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 致 \ 深 入 \ 时 事 \ 生 活

绝望无助中充满希望

来源: 2021-02-25 18:34

台海人物新闻类金奖得主商华鸽讲述获奖作品背后故事


病痛与死亡,总是被回避的话题,摄影又能做什么?
化疗、骨穿、移植……每次看向相机取景器时,商华鸽感觉自己像在跟死神对视。一次次生命的潮涨潮落,都呈现在镜头中,让人无比直观地感受到生命的重量。影像传播带来的社会关注与捐助,也许可以让生命走向终点的过程,多些温暖与安慰。作为一名感光计划公益摄影师,见惯无助、目击生死的他,总觉得自己能尽所能帮助、改变一个个鲜活生命的生死困局,是人间最值得的事。



01>2018年6月20日,福建省福州市,父亲李育明在病房内亲吻儿子李佳林。他们二人均为白血病患者。李育明最大的心愿,是能够活着看到儿子李佳林痊愈。当年11月11日,39岁的李育明去世,他生前的愿望实现了。目前,李佳林已结疗,重返学校。这张照片曾经在网络帮助父子二人筹集善款100044元。
02>我在福州协和医院的移植仓里偶遇刘坤华,那天是2019年1月18日。他当时痴痴看着移植仓里的病人。我不知他是谁,只暗暗拍下这张照片,照片里是一张男人的充溢着绝望和希望的脸。后来我知道,这已经是他儿子刘建兴在移植仓里的第48天。2018年7月,刘建兴面色苍白并发烧,后被确诊患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需尽快进行骨髓移植。花掉百万巨款的同时,刘建兴的体重从64斤降至46斤,至今还在治疗中。

03>2019年3月11日,福州三坊七巷附近,多日没出门的肖可可看到久违的阳光,高兴坏了。2018年春节前,肖可可被确诊白血病。长期的住院治疗,让她非常渴望外面的世界。每次走出医院返回出租屋的路上,她总是东张西望,想延长在外逗留的时间。只要身体允许,爸爸偶尔也会带她在出租屋周边逛一逛。但对免疫力低下的白血病患者来说,人群是存在一定危险性的,路人打一个喷嚏,对他们却可能致命。

04>2019年10月18日,福建古田县,一岁半的施华燕突然想哭。她出生以来命运多舛。半个月大时,她被检查出先天性心脏病,立刻动手术。也因做心脏病手术,她又被查出患地中海贫血症,必须做干细胞移植。她从未得到过父母的爱和照顾,因父母均为精神病人。父母病情发作时,甚至会把她用力扔在路边,不管不顾。如今,她靠奶奶捡废品卖钱来给她买奶粉,而做干细胞移植的医药费对她来说几乎是天文数字。
05>2018年10月11日,福州,李嘉豪和妈妈站在出租屋楼下,好奇看着远处。李嘉豪与白血病相伴已经超过两年。2017年5月,3岁的李嘉豪反复低烧,嘴唇发白,在福建福州协和医院被确诊白血病。刚戴口罩时,妈妈说“口罩可以保护我们”。当时他很疑惑,旁边的小伙伴为什么“一个个都是白白的小光头?”很快,进入化疗的李嘉豪也变成了小光头。
06>一人得重病,最心疼最牵挂的人莫过于父母和爷爷奶奶。2019年1月19日,福建寿宁县一个小山村,白血病患儿吴奇涵的爷爷想念起孙子。爷爷说,“孙子很懂事,每次回老家吃饭,一粒米都不会剩,因为知道爷爷种谷子很辛苦很不容易。”大孙子吴奇涵是他们今生最大的牵挂。吴奇涵的奶奶说,“我们一辈子本分老实,没做过一件对不起别人的事,我们相信吴奇涵一定能够康复。”

