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 致 \ 深 入 \ 时 事 \ 生 活

日照封存的气味

来源: 2020-12-01 15:55

日照封存的气味

/《台海》杂志记者  卢燕    / 黄子明  冯木波

秋天或许是四季里“戏份”最多的季节。它情绪饱满,有各种关于忧伤、思念、喜悦的诗词歌赋;它色彩热烈,黄澄澄、金灿灿、红彤彤是惯用的形容词。

晾晒是保存食物的最佳方式。早期电冰箱还没有发明,人们仅能用这样的方式将渔获晒成鱼干、将蔬菜晒成菜干,一方面以利维持冬季粮食的丰腴,另一方面,也能在反季节吃到想吃的菜。在山区,由于平地少,大家还充分利用屋顶、路边、小院,甚至是窗台等场地晾晒农作物。

阳光和风带走了食物中的水分,它们又与时间一起,赋予了食物独特的滋味。如今,在闽台两地,大部分渔村、山村依然承袭着先人的智能,用日照封存食物的味道。

>>邱才能说,小嶝渔家坚持沿用古法生产制作,使用传统的方形菜饼模具,手工摊平在长方形竹片上,经自然风吹日晒。图/洪蔚尼



时间与阳光酿造最原始风味

10月中下旬的厦门翔安小嶝,随处可见晒紫菜的情景。房前屋后、乡间小路旁、窗台屋顶上,只要有阳光的地方都利用上了。

村民邱才能说,由于小嶝岛上没有工业,这里的海域几乎不受污染,所以小嶝的紫菜质量很高。加上渔民收紫菜都是开船到海上采,并不是等落潮时再去采收,所以没有沙子。

只见一位渔农推着一辆板车,把一片片洗好且分割好的“紫菜饼”放到阳光下暴晒。那一团团如黑丝般亮滑、带着水分的紫菜,在太阳的照射下,反射出一层美丽的色泽。

这是湿紫菜变成干紫菜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果天气好的话,这些湿紫菜只要晒一天就可变干。反之如果天气不好,就得多晒好几天,与此同时还得承担发烂的风险。因此,从紫菜收割到晾晒,都要争取在同一天完成。

小嶝的海滩上有已收割和待收割的紫菜,一排排,一架架,仿若广场上的晒衣架。家家户户门口,又是一板板收割上来晾晒的紫菜。

在海滩前的空地旁,另一家紫菜种植户正忙着用淡水洗紫菜,然后将紫菜一团团放入3个并排放在竹架子上的铁制模具里,形成一个个“紫菜饼”。这是晒紫菜前的最后一道工序,一般需要三人配合,两人负责“印饼”,一人负责搬运和倒水。

这样的情景,在小嶝岛上更是常见。只要有空地、晒得到太阳,处处都是洗紫菜的身影,还有晒紫菜的竹架子。

邱才能告诉记者,小嶝渔家坚持沿用古法生产制作,稀少的头水及二水紫菜,依然使用传统的方形菜饼模具,手工摊平在长方形竹片上,经自然风吹日晒,让时间与阳光一起酿造出了小嶝紫菜最原始的味道。

撕下一小块已经晒干的“头水紫菜”放入口中,紫菜马上变软,十分细嫩,咸中带甜。邱才能说,刚收割的紫菜,约每7斤可晒1斤干品。如果是太阳晒出来的紫菜,成形后贴着竹板的一面是光滑的,另一面则凹凸蓬松。如果两面都凹凸蓬松,通常是机器烘干的,很可能不是“头水紫菜”。

没晒过的都放不久

秋分时节,乡野间处处是秋收景象。而当车子驶进漳州河坑村,映入眼帘的却是一片灿亮的金黄,这片金黄不只因为路旁一叶叶灿烂金黄挂树梢,更因为绵延路旁与空地上,晒着暖阳的芥菜、萝卜干满地铺陈,衬着远处的山峦,衬着蓝天,景致极美。

以往经济条件不是很好时,很多农村妇女都会为冬季的菜色,做精心准备,冬季由于霜冻,菜都会被霜打死,但是因为晒了菜干,这样就不用担心吃,而且更加美味,菜干、豆角干都是农妇们每天必须晒的。

河坑村多为客家人,村民张其渊坦言,“菜干是客家人最爱的食品之一,在我们的餐桌上总是可以看到菜干做的菜。每年我们都会种很多菜,到一定的量就晒成菜干,待冬季没有青菜食用的替代菜色之一。”

用他的话来说,制作蔬菜干其实没有什么秘密,就是尽可能的脱干水分,延长保存时间。根据食材的不同,选择日晒、风干或是加盐等手段脱干水分。

张其渊告诉记者,一种芥菜,日照时间不同,可以衍生出三种不同的菜干。

腌制菜是客家菜重要的食材。新鲜芥菜采收后,需先日晒约12天软化,再用粗盐搓揉杀菁后,放入木桶或缸中,一层盐巴、一层蔬菜堆栈,最上面再放石块压下,腌制约7天左右后,就可做出好吃的酸菜。

而梅菜干则要经过“三蒸三晒”,采摘后,在制作时先将鲜芥菜洗净,晒1-2天,至菜叶晒软,然后用蒸笼熏蒸,蒸后再晒,晒后又蒸,如此反复三次以上,有的加工精细的要七蒸七晒,梅菜干颜色黄褐,味道酸中带甜,种种的执着,让张其渊说起自家的梅菜干,嘴角都上扬,骄傲了起来。 经年累月的经验,张其渊坦言,没有晾晒过的东西,都放不久。

