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 致 \ 深 入 \ 时 事 \ 生 活

刘竹英:留些柿子给鸟吃,为来年

来源: 2020-12-01 16:34


刘竹英:留些柿子给鸟吃,为来年

/《台海》杂志记者 刘舒萍   /台赛摄影师 林锡铭

身穿客家花布、头戴斗笠的柿饼婆,有着跟太阳一样温暖笑容,她那晒得红通通的脸庞亲切如村姑,一如邻家阿嬷般,让人有宾至如归的感觉。如果不说,谁也不知道她其实是坐办公室近四十年的公务员,还没退休前,每到周五下班,她总匆匆搭火车从台北回到新竹新埔老家帮忙,摇身变成“柿饼婆”,不厌其烦地配合各种拍照姿势,甚至是上树采柿子,堪称最敬业的模特。

发自内心的热爱

柿饼婆名叫刘竹英,今年70岁,和她交谈,可以感受到她的快乐与满足。在最繁忙的季节接待蜂拥而至的游客,她直言一点也不觉得累,寓工作于乐,有事情做就很幸福,只要哪边需要,她都会跑去帮忙。

为了让远道而来的客人满载而归,他们每天要做3000斤的柿子,才有办法晒得满坑满谷,才能让人拍出美美的照片。好在削皮工作,有机器可以代劳,不像儿时,纯靠人工,光是削皮,就削到手无力,更不用说看天气情况,搬进搬出了,即便遇到大晴天,也不能放松,要时不时抬头注意天边的运,一有不对劲,就要准备搬柿饼。

柿饼婆说,身为客家人,又是家中长女,从小耳濡目染,很会帮忙做家事。儿时,母亲就常常跟她们讲,要好好读书,长大后绝不要嫁入做柿饼的人家,那会劳身劳心辛苦一辈子。

“老板是最辛苦的,烤柿饼都烤到半夜,老板是十项全能,什么都要做。”言谈中,柿饼婆不停称赞她的五弟吕理鉴守成了祖先产业,兄弟姐妹6人唯他继承柿饼制作。“我这个弟弟非常孝顺,看到爸爸妈妈祖父祖母那么辛苦,哥哥姐姐都到外面读书、发展自己的事业,没有人继承家业,他就留下来。我这个弟弟非常有情有义,不但孝顺父母,而且对任何人都很好。”

因为爸爸入赘的关系,姐弟不同姓,姐姐跟着爸爸姓刘,弟弟跟妈妈姓吕,但姐弟感情非常好。不忍弟弟很辛苦,总忙到凌晨两三点,天一亮又要一日忙碌,柿饼婆一到假日就马不停蹄赶来相助,为了弟弟的事业,一把年纪的柿饼婆还跑去念研究所,研究客家文化产业的行销策略。

退休后,她更是全心全意回娘家帮忙,大姐以身示范,二妹刘珍珠也加入其中,成为另一名义工。对自家产业发自内心的热爱,笑容油然而生,无论风雨,姐妹二人总是盛情迎接一波波造访的游客。


为熟客留两棵树

尽管自己已成家生子,人又在台北工作,但孝顺的柿饼婆时常回家帮忙。约在2003年,因母亲身体不太好,个性落落大方的柿饼婆顶替妈妈角色,变身模特。为了拍照的角度和光线,她配合着摄影师换过一幕幕场景,常常一拍就是一整天。

数十年如一日,重复着一遍遍单调的动作,记者问她,这样奔波不累吗?柿饼婆笑说:“有一句话叫‘助人为快乐之本’,看到客人非常开心,自己也会很开心。”对于摄影相当配合,柿饼婆的名气就这样在一传十、十传百之下渐渐打开,和每年定期吹来的九降风一样,许多摄影爱好者每年前来拍照。

当时,她的年纪还没老到可称“婆”的程度,不过,柿饼婆并不介意,反而觉得“婆”字代表福气,欣然接受。如今70岁的柿饼婆真的成为婆了,但她的声音依旧洪亮,笑声依旧爽朗。

采访的这天,柿饼婆刚接了将近20个旅游团,“我一次可以导览5车的人,一车40人,没有办法一车一车导览,因为时间不够,很多团都卡不进来。”

白天忙着导览,到了夜晚,柿饼婆可以稍微休息下,她的绝大部分时间用来回复摄影团体的信息。不少有经验的摄影团体,会提前与她联系拍摄事宜,她会建议他们什么时段来,如何又短又快地拍到理想的照片,“如果想拍果园,最好7点就来,上午9点以后,到处都是人,人比柿饼还多。”

多年模特经验,柿饼婆聊起摄影,很懂行,“晒场上没有人,这只是一张没有生命的照片,有人在工作,人文摄影的那种生命力就出来了。”有熟悉的摄影团体表示,因故要过些日子才能赶来,柿饼婆得知后,本来半个月前该采的石柿,特别留下两棵等待摄影团体前来。为晚归的家人留一盏灯,为晚来的熟客留两棵树,让人倍感温暖。

当然,柿饼婆家人也不会完全采光所有柿子,因为上一代有交代:留些柿子给鸟吃,来年它们会回来帮忙除虫害。


柿子树代表客家人精神

柿饼婆说,柿饼其实是传统的客家食物,从遥远的五胡乱华时代开始,当时客家人因为战乱,也因为勤俭的个性,养成随时储备食物的习惯,将盛产的果实制作成可长久保存的食物,以方便携带。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早期,柿饼很贵,柿饼婆说,平常也不太舍得吃,要留下来卖。如今,柿饼早已成为谁都能吃得起的寻常美味。从小与柿饼打交道的柿饼婆精心设计了8道与柿饼有关的点心,名字也很吉祥,如事事如意卷、好柿会花生,她说,如果再配上台湾的东方美人茶,非常绝配。

“我常常说柿子树很代表客家人的精神。4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从大陆引进柿子,种在比较贫瘠的丘陵地,但它们长得非常好,我们客家人又很会利用天然的资源,柿饼的美味就这样一代一代的延续下来。”柿饼婆说,根据家里的堂号“陇西堂”,她认为她的祖先早期可能住在陕西、山西一带,后从福建、广东渡台,最终扎根在新竹。

扫一扫,关注台海杂志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广告投放|法律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闽ICP备19007057号-1

© 2018台海杂志社版权所有,未经台海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