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 致 \ 深 入 \ 时 事 \ 生 活

赶快来,别犹豫

来源: 2020-12-07 18:35

在两岸众多交流往来中,台湾青年和台湾人才持续往大陆流动的大势是不会改变的。图为两岸青创园内台湾青年正在交流。

第十八届海峡青年论坛、第三届海峡两岸青年发展论坛、2020两岸青年交流合作北京峰会……自9月以来,以两岸青年交流为主旨的论坛陆续开展,一群在疫情期间,始终在大陆打拼的台湾青年走上舞台,向人们展现了他们在疫情期间的创业心得,也传递出一个信念:即便受到疫情影响,对大陆的发展前景始终看好。

 

疫情来临台青积极自救

疫情当前,初创企业普遍面临“现金荒”“用工荒”“原料荒”“物流荒”等压力。多地出台政策帮扶青年创业者。而期待政策扶持的同时,不少台湾青年也在积极自救。

28岁的台青李飞原自大学毕业后就十分向往来大陆打拼。2019年底,已经在台工作两年的李飞原积攒了一笔资金,来到广东,开了一家台式餐厅。自开业以来,餐厅每日营业额在1800元到2000元人民币之间,并随着口碑积累,日渐红火。

不料,疫情全面暴发,广东的餐馆饭店陆续关门。李飞原的家人担心他的健康,也劝阻他关店回台湾。但李飞原不愿一走了之,一是因为前期投入的成本还未收回,更重要的是他相信,自己花了两个多月时间精心选址的餐厅,营业额正在攀升,今后肯定能盈利。

李飞原并非盲目自信,实际上他早已摸清楚了自己的创业账本,“只要有进账,店就能开下去。”每晚闭店,李飞原都会记账、算账。他计算,尽管营业额减少了三分之二,但是店里只有他在维持,没有更多的人工成本。加之房东响应政府号召,将房租减半。一天五六百元的流水,基本能覆盖各项支出。

随着疫情的好转,李飞原的店撑了起来。伴随复工复产,李飞原谋划起了下一步,他准备丰富菜品、更新菜单,进一步增加晚间营业额,提高客单价,将自己的餐厅打出名头。

“小包智工”是台青徐韬作为联合创始人推出的一款互联网人力资源平台。由于疫情影响,北京用人单位招聘纷纷停滞,徐韬的线上服务也被迫暂停。“最困难时期有大半年没发出来工资,但没有一位员工离开。”徐韬说,自己采取灵活用工的方式,将研发团队安排在家办公,并紧抓北京各用人单位信息,整合人力资源。5月,“小包智工”恢复上线。

徐韬告诉《台海》记者,“小包智工”研发的灵活就业平台吻合疫情之下的特殊招工需求,吸引到2200万元人民币的天使轮融资。“共享用工、灵活就业”的模式被业界看好“小包智工”的规模经历疫情不减反增,自己计划年底前将公司人数扩大一倍,并扩大经营范围。

来自台北的薛颖穜在大陆从事文化传媒工作。年初疫情发生后,他放弃搭乘包机回台的机会,选择留在武汉。虽然身处疫情“火线”,他说,当透过窗户看到医护人员和各方工作者不惧危险地奔忙时,“突然就安心了下来,我看到这整个国家的凝聚力。”在武汉,薛颖穜用镜头记录下76天的抗疫生活,并创作歌曲助力抗疫。今年8月,他完成了自己的网络电影处女作《梦里杜鹃花》的拍摄。

事实上,疫情期间,与李飞原、徐韬、薛颖穜一样留守大陆的台青还有很多,他们在疫情的阴霾下奋力支撑,最终盼来一片晴天。

 

疫情过后,台青李飞原的餐厅已经逐渐步入正轨。

两岸青创园传递复苏信号

截至9月,大陆已授牌设立的76家海峡两岸青年就业创业基地和示范点,在支持台湾青年来大陆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疫情期间,为帮助创业台青更好地渡过疫情难关,许多两岸青年创业园也早早地行动起来。

9月,为协助在成都创业的台湾青创企业(项目)复工复产,亚台青(成都)海峡青年创业园举办了线上直播活动。在直播中,亚台青(成都)海峡青年创业园总经理、台青郭弘扬结合疫情发生后自己在成都的实际感受,与台湾网友展开互动。

“我想给大家传递一个积极信号,大陆疫情防控十分严谨,生产生活基本恢复,消费观念正在转变。”郭弘扬于3月从台北回到成都,他认为,疫情期间台湾青年并不完全了解大陆的疫情防控成效,许多人对来大陆投资创业存在担忧。然而,在他看来,疫情过后大陆以大健康产业等为代表的消费氛围十分浓厚,这正是台湾创业项目及品牌介入市场的好机会。

今年“十一”假期,郭弘扬同样没有闲下来,他选择到成都周边走访考察。“除了考察适合台商投资的区域,我们也准备扩大今年海峡两岸创新创业大赛的规模。”郭弘扬向《台海》透露,此项大赛目前已在两岸举办多届,今年将开辟大健康、绿色食品等新赛场,助力台青在大陆谋发展。

“园区今年已新增4个台湾青创项目,这对我们来说是积极信号。”郭弘扬认为,疫情对台青登陆的影响是暂时的,系列优惠扶持政策、疫情中催生的新产业新业态以及消费观念的改变提升等,都将给台青到大陆创业发展带来新机遇。

同样看好疫情过后大陆发展机遇的,还有华灿工场总经理李伟国。

华灿工场是两岸知名的台青创业园,其负责人、台青李伟国在接受《台海》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园区复工率已达100%。“后疫情时代确实市场出现了变化,但是这样的变化对台青而言未尝不是一次机会。”李伟国说,过去大陆市场发展很快,加上资本助力,很多人更倾向于市场扩张与拓展。现在,疫情改变了市场环境,企业逐步放慢发展速度,这对台青创业反而是不错的机遇,也更容易匹配到在地资源,与当地企业携手合作。

在李伟国看来,全世界都见证了大陆疫情过后复工复产的速度和强度。虽说疫情是一件不幸的事,但疫后复苏却再一次向台湾青年展示大陆拥有适合年轻人发展的土壤,蕴藏发展机遇。“这里仍然是台青打拼的首选地”。

 

台湾年轻人参访厦门创汇两岸青年众创空间。

台青要学会稳扎稳打

民进党上台后,两岸关系持续紧张,今年以来受疫情影响更是雪上加霜。两岸许多交流都已经减少甚至完全中断,台湾未来发展极难乐观,包括大陆游客不易恢复,陆生的减少也是趋势。海峡两岸青年交流协会执行长郑博宇表示,在两岸众多交流往来中,台湾青年和台湾人才持续往大陆流动的大势是不会改变的,基本原因有三:一是台湾的发展空间小;二是大陆的发展空间大、机会多;三是从政府到民间,大陆都把台湾民众视为同胞,对台湾同胞到大陆发展都持友善的态度,并不断完善各种同等待遇。

“在台湾创业就像是小打小闹,不会感受到竞争压力,因此也缺乏做大做强的机会。”郑博宇表示,与台湾相比大陆处处是机会,任何信息资讯都能随时掌握,加之大陆对台湾青年的扶持政策,只要具备实力与毅力,就有机会闯出头。

“一方面,两岸青年相互交流,可以实现众创共赢。两岸青年语言相通、习俗相近,都有创新的梦想和创业的愿望,在彼此的创新团队中互相合作,就可以激荡出很多的成果。另一方面,大陆针对台湾青年来大陆创业的优惠政策,为台湾青年在大陆实现创业梦插上了飞翔的翅膀。正所谓时势造英雄,大陆对台湾青年优惠政策的释放,为台湾一批有梦想的青年创造了一个成功的有利条件,台湾青年应该努力把握这样的难得机遇。”郑博宇说。

全国台企联常务副会长、青委会主委周代祥指出,大陆拥有的舞台、机会和资源台湾无法比拟,尤其是对青年创业的支持政策力度大,且“说到做到”。大陆各级政府对创新创业者提供了降低门槛、简化手续、融资便利等措施,台湾青年应抓准机遇,抢搭这列“快车”。

“大陆的创业环境就如同大海一般包容万物,只要你有想法,在这里就能得到很多帮助。这种友好的商业环境也让年轻人有了更多试错机会。”周代祥表示,跳出舒适圈的台湾青年一定要抓住大陆广阔内需市场机遇,早日抢占大陆市场,找到事业发展的一席之地。他同时建议,在产业选择上,不要盲目跟风所谓的“风口”,要用差异化的市场发展思维更好出奇制胜。

“其实很多台青是想来大陆发展的,只是人生地不熟,对跨出的第一步感到犹豫、担忧。”郑博宇建议,台青要看到大陆庞大的市场容量,选择和自身特长匹配的行业、区域,先作尝试,稳扎稳打,行稳致远。

今年以来,疫情对大陆经济和行业产生广泛、复杂的影响,现实影响远比看见的事件深远。虽然餐饮、旅游等行业短期内受到的冲击比较大,但也出现了很多新的机遇和窗口,各地经济正在加快复苏。

对此,周代祥指出,已经身在大陆的台青创业者们应从短中期及长期审视自己的业务,既要有战略定力也要抓住行业新机会。把握疫情防控这个特殊时期,通过凝聚和筛选团队成员,全面梳理团队文化、企业制度,为全面复工打好根基。“按下‘暂停键’后,台青创业者们要学会斟酌自我,在勇气之外,收获理智、能力。”

如今,越来越多的台湾青年放弃眼前的“小确幸”,放眼大陆寻找机会,在他们的逐梦过程中也获得了来自各方的助力,最终得以在大陆施展才华、实现梦想。可以说,大陆经济的发展,令台湾青年们遇上“黄金时代”,对他们创业就业都意味着巨大的机遇。即便是突如其来的疫情,也并未打破有志台青的登陆创业理想。因为,大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工作取得积极成效,经济率先复苏,大陆有超大规模市场,有完整的产业体系和不断增强的科创能力。台湾青年在大陆发展的环境会更好、机遇会更多、空间会更大。

“如果你想来大陆发展,就赶快来,别犹豫!”郑博宇说,这是他给有志于在大陆逐梦的台湾“后辈”们最好的建议。

扫一扫,关注台海杂志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广告投放|法律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闽ICP备19007057号-1

© 2018台海杂志社版权所有,未经台海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