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 致 \ 深 入 \ 时 事 \ 生 活

青年艺术家吴谦:我画的是一种看不见的存在

来源: 2021-04-20 16:51

文/《台海》杂志记者 刘舒萍

人物名片:

吴谦
艺术家
毕业于纽约大学、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研究所



2016年,青年艺术家吴谦的首次个展在纽约456画廊亮相,立即引发业内强烈的注目与评价。此次展览的策展人、美籍华人艺术家杨识宏在前言中写道:“从吴谦作品的抽象表现方式来看,他具有文人的不羁个性,因此他与道教的‘无为’观念产生了很大的共鸣”。这年,吴谦25岁。
吴谦,祖籍泉州,1991年出生于厦门,自幼学习国画和书法。上小学时,他曾在全国、省、市青年绘画比赛中多次获奖,儿童画作还被炎黄美术馆、遂宁美术馆等艺术机构收藏。在国内完成基础教育后,吴谦赴美留学,完成高中、本科和研究生学业,之后又在纽约生活、创作两年,并选择了职业艺术家的道路。
年轻人总是有辞旧迎新的突破渴望。吴谦将其经年所学的国画、书法与油画、版画相融合;将东方的精神与西方的视野相融合;将艺术的技巧法则与哲学思考相融合,在当代综合材料绘画领域打开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2011年至今,吴谦以丙烯等综合材料为媒介,在画布上以东方美学为本,表达“东西遇合”的文化意识和水墨艺术的精神蕴涵,在潇洒、自由中,透露着丰富的空间感与浓郁的情绪。你可以说不清楚这是怎样的一种魅力,但你却不能不被它所吸引。
有人问吴谦:你画的是什么?他想了很久,说:“我画的是一种看不见的存在。”
在他心中,“道法自然”才是最高的美学标准。传统中国画家普遍讲究“胸有成竹”、“意在笔先”,吴谦则不然,他因势造型,将很大一部分“创作”交给偶然的机会,大多数作品,直至结束之前他都不知道最终会是什么样子。因此,每件作品的创作过程都是不可复制的,他的创作理念是“精心设计,自然体现”。在审美理想上,吴谦追求东方主义、文人画精神和诗性美学。他曾自我剖析:“我的画作很抽象,但我的情感很真实。我从没想过要走向世界,我想要走近的是自己的内心。”
作为艺术界的“后浪”,回国后,吴谦选择回到厦门,在此成立工作室,专心创作。这是一段相当平静且收获丰富的时光,他创作了大量的作品,也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他的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变化——由含蓄的美感演变为刚韧的力度,由淡雅的线条转换为凌厉的笔触,由静态的画面上升为激烈的动态冲突。画面里,有着喷薄而出的强势气魄和动感韵律,如他所说:“我的画是平面的交响乐和静止的现代舞,你不要去看懂它,要去感受它。”
“当代多数年轻艺术家可能也具有完备的教育经历与艺术的爱好冲动,但在思考方面多数是欠缺的,吴谦这方面却显得非常成熟,有一套自己的艺术思想理论,也呈现出他很大的艺术雄心,比如,他提到了自己的创作方向是’结合传统与现代融会东方与西方’,作为新一代艺术家有着很全面的思想维度。”「水墨心境—吴谦作品展」的策展人、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李晓峰对吴谦盛赞有加。
吴谦的履历,显然是亮眼的:曾获第十届“华人榜·人文奖”、第三届宝龙艺术大奖“美丽家园”新绘画大奖优秀奖,入选第十三届“全美十大华人杰出青年”榜单,被评为罗博报告2020“Best of the Best罗博之选”年度青年艺术家。他几次的个展展名禅意十足,“吴问西东”、“无相可得”、“水墨心境”,令人印象深刻,而这份主见源自于他深厚的文化修养与美学认知。
2021年1月,记者在吴谦的工作室,与他畅谈艺术,他以简单朴素的言语介绍了自己的创作与艺术生涯。吴谦是地道的闽南人,但生得豹首环眼,望之俨然是一西北汉子。与之交谈,人如其名,谦谦君子,温润如玉,也终于知道,为何百岁国学大师饶宗颐会为吴谦题书“谦尊而光”。


忠于自己,坚持创作


《台海》:2020年9月、12月分别在上海、杭州宝龙艺术中心举办《水墨心境—吴谦作品展》,筹备这么大型的个展,想必非常累吧。
吴谦:筹划展览也是艺术创作的一部分,我其实很享受展览设计的过程,只是有一些事务性的工作确实比较繁琐。最有成就感的是在布展完成后、展览开幕前,当一个人置身展厅里的当下。这是一个根据我内心想法营造出来的属于自己的艺术世界,我会十分享受地沉浸在这个空间里。


《台海》:您目前居住在厦门,偶尔在纽约生活。当初回国,为何会选择到厦门创立工作室,而不是北上广或者其他大城市?
吴谦:跟北上广深相比,厦门确实不是当代艺术的中心,但我认为未必一定要到中心区域去生活。厦门是我的家乡,我生在厦门,长在厦门。厦门是一个让人放松、很适合生活的城市。山海相连,自然环境非常好,人文素养也高,生活节奏较慢,包容性比较强。


