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 致 \ 深 入 \ 时 事 \ 生 活

杏苑相交 续厦台中医之情

来源: 2021-04-25 16:56

台湾同胞参观海峡两岸中医药文化展示馆。


说起厦门与台湾之间中医药交流的渊源,绕不开一座庙。

北宋时代,出身于白礁村的吴夲年幼时拜师学医,潜心钻研针灸、汤药等医理医术,后回乡在青礁岐山东鸣岭龙浗坑行医问诊。《海澄县志》曾提及吴夲“按病投药,如矢破的;或吸气嘘水,以饮病者,虽沉疴奇症,亦就痊愈;是以疠者、疡者、痈疽者,扶舁携持,无日不交踵其门。”民间还流传他因救治宋仁宗的母后而被封为“妙道真人”的传说。吴夲辞世后,白礁村的乡民自筹建了一座龙湫庵来供奉他;南宋绍兴二十年,宋高宗颁诏将龙湫庵改建成慈济庙,第二年又在吴夲炼丹处另建一座青礁慈济庙,后又改名为青礁慈济宫。历代帝王亦对吴夲追赐封号,其中以“保生大帝”流传最广,他也逐渐从一个医者转变为世人敬仰的医神与乡土保护神。

保生大帝信仰何时传入台湾尚无定论,但可以确认的是,与海峡两岸之间的往来及闽籍移民息息相关。据王必昌的《重修台湾县志》中记载:“荷兰据台,与漳泉人贸易时,已建庙广储东里矣。”提到的“庙”即供奉开台大道公的庙宇;随着郑成功复台,更多闽籍移民在开拓台湾的过程中,兴建了许多保生大帝的庙宇,以祈求治病驱邪、消灾免祸、生活太平。这些庙宇与福建的祖庙之间,始终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在前往保生大帝的祖庙白礁慈济宫和青礁慈济宫进香