07>2019年5月11日,福建宁德市蕉城区,周雅倩的哥哥躺在老屋院子的阳光里,沉默不语。他告诉我说,他闭上眼睛的时候在想患白血病的妹妹,在想妈妈,在想爷爷,但他不想念爸爸,“因为爸爸不陪我玩。”三岁的周雅倩目前已走到白血病治疗的第六个疗程,她是爱笑的开心的小天使,人见人爱。
08>2019年11月5日,福建政和县,魏庄文站在破败漏光的老屋中。他最近没办法了。他过去两年多来共清洗4000台空调,最多时一天曾经做十单。两年多来,他和其他五个白血病患儿的父亲一起,在福州市拉起一支清洗空调的队伍。他们不愿接受社会善心资源的救助,而更希望自力更生,把善心善款留给更需要的家庭。如今,魏庄文七岁的儿子魏炜昊白血病复发,正在福州协和医院准备做骨髓移植。看病这两年零八个月,他已经花了65万,其中包括27万外债。此刻,正是魏庄文和儿子的至暗时刻。
09>2019年4月11日,福建宁德市赛岐镇,陈琪洁的爸爸站在租住楼房的过道。最近这个除夕,陈家是回到赛岐镇的出租屋过的。因为实在没钱租房,他们不得不离开医疗条件更好的福州,带重病的女儿回到镇上,因害怕感染而每日提心吊胆。陈琪洁从2017年圣诞节确诊再生障碍性贫血,经历骨髓移植,肺部感染10次,已花费过百万,陈家也已欠债70万。
010>2018年12月15日,福建福州茶亭公园,叶鑫鹏站在一棵四百岁巨榕的树下,好奇抬头张望。2019年3月2日,叶鑫鹏不幸去世,年仅六岁。他从一岁起开始和白血病做对抗,从小目击太多来自陌生人的善意。如果他痊愈长大,我不怀疑他有很大可能会成为一个全职公益人。


讲述/商华鸽  整理/《台海》杂志记者 司雯

我原来在媒体大概待过11年。待这么久不是因为喜欢媒体,而是因为喜欢拍照。在从事新闻调查的职业生涯里,我就创作过公益相关的内容,比如报道罕见病儿童和进行盲人电影院的摄影记录。
我境界不高,不是个不求回报的人,能用拍照片来帮人,我是有私心的。帮人助人,能让我感到非常开心,同时也是给初生的女儿立榜样,所谓言传与身教。
2018年初,我主动找到福建省助困公益协会,希望做摄影志愿者,无偿拍摄并帮助白血病患儿筹款。从2018年5月开始,我每月至少两次往返于厦门和福州拍摄。
每次入户调查至少要去到医院、出租屋以及被救助者的老家,来证实患者家境的确贫困,需要帮扶。不少大病家庭的老家多在深山,单车道的盘山路弯弯绕绕,不无危险,我们每次入户,都会购买人身意外保险。
两年多来,我目击生死,见惯无助。很多家破人亡,好一点的是家破人还在,最差的结果就是字面意思:这个家能卖的全都卖掉了,人也没了。
我在见过很多这种事情之后,就会觉得没有什么事比健康平安更重要。如果再奢侈一点点,过得还快乐,就可以了。
电影《我不是药神》,其中有句台词流传甚广:世界上只有一种病,就是穷病。接触白血病患者后我终于明白,这句台词真不是编剧抖机灵。白血病,的确是一种穷人容易得的病。我接触的病患,有九成以上家境困难。什么原因?穷人更可能使用不好的装修材料,对居住环境和食材的选择更低端,这是穷人白血病发病率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所以,我拍摄白血病患儿,本意是帮助他们筹集善款,而目击一例例死亡接踵而来,本不在我的拍摄计划内。当死亡开始密集向我走来,一个接一个,面貌不一,我慢慢明白,我可能是在拍摄人间最重要的事。毕竟死亡可能是世间唯一严肃的事。人间其他喜怒忧思悲恐惊,或各种虚妄,不足道。
叶鑫鹏是我的一个拍摄对象,如今已经去世,时年6岁。我在2018年末流感病毒流散的空气里认识6岁的叶鑫鹏。福州茶亭公园里有一株三四百岁的榕树。我初见他那天在2018年12月,他为躲避流感已多日不出门。那天到了公园里便四处跑动。见了树洞又钻来跳去,尝试与我的照相机捉迷藏。
叶鑫鹏1岁发病,从记事开始,他持续感受来自社会太多人的善意。他的价值框架的搭建,是社会大众介入完成的。也因此,6岁的他萌生了做慈善助人的念头。这个年幼的男孩,6年的生命中经历无数次腰穿、骨穿、胸穿、化疗……受尽折磨,却最终没能挽回自己的生命。
尊重叶鑫鹏的遗愿,叶鑫鹏的妈妈后来把来自社会的剩余善款18万元全部捐出,用于救助其他有需要的白血病患儿。与此同时,他们还欠着几十万外债,这些债务还需要他们努力赚钱偿还。
2018年,我见到了李育明父子。他们同时得了白血病。在病房里,我拍下一张照片:李育明低头亲吻儿子的额头。二人都因化疗而变成光头。我心里明白,这可能是他们父子二人的吻别。因为爸爸治愈率很低,儿子治愈率较高。我把这张照片发到微信朋友圈,取名为《(可能是)最后的吻别》,简单说明了父子二人非常特别的境遇。很快,一天内有三万多元要送给这对白血病父子。我发这张照片只是在讲述故事,我本人是没有公募资质的,完全没想到发一条朋友圈也能帮到这家人。此后每次到协和医院,我一般都会到这对父子的病房看一看,他们把我当朋友。
死亡接踵而来。以上只是与我最特别的面对。我将这组作品所有的照片都处理为黑白,因为我觉得这些家庭的生活没有色彩,遍布绝望与无助。但我又希望能够用自己的行动给他们带来希望。
通过影像进行筹款,如果效果好,我就很满意。如果筹款效果不好,就很失败。我经常面对这种失败。不是每次筹款都顺利,每个人有各自的命。活不了就是活不了。摄影是有用的,拍摄死亡是有用的,我真心觉得自己是在做蛮有价值的事。虽然事后回想起事关他们死亡的很多瞬间,内心还是经常不能自已。
2020年对于大病救助来说是艰难的一年。疫情在给每个人和每个组织施加生存压力,大病家庭的抗压能力尤其弱。而往年有公益捐赠习惯的好心人,在这年则可能因失业而自身难保。这让2020年的公益筹款,难上加难。但事情并非因为困难就不做了。每次面临挫败后,我们还是得尽快收拾心情,准备投入下一场战斗。万一,下一次就成功了呢?

