原馆长,龚洁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便关注起这些闽南古厝,在他看来,古厝载附着历史的灵魂,是每个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
探访古厝过程中,为了能深入了解古厝的历史,龚洁不仅翻阅资料,还深入村民、建筑工人群体,了解了许多书籍外的故事。“许多古厝的历史,都是靠着一杯杯茶、一包包鱿鱼干这样聊出来的。”龚洁笑着说。
正所谓日久生情,对古厝往事了解愈深,龚洁愈加喜爱。不忍这些美丽的故事随着建筑的破损遗失,龚洁开始成为了一名古厝保护者。坐落在思明南路的卢厝得以保护,便有龚洁的一份力。
“很多人都说卢厝外观看起来有些破旧,但它却有几个别人都不知道的好处。”在龚洁心中,卢厝的好,一在于典故。“福海卢厝的建成,其实跟百米距离的蒋厝有关。”龚洁告诉记者,卢厝的主人卢安邦原是同安古庄人氏,因科举不第转而从商,来往于厦门南洋之间,成为了富豪。闻听蒋厝千金蒋顺喜生得妩媚动人,便托人前去为自己的儿子卢文彪说亲。可蒋老爷却发下话来:“我家闺女金枝玉叶,怎能嫁给没有像样居室的卢家呢?卢家要是能建起比蒋厝更漂亮的新厝,我就让我女儿带着丰厚的嫁妆出嫁!”于是,清光绪三十一年,卢安邦邀请名师设计,备料施工,并在蒋厝对面选定一块1000多平方米的坡地大兴土木。三年后,新厝落成,比蒋厝更加气派。蒋老爷诚信践约,不仅将千金嫁到卢家,备上的嫁妆,从蒋家排到了卢家门口尚且排不完,从此留下了一段佳话。“只有古厝保住了,这样美的故事才有了依身之处。”
过去,由于要修高架桥,政府本要将卢厝拆掉,但龚洁却极力主张将其保留下来。“除了故事外,卢厝也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它和一般的红砖民居不同,一落二落要比普通红砖民居高,显得很宽敞。其次,卢厝的墙、柱子、护厝上都有名人的题诗,还有许多难得的高浮雕,值得保护。最后,卢厝还是当年颇具现代化的民居,运用乙炔进行照明……”旁人眼中破旧的古厝,在龚洁眼中,却成了宝藏般的存在。在龚洁的坚持下,最后卢厝让出50米,在保证高架桥建设的同时也保全了自身。
上世纪八十年代,卢氏后人欲将卢厝转手卖掉,委托龚洁帮忙。龚洁几经考虑后,找到了一位新西兰的客户,那是一位祖籍广东的华侨,他希望入住古厝,同时将卢厝改造成教会学校。“不破坏,又有人气,这对古厝是件大好事。可惜,最终因为种种原因,没能促成。”这件事,始终是龚洁的一桩遗憾。
“除了卢厝外,厦门还有许多漂亮的古民居,我想,或许可以学习鼓浪屿上古厝的保护方法,以后人出钱或使用人、领用人维护等方式去保护它们,或许能有更好的效果。”龚洁说。


>>原漳州市文管办主任杨丽华(右二)是文庙修复的亲历者之一,她认为修复过程的专业性十分重要。图/受访者提供
03>修复完成的文庙。
图/吴乔莺

杨丽华:

修旧如旧,文庙重获新生
漳州古城具有一千三百余年的历史,要提起这古城内最宏大的建筑,莫过于文庙。坐落于漳州修文西路的文庙,是漳州城内最大的古建筑群。这座始建于宋庆历四年(1044年)的文庙,过去,郑成功、黄道周都曾到此祭祀孔子。
对于不少漳州人而言,文庙既是历史的象征,也见证了不少情意的留存。望着随时光流逝而逐渐老去的文庙,关于维修的呼声越来越高。
“漳州文庙最近的一次修复是在2000年,修复了一年左右的时间。”原漳州市文管办主任杨丽华是文庙修复的亲历者之一,在她的记忆中,文庙的修复并非易事,是专业、运气和努力加成的结果。
杨丽华告诉记者,在文庙修复之前,她曾几度对文庙存在的问题进行调研,发现漳州文庙中的大成殿由于地势低洼,每当大雨过后,就容易产生内涝。除此之外,殿内的彩绘起甲剥落,木构件也面临着白蚁蛀蚀等问题,十分棘手。
“针对如何修复文庙,当年有的部门打算拆除重建、有的部门主张对大成殿整体抬高而后进行修缮,我们文管部门希望修旧如旧。意见不一致的情况下,寻求专家帮助就成了关键。”杨丽华笑着回忆起当年的“幸事”——原来,1993年,由于泉州修复洛阳桥的缘故,不少国内资深的文物保护专家都来到此处。得知消息的杨丽华连忙前去拜访,请专家出谋划策,最终确定了修旧如旧的方案。“国家文物局来的专家说,拆除重建自然是不可取。至于大成殿,完全可以不用整体抬高。因为一抬高,除了保留的平面,整个立面就全部都破坏了。他们建议可以改善排水系统,然后再进行维修。”杨丽华表示,为了更好地修复文庙,她和同事还查阅了许多资料,到曲阜、北京等地实地考察,以确保文庙的规格无误。
1998年,全国古建筑培训班在漳州举行,举办的地点,正是文庙。这当中,少不了杨丽华与文管办同事的努力。培训结束后,一些优秀学员和老师便受邀留在漳州,成为文庙修复的技术顾问。而修复的施工队伍,正是修复洛阳桥的那一批能人巧匠。
“2000年对大成殿的维修,严格按照古建筑修缮原则,采用抽梁换柱法,梁柱蚁蛀蚀空或外部糟朽均采取填心、包心法进行维修,达到‘修旧如旧’。所谓“填心法”,就是把梁架柱子里的白蚁巢穴取出来以后,用特制的刨刀,把它给刨干净了,刨光滑了,然后打进一根新的柱子,打完以后再用铁箍把它箍起来。如此一来,虽然外观上看着古朴,但是整栋古建筑却更加坚固、健康了。”杨丽华说。当年维修文庙时,杨丽华还请来了考古队对文庙四周进行勘察、清理,找出了不少埋藏在地底下的木构件。这些原本的木构件,清理之后可再利用,且不用像新的木构件那样需得费心调色、做旧。至于彩绘的保护,来自文研院的彩绘专家花费了三个月的时间,利用针筒细心地把药打到起甲的后皮或空鼓的部分,使其软化、回帖。
倾注了专业知识与细心的文庙修复,果真取得了良好的成效,被评为四大优质工程之一,作为典范,向全国进行推广。古老的文庙,也在这些古建筑保护者的精心呵护下,获得了新生。

潘世孟:
迁建古厝,延续宗族文化
在古厝保护者中,既有如龚洁般慧眼识珠、发声保护,杨丽华般联手专家、尽职尽责,也有心系宗族文化,出资保护的,漳州白礁的潘世孟便是其中的一位。
在漳州文圃山龙池岩山麓,坐落着一座颇具闽南风情的大厝,名为溪山府第,那便是潘世孟迁建的古厝。
“溪山府第是2015年选址迁建的,它最初的位置,是在白礁潘厝社。”潘世孟向记者讲述起溪山府第的历史。潘厝,旧时称作栖栅社。清乾隆年间,溪山府第建于栖栅社,它是侨胞潘振联、潘有量的故居,也是潘仕成的祖居。潘仕成是潘氏家族的第二十世,他继承父业,经营盐茶和木材生意,曾多次以商人身份捐资赈灾,获道光皇帝钦赐举人,官至二品道员。不仅如此,他还心系民族利益,在《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签订过程中,以在籍道员身份直接参与外交事务:在清朝抵御外来侵略斗争中,曾捐资铸战船、制水雷,且招募祖籍地潘厝300名乡勇到广州,协助林则徐抗击英国侵略者。
“潘氏家族曾有这样灿烂的历史,作为潘氏裔孙,在得知2011年,由于政府规划在白礁开辟工业园,这些古厝要被征迁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要将它们保护起来。”潘世孟说。
带着这样的想法,潘世孟几经努力,与宗亲潘兴章联合经营的漳州文岩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出资,选址文圃山迁建府第。为了能减少迁建过程中产生的误差,在迁建之前,潘世孟还特地请来台湾辅仁大学的教授为古厝进行3D摄影。“当年教授在摄影完成后,还提出了许多好建议,比如木构件保存要避潮、拆下的物品要进行编号等。”潘世孟将这些专业的建议谨记在心,认真遵循着。
由于基本沿用原府第始建构件和建筑材料,连大厝的天井、厝前埕的铺设都是古建石料,且这些材料在拆除时都已进行了详细编号,所以基本完美复原了古厝的原貌。建成后的府第为硬山顶燕脊尾砖木结构,第一进为大厝一厅四房,紧接着是两廊间一天井;第二进大厝亦为一厅四房,厅堂的面积较为宽阔,两边山墙开有耳门。第三进与第二进之间为天井,该进中设厅堂,两旁各有两房一厅。
如今的溪山府第,不只是潘氏的府第,也可供游客参观。在府第内,你能看见一些关于潘氏家族的历史介绍,感受到那浓浓的宗族文化气息。

扫一扫,关注台海杂志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广告投放|法律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闽ICP备19007057号-1

© 2018台海杂志社版权所有,未经台海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