>>秋日下的河坑村,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灿亮的金黄。


杨梅干晾晒已成传统技艺

在过去没有冰箱的时代里,浮宫先民用了智慧,将杨梅加入盐巴腌渍晒干,延长保存期限,如今杨梅干变成传统技艺美食。

夏季没卖完的杨梅,浮宫农人往往用大桶装入食盐,上部用塑料薄膜封存,对杨梅进行腌制。大桶大桶腌制的杨梅,蔚为壮观。到了农历八月,这些浸泡在大桶内的腌制杨梅,由村民们取出来沥干盐水,在大太阳的好天气日子里,晾晒在篾席上,充分吸收阳光,直到一颗颗杨梅上晒出了白花花的盐花。

一颗颗嫣红的杨梅在篾席上,成为一大片,远看恍如一张张红地毯,让人一见而生欢喜。

据南宋名臣、学者梁克家《三山志》载:“其实生青熟红,无皮壳,南人多腌藏。”而腌制盐度尤为重要,盐度低了果子就会脱肉,盐度高了果干就会变得硬邦邦。果干的柔软,靠的是师傅多年娴熟的经验。杨梅干胚清水浸泡褪了盐,就可以糖泡了。师傅管这个步骤叫“吃料”。“吃”白糖不能一次性地吃,要分多次慢慢地泡。泡了捞起入阳光房晾晒,再泡再晾晒,如此反复,杨梅才能把白糖“吃”进去。无需添加防腐剂,只要恰到好处的盐糖比例,杨梅干就能妥妥存放一段时间。没有香精,自有清香的杨梅原味,没有色素,腌制过后果肉是暗红色的。这是自古以来的经验和智慧。

 这些晒干的腌制杨梅,人们按照一斤杨梅配比6两白糖的大致比例混合,开始腌制成品。等到白糖融化,和晒干的杨梅水乳交融混合在一起时,人们再将它铺开,放在油纸上,用蚊帐罩起来,晾晒一番。

村民曾秋波告诉记者,一般将这些晒干的腌制杨梅,装入清洗干净的缸或者木桶中,精心保存起来。等到中秋前后,农户们倒出腌制的杨梅,经过几次反复清洗后,重新开始在室外太阳底下晒干。


经过阳光洗礼重现古早米香

晒秋的目的是为了让农作物脱水,更易于在冬季储藏,更为了留住食物最本真的味道。在物质不充裕的年代,蔬菜干就是普通人家的救命稻草,所以晒菜干很多时候都是一场全民运动。

闽南人把萝卜叫做“菜头”,萝卜干叫“菜脯”,菜脯配稀饭,这是无数土生土长的闽南人对早餐的记忆。如果是色泽乌黑的陈年老菜脯,这种软化到流油的酸甜美食,只是想想,都会让外出打拼的游子怀念起家乡。

立秋过后,漳州大地村村晾晒白萝卜干也开始了。从萝卜到菜脯的过程,是有很多讲究的。一般萝卜收割回来,洗净擦干后就要放到阳光下晒。等晒到有点软了,就是“蹈菜脯”的工序,也是“腌”的过程。把曝晒后的萝卜放到桶里,一层萝卜一层盐,人站上去踩,踩实了再压上大石块,密封。隔天早上,再把已经腌制过的萝卜一条条拿出去晒,如此循环往复20多天,直至萝卜变为干硬的金黄色菜脯。

如果天气好,差不多得曝晒20天左右,才能收藏起来,而这些最终要被装在瓮子里封存的菜脯,还要压实,用黄泥或者蜡纸封口,避免“走气”。半年一年之后,瓮才会被打开,开始食用已经又发酵过的菜脯。

先天环境加上辛勤劳作,台湾池上所生产的稻米,一直在市场上有很好口碑。其实,为了找回失传已久的古早味米香,池上万安农民毅然实施“阳光法案”,改用传统的人工日晒方法晒杀谷子,让米宝宝重见天日,摊开在太阳底下做日光浴,经过阳光的洗礼,得以重现古早时期的米香。

重拾老祖宗的方法,代价不小,用现代机械烘干稻谷只需一天的时间,采用传统日晒却得花上6-11天,农民除了在日正当中勤劳翻晒谷米,还得看老天爷的脸色。全日晒的稻米,因为干减速率减慢,不但颗粒饱满、新鲜度高、保证更多养分外,口感也更Q、更黏,米香也更加浓郁。

澎湖二崁的传香的原料很简单,就是艾草、山芙蓉和澎湖的县花天人菊,晒干后研磨成粉,再加水搅拌、揉团、压制成条状,仔细切段、揉尖,拿到户外晾晒,就大功告成。澎湖母文化记录者张咏捷告诉记者,晾晒是传香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一支支的传香在阳光下自然的风干,制香主任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抖动竹筛,让传香能均匀的风干。依靠自然阳光晾晒而成的传香,不仅更香,而且保存期更长。没有任何添加物,多数靠手工制作,二崁传香产量不大,却延续了村子的文化命脉。



扫一扫,关注台海杂志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广告投放|法律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闽ICP备19007057号-1

© 2018台海杂志社版权所有,未经台海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