第一届台赛筹办时,我是组委会的工作人员,那届赛事让我见识了非常优秀的摄影师,也帮助我打开了眼界。在我心里,台赛是非常优秀、公正且具有影响力的比赛,能够获奖,我很荣幸也很自豪,也希望能通过台赛,让这组作品为更多人所熟知,以便更好地帮助那些急需救助的白血病患者。

——商华鸽

评委点评


这十张照片拍摄于2018年5月至2019年12月,记录了10个血癌患者家庭的生死悲欣。摄影师通过对福建省白血病患儿治疗和死亡过程的拍摄,记录了一个个孩子和家人对抗病魔的焦灼而无助的瞬间,尝试让自己去面对并理解死亡。摄影师还认为,这是每个人在世必走的一步,必经的道路。当今摄影界,充满了功利,年轻摄影师对生活能有如此虔诚的心,去探索,去求真,在拍摄上就有了成功的可能。
“幸福的家庭都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事实也是如此,10个不幸的家庭因病致贫致悲,集中地典型地反映了此类家庭真实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状况,这是在过去新闻摄影报道血癌中较少见的系列好作品。作品也很好地发挥了帮助病患家庭的积极作用。
必须恰如其分地说,在西方一些日常生活类新闻作品照片中,贫困地区、贫困家庭的生活状态经常成为一些摄影师猎奇、消费的对象,而作品《血癌家庭的生死悲欣》对病患家庭报道上的客观性、同理心,使作品平静讲述而又能震撼人心,可以看作台赛照片在人物新闻类的一个较好的代表作。
厦门市摄影家协会顾问、厦门日报高级编辑  林世泽

这一组作品要写评论真的很难下手,不仅仅沉重,更是无法忽视面对无常生命人类的无措。当然,我们先不从内容议题思考,从表象的影像到传统黑白人物纪实拍摄手法,我们看到作者对摄影光影的驾驭能力,透过影像语言让黑白阶调所营造出人物情感的感染力,再现人性中真诚的力量;也看到摄影者面对现实透过对客体的关照与生命交流,不仅贴近被摄主体家庭生活及参与了整个生命观察所完成的报告,使纪实的影像风格成为一种生命思维的探索,我想是这组作品胜出的原因。
人是社会与历史的主体,也是摄影的主体。摄影者表示这10张照片拍摄于2018年5月至2019年12月,记录了10个家庭的生死悲欣。10张照片10个家庭生命故事,这样议题及这些影像如果能打动人心,最大可能在于我们每一个观看者在未来所触发对生存与死亡、悲伤与欢喜严肃的事件。就如同作者所说:“人间的终极情绪很多时候由至亲的健康与否决定。”死亡可能是最严肃的一件事。人间其他喜怒忧思悲恐惊,或各种虚妄,与死亡相比,不足道。
作者呈现的伤痛、疾病及所有不幸的生命故事,我想,目的不仅仅为了表达对当事家庭的同情,更期望能引起社会疗救的注意,透过影像力量以期带来改变的可能,使世界变得更美好。
台湾当代摄影家、艺术家、台北国际摄影节策划总监  蔡文祥

扫一扫,关注台海杂志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广告投放|法律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闽ICP备19007057号-1

© 2018台海杂志社版权所有,未经台海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