《台海》:您跟金庸先生是忘年交,您觉得自己像金庸先生笔下的哪个人物?
吴谦:我比较喜欢郭靖,他特别能坚持,一旦树立目标,会很有计划性地实现它。我或许不是那种非常有天赋的艺术家,但我希望能像郭靖那样,通过自己的努力,日复一日地练习,最终创作出好的作品。


《台海》:但我感觉您跟郭靖有点不一样,您的整个艺术创作经历蛮顺的,可以说是少年得志。
吴谦:谢谢。在大家眼里,“85后”、“90后”的艺术家往往选择装置、影像、多媒体艺术的多,这也是当下的潮流。平面绘画中则有很多人在创作所谓的“蛋糕画”,也就是看上去很好看、很卡哇伊的作品。像我选择这样一种不那么讨喜,看上去比较深沉厚重的风格,大家觉得很另类。但我并不希望为了追求前卫而前卫,也不会为了传统而传统,各种艺术表达形式都有其自身的长处与可能。一个好的艺术家不会为时髦所动,而是忠于自己并一直坚持走下去。


左图>吴谦作品:2018-4 布面综合材料 160 X 90 cm
右图>吴谦作品:2019-5 布面综合材料 220×170cm


爱京剧,也爱交响乐



《台海》:您的大部分作品都没有命名,而是用作画的年份加数字来代替。为什么?
吴谦:想给观众一个完整的想象空间。比如“2020-10”表示2020年完成的第10件作品,不同的命名方式只是一种创作者个人的创作习惯。以作曲家为例,有的作品命名为“田园交响曲”、“欢乐颂”,有的作品命名为“第一交响曲”、“第二交响曲”,这都只是一种命名的方式,甚至我所有的作品都可以命名为“无题”。我的画是平面的交响乐和静止的现代舞,你不要去看懂它,要去感受它。


《台海》:说到交响乐,听说您既爱听京剧,也很喜欢交响乐。跟我们分享一下您和京剧的故事。
吴谦:我从小跟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外公外婆的父亲是因为京剧而认识的朋友,也因为这层关系,从小家里的电视常年都是戏剧频道。耳濡目染,对京剧感兴趣,也留下了不少美好的回忆。不过,小时候很少在现场看京剧,因为京剧很少在厦门上演过。反而当我到了美国留学,很多京剧名家到纽约演出,也会到学校跟学生们交流互动。我参与接待过很多次,也经常会去看他们的演出。
纽约是一个集中世界文化艺术的大舞台,在这里,你会接触到最顶级的艺术家和演出团体;在这里,我接触到交响乐,并喜爱上交响乐。纽约这个城市的包容度很大,不排斥任何形式的艺术。在这种氛围下,我很自然地选择了抽象表现,感觉最为符合我的审美趣味与艺术追求。


《台海》:京剧与交响乐的碰撞,也好比是东西方文化的碰撞。您如何看待二者的关系?
吴谦:我从小生长在中国,自幼学习国画和书法,在国内完成了基础教育,17岁赴美留学,完成了高中、大学、研究生教育,然后又走向社会,总共在美国待了十年才回来。东西方的教育和文化滋养在我眼中并不矛盾,也毫不纠结于东西之别,双方都对我影响至深,自然而然,并无刻意。
我很推崇朱德群先生的一段话。朱德群说:“东西艺术融合的问题我已是第二代,最早是林风眠一代,但他们还不够彻底。画家要在研究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基础上创造,不要硬凑。真正的融合,是融合东西方的思想,在画作中自然、无形地流露,否则只能是拼凑。我再三地说就像牛奶加在咖啡里,你说哪是牛奶哪是咖啡?哪是东哪是西?艺术是统一体。艺术家需要积淀,艺术创造如孩子在母体中孕育的过程,产生出的是血肉一体的生命。”


《台海》:从本科到研究生,您学了两个专业,一个是社会学,一个是艺术史,都不是直接的绘画专业,跟绘画实践没有关系。为何会选择做职业艺术家?这是一条什么样的道路?
吴谦:曾经成功举办过陈丹青、陈逸飞等艺术家在美国首次个展的美华艺术协会456画廊,在自己四十岁“生日”的时候,选择用一个青年艺术家的首次个展来庆祝,也就是2016年的“美华四十吴谦个展”。那是我的作品第一次正式展出,虽然之前也参与过一些群展,但是从没有像那样系统、完整地展出过。那个展览的举办和大家的肯定给予了我很大的信心。
大众对艺术家不了解,觉得有距离感。在我看来,艺术家也是一种职业,是众多社会分工中的一种,既有它的独特性,但也有它的普遍性,比如,努力工作、做好作品、换位思考等等,作为艺术家也需要这样子。选择成为职业艺术家,这不是一条容易的道路。它的特殊性在于勉强不来,靠老天爷赏饭吃,要有感觉,要有想法,要有缘分。

