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 致 \ 深 入 \ 时 事 \ 生 活

张由琼: 经历大风大浪后的沉淀

来源: 2021-02-26 11:59


“对于摄影记者而言,所谓好照片一定要有共情能力,能引发别人的共鸣。”在张由琼看来,摄影是发现与感知,一个优秀的摄影记者,必须对这个社会具有共情能力,能感知社会的冷暖。无论信息技术如何更迭换代,人世间真善美的影像始终最打动人,这也是一名摄影记者对未来的期许。

张由琼

南方日报视觉新闻部采访工作室主任
报网端音视频部主任助理


文/《台海》杂志记者 刘舒萍

张由琼是台赛的老朋友,几乎称得上是获奖专业户,在后辈眼里,他皮肤黝黑、体格壮实、眼神特别坚毅,是一位至真至诚老大哥,在同事眼里,他是“拼命三郎”,十多年来参加过北京奥运会、广州亚运会、伦敦奥运会以及神九神十发射落地、雅安地震、甘肃地震、鲁甸地震、尼泊尔大地震等采访,经历大风大浪,一路从佛山记者站拍到广州总部,十多年执着地、孜孜不倦地坚守摄影岗位上,他把新闻采访作为一个高尚的事业来做,认认真真,一丝不苟。
张由琼不是科班出身,大学时期学的是外语专业,专业方向是国际新闻,正常情况,毕业后一般从事编译工作。从外教老师那里,张由琼见到了许多外文报纸,发现新闻图片在报纸版面占据重要地位,新闻照片在国外门户网站上也是相当醒目,让他觉得特别震撼,意识到照片在一个新闻事件的重要作用。出于对摄影的兴趣,张由琼买了相机,并辅修了相关课程。2006年,毕业时,张由琼只做了一份简历,他对自己说,一定要去南方报业做摄影。
一路过关斩将,张由琼如愿进入到南方报业,却被派到佛山记者站。不过,他并没有气馁。新闻现场是战场,也是课堂。每当看见同事拍回来的一些重大新闻照片,他经常琢磨如果自己在现场,会采用哪种角度,怎样拍出更好的效果。经历是张由琼摄影人生中最宝贵的东西,当机会来临时,不管大事小事,他都会认真做好每一次采访,用照片赢得大家的信任。三四年后,张由琼成长为部门主力角色。
“汶川地震那时,一开始我很想去,但是轮不到我去,因为我在记者站。当时看到通讯社的照片,我就会想象自己在现场我会怎么拍,这也是一种练习吧。经历过记者站那么多琐碎的事情,人变得很有耐心,遇到机会也会耐住性子,不会轻易放弃。这对我后来在广州这边工作有很大的帮助。”张由琼做事情专注,喜欢沉下来,静静拍摄。长期的摄影训练,让他习惯用相机智取,而不是强攻。他说,自己一定要想得很清楚,才会摁下快门,因此,每次外出拍照,他不会拍特别多的照片。通过听快门声,他能分辨出谁是有经验的老记者,谁是新记者。
摄影不仅仅是工具,也是摄影者人格力量的外在投射。张由琼的拍照风格偏人文,在客观的前提下,他会尽量避免一些太过于吸引眼球的方面。以他去拍尼泊尔地震为例,他希望展现人物对象的真情,而不是用那种血淋淋的画面,用尸体、废墟,去刺激读者的感官,而是要具有人文素养和人文关怀。和外国同行同场竞技对他也是一个刺激,在加德满都,他见到了著名战地摄影师詹姆斯·纳切威,“他就是个教科书,接近70岁了,也在现场,非常鼓舞人。从一些优秀的前辈那里学到做事情必须专注、必须坚持。”
张由琼是一个特能坚持的人,为了考证大桥工程对白海豚的影响,他花费近一周时间实地探访,最长一次在海上暴晒 8 小时,原本皮肤就黑,最后晒出新黑度。当然,他那组白海豚的照片,一见报就惊艳四方。
新闻记者是弄潮儿,必须迎风逐浪,到处奔波,但张由琼不认为自己是工作狂,他主张认真工作、认真生活,他说,工作是为了让生活更好,摄影让他对生活抱有好奇心,摄影的稍纵即逝也让他更加珍惜当下。
“一路走来,并不觉得干新闻干得很疲惫,或者很厌倦,我一直都保持着新鲜感。特别幸运能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这一路也比较踏实,以后也要踏踏实实走下去。”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人进来,有人离开,张由琼也走向管理岗位,科技进步要求单位里的摄影记者用70%的精力拍视频,30%的精力拍照片,对此,张由琼表示,“无论新闻载体和传播方式如何变更,优质内容都是最核心的竞争力,真善美不会过时,需要我们坚持。”

扫一扫,关注台海杂志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广告投放|法律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闽ICP备19007057号-1

© 2018台海杂志社版权所有,未经台海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