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 致 \ 深 入 \ 时 事 \ 生 活

活体穿山甲命运令人揪心

来源: 2021-02-26 11:57

台海环保科技新闻类金奖得主张由琼讲述获奖作品背后故事


历史上,广东也是穿山甲的传统分布之地。2019年3月25日,海关总署广东分署缉私局在开展打击濒危物种走私活动中,现场查扣穿山甲活体21只、冻体死体5只以及穿山甲鳞片3600克等,一场穿山甲紧急救护战在广州展开。摄影师张由琼不放弃,层层突破,记录下这批被走私分子虐待的穿山甲的命运,他也因此获得了台海环保科技新闻类金奖。


01>4月21日,“没动”在CT检测的盒子里好奇打量四周。它因长时间不吃不动而得名,被送到立德动物医院救治。
02>4月24日,存放于广东省野生动物救护中心的15具穿山甲死体。被海关查获时,大多数穿山甲身体状态差到了极点。
03>广东省野生动物救护中心的工作人员对一只死亡马来穿山甲进行解剖,穿山甲的胃里存有被走私分子灌食的不明物体。
04>医护人员对“没动”尾巴的伤口进行仔细清理。
05>医护人员对“没动”进行抽血化验,第一次检测结果显示穿山甲身体里白细胞低,免疫系统出现紊乱。
06>用紫外线灯照射荧光眼药水,动物医生发现“没动”的眼睛出现角膜溃疡和水肿症状。
07>主治医生吴子峻(左)与来自绿发会的志愿者苏菲在观看CT影像,分析其中的伤病原因。
08>在广州与清远交界的一处救助所,连日暴雨后,苏菲与同事对穿山甲的住所进行加固修缮。
09>夜晚,刚刚睡醒的“昨夜”被美味的蚂蚁窝吸引住。外来物种的它们已经习惯了进食本地蚂蚁。
10>6月4日夜晚,“嗜睡”开始进行野化训练,在围蔽的林地里自由行走觅食。

讲述/张由琼 整理/《台海》杂志记者 刘舒萍

一开始是先看到通稿,知道海关查没走私进口的一批马来穿山甲,其中21只被送往广东省野生动物救护中心进行紧急抢救。
活体穿山甲命运令人揪心,看到这个新闻通稿后,我主动联系了多个单位,后面通过广东省林业局联系上广东省野生动物救护中心,表明来意,坦诚沟通,他们说,“好吧,你过来,给你看一眼。”
隔天一早八点半我就到救护中心等候,那天下了很大的雨,一直等到十二点半,才有机会进去,结果真的是只给“看一眼”,只让我看了几分钟,更别说拍照了。挺沮丧的。临走时,我无意中瞄到了桌上有一张单子,有一只穿山甲要送去立德动物医院做检查。
还有机会!我曾经采访过这家医院,关系还很不错,我立即给动物医院院长打电话。院长告诉我,确有此事,但有保密协议,我还是不能进入现场拍照。不过,他提供了一个新的突破方向,绿发会(全称“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会派员参与此批穿山甲的救护工作。
经过努力和沟通,绿发会同意了。事情有了转机,我开始跟踪拍摄,见证了一场穿山甲紧急救护战。
送去动物医院做检查的那只穿山甲叫“没动”,因长时间不吃不动而得名,曾是状况最差的穿山甲之一。它被送往立德动物医院进行免费治疗,做了CT、X光等全面检查。主治医生吴子峻坦言,从未治疗过穿山甲活体,在第一次血液检测中发现“没动”的白细胞偏低,X光片发现胃里有大量的泥沙。为了有更好的比对,医院连线曾成功救治中华穿山甲的台北动物园,获取相关的数据和救护经验。经过两天的救治,“没动”开始自主进食,成为幸存的三只穿山甲之一。
另外两只穿山甲叫“昨夜”、“嗜睡”,它们的名称,是绿发会根据最初参与救助时,它们的状态命名的。然而,它们的另外18只同伴没那么幸运,相继离世。这批穿山甲刚被送来时,大多数状态差到了极点——严重脱水、肺炎感染、蜱虫叮咬……走私过程中,恶劣的运输环境和走私分子为牟取暴利的残忍手段,致使穿山甲的健康严重受损。加上广州近日连续大雨,气温较低,这批马来穿山甲在进驻省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后,仍相继出现死亡。最后只存活3只。照片中,存放15具穿山甲死体的背景布,就是我带过去的。去之前,我就预想到自己会见到什么样的画面。
被盗猎的穿山甲救治,一直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当前还有诸多技术问题仍在摸索阶段,这批马来穿山甲又是外来物种(广东本地的物种叫“中华穿山甲”),给救护工作带来极大不便。
以喂食环节为例,穿山甲食性独特,在大自然中,它主要以捕食白蚁为生。在现代大都市里该如何去找到合适的食物来源呢?为了让穿山甲获得它们喜爱的天然食物,救护人员四处找口粮救急,有人特意从云南寄蚂蚁过来,志愿者苏菲甚至去到野外挖蚂蚁窝,因此手臂被咬出一个个红包。一开始,它们也不怎么吃,后面慢慢才有进食。
穿山甲是夜行性动物,生性胆小害羞,喜欢黑暗的环境,因此,要拍穿山甲只能晚上去,也不能用很强的闪光灯,强光会让昼伏夜出的穿山甲产生应激反应。如果要用现场光的话,有时候ISO得达到6400。现场光很难把控,过于频密外出会扰乱穿山甲的活动规律,整个过程还是比较辛苦的。但所有的努力和付出都没有白费。
故事的最后,救护中心成员把徘徊在生死线边缘的穿山甲救回,使其康复并进行野化训练,我以“嗜睡”开始进行野化训练,在围蔽的林地里自由行走觅食作为结尾。这注定是一个没有结局的结局。它们不是本地物种,野化训练得再好,不能被放回野外,也不可能被送回原地。
在“吃啥补啥”陋习的影响下,穿山甲因其名带有“穿山”,而被一些人认为皮肉具有“打通”的功效。它的鳞片只是角质化的皮肤附属物,和毛发、指甲的成分没有本质区别。中华穿山甲和马来穿山甲,已作为极度濒危物种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红色目录中。近年来,我国境内已经很难见到中华穿山甲。
后续有一个插曲。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广东的一个机构发布研究报告,说这批穿山甲可能是新型冠状病毒的潜在中间宿主,氨基酸序列相似性高达97.4%。对此,我当时不以为意,要真是的话,我们这批密切接触者早就应该先中标了。