2020年“水墨心境—吴谦作品展”亮相杭州宝龙艺术中心。

每件作品的完成都是一场修行



《台海》:您曾经说过:“艺术创作中最重要的是表达方式,而不是内容。”
吴谦:千古以来,大家画人物,除了男人、女人、老人、小孩,你还能画什么?傅抱石画山,李可染画山,陆俨少画山,他们画的都是山,但他们有不一样的画法,有不一样的表现方式。当他们各自的表现方式受到了画界的认可,受到了群众、藏家的喜爱,他们就成为了突出的艺术家。所以,艺术创作最关键的不是内容,而是表达方式;关键的不是你画什么,而是你怎么画。


《台海》:您目前公开展出的作品全部都是黑白单色,为什么摒弃了更多的色彩选择?
吴谦:在我看来,黑白两色之间的那种单纯的力量感非常强大。虽然只有两种颜色,看似简单,实则千变万化。往往越是看似简单,越难以表现。当然,这与每个人不同的审美感受有关,我也很喜欢色彩,只是现阶段选择以黑白两色作为我创作的主题。我个人更为偏爱内敛、厚重、深刻的美感。


《台海》:创作中,有经历过什么低谷或者遗憾?
吴谦:作为一个艺术家,最重要的是作品。我时常在思考,怎么突破,怎么表达,怎么变化,怎么呈现。创作出最真诚的、自我的作品,这是我的信仰。我做艺术不是为了取悦别人,而是为了表达自己。每件作品的完成都是一场修行。


《台海》:遇到创作瓶颈,一般怎么解决?
吴谦:最重要的就是坚持,尝试不同的方式,有时会有意外的收获。


《台海》:截至目前,最满意的作品是哪一幅?
吴谦:每个阶段,我都会有几件自己特别满意的作品。得意之作的产生,它必须有一定的量作为基础。比如,每年我基本要完成四五十件作品,里面总是会有四五件自己特别喜欢。虽然我目前公开展出的“墨系列”作品都是纯黑白色调的抽象作品,但是在不同展览的过程中,观众们往往还是会很有共识性地最喜欢其中的几件作品。这说明虽然是抽象的艺术,但是大众的审美判断还是具有一定的共识性。


《台海》:您认为大众该如何欣赏抽象艺术?
吴谦:对抽象艺术有兴趣的艺术爱好者们,应该先从艺术史的角度了解20世纪初开始的抽象绘画的产生背景、发展过程和现状,从而了解到抽象绘画并不是空穴来风、无稽之谈,而是艺术史发展的必然。艺术爱好者们还应该留意生活之中无处不在的抽象之美,体会“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审美过程。
相传有人问毕加索:“你的画我怎么看不懂呀?”毕加索问:“你听过鸟叫吗?”“听过。”“好听吗?”“好听。”“你懂吗?”道理就是这样,在欣赏绘画作品时,应该放下成见,放下思维惯性,不要一味纠结于“这是在画什么?”、“这想表达什么?”,而是用心感受一种纯粹的“有意味的形式”,体会一个单纯由色彩、笔触、肌理所营造出来的艺术世界。


2019年“无相可得—吴谦绘画作品展”亮相厦门宝龙艺术中心。


内省外化、再出发的一年


《台海》:总结2020年,有什么感悟?
吴谦:2020年对所有的人来说,都是非常特别的一年。春节过后,厦门展览延期开放、纽约的第三次个展取消、沪杭双城展延期……突如其来的一系列变化,让我有更多的时间面对自己,重新审视自己的创作。上半年的独处、下半年的忙碌和即将又要面对的不确定性,让我感慨生命世事的无常和坚持创作的可贵,并愈发珍惜每一个遇见的缘分。对我来说,2020年是内省外化、再出发的一年。


《台海》:厦门距离台湾非常近,有没有计划到台湾办展?
吴谦:当然!我艺术成长道路上的两位重要导师,一位是庄喆,一位是杨识宏,皆为早期从台湾赴美发展的华人艺术家。我在纽约学习生活的那几年,两位老师潜移默化间宛如润物细无声的春雨,帮助我慢慢理清了自己在艺术上的很多困惑,更重要的是因为他们的鼓励和肯定,使我坚定了成为一个职业艺术家的信念。


《台海》:您如何看待艺术家的社会角色与担当?
吴谦:这是一个很自我的职业,与很多工作相比,艺术家做不了什么。2020年的疫情,科学家、医生、警察甚至快递员,都为社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艺术家没有办法那么直接地为社会做什么贡献,而是间接地记录、观察和反映时代的变化。


《台海》:您希望别人提起您时,如何评价您?
吴谦:别人对我的评价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坚持真诚地做自己。


扫一扫,关注台海杂志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广告投放|法律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闽ICP备19007057号-1

© 2018台海杂志社版权所有,未经台海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