一场各方同心协力的穿山甲紧急救护战,振奋人心,包括参与记录的我。善待与我们同生存一个星球的动物,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象征。在新闻摄影被严重冲击的情形下,台赛仍能每年持续举办高水平赛事,是对那些仍在认真思考和记录的摄影记者们的莫大鼓励。
——张由琼


评委点评

摄影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高度关注生命、揭示人性、直面现实的语言。在这组作品中,我们看到摄影的影像社会责任及公益精神。个人也从影像中读到摄影者的情感和立场,也看到纪实摄影所要展现“关怀”的人道精神。
在评审过程中,它一直站在我心目中好作品的高位,果不其然,评委中都有这样的共识,真的恭喜作者能够胜出。一场穿山甲抢救大作战,素材来源于新闻社会犯罪真实事件,犹如生态救援电影的定格画面,精准且完整的故事内容让我们体会到“救援行动紧急展开”的紧张情绪,影像如实反映所看到的现实,是解释人与环境生态,人与社会事件之间相互关系的解说性照片。
从画面中可以感受到作者遵守一位纪实摄影创作者是忠实地旁观并纪录事件的发生,而且也看到作者掌握影像画面的艺术修为,非常具有现代感,这也是我喜欢这组作品的原因。作者思维上有意跳脱传统纪实摄影所坚持不介入事件的原则,希望为作品注入主观视角,企图在作品色调及影像氛围表现更多一点现代感,让作品中所要展现生命的本质更具说服力。
从这次参赛作品中,也许我们可以看到纵使摄影科技不断向前推进,但是唯有拥有人性的影像风格作品具有无可取代的隽永意义,它只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更加彰显它的价值,永不过时,我想这就是影像真实的力量,也是这项活动继续办下去的原因吧。
台湾当代摄影家、艺术家、台北国际摄影节策划总监  蔡文祥

这是一个即时新闻类的摄影专题,也就是说摄影记者必须很快判断出摄影题目的价值,而后立刻为这个题目雕砌出各种面向,再很有效率地把它组合成一个摄影专题。
对于保育类动物的救护,我本身所工作的杂志曾报道过类似选题,“穿山甲的保育和救护”正好是我曾经编辑过的一个题目,所以,当我看到这件参赛作品时,心里就暗暗惊叹这位摄影师有机会亲临现场。
能够到现场拍摄,这是最宝贵的,然后,就是充分考验摄影师的摄影功力了,如何即时地把摄影专题所需要的各个不同面向给切出来,难上加难。这位摄影师做到了,使用不同语汇的摄影呈现方式,细腻地堆砌出一个专题。从中,我们看到了穿山甲的解剖,15只穿山甲尸体并列在一起的画面让人难过;近距离拍摄到穿山甲的眼神,医护人员用抱着人类婴儿的手法抱着穿山甲,某种程度上,穿山甲被“拟人化”,使得观者得以和摄影师一样“近距离”感同深受这些生物的处境。
从大环境来说,珍稀动物的买卖和救护一向是华人社会中重要的社会议题,台湾的摄影者很少有机会近距离接触,所以,对我来说,这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题目,它同时提供了“环保科技新闻”类别一个特别重要的多样性。而这样子的多样性,是我在以往的评审经验中看不到的。
台湾《经典》杂志资深摄影记者,首届台赛金浪奖得主  刘子正


扫一扫,关注台海杂志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广告投放|法律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闽ICP备19007057号-1

© 2018台海杂志社版权所有,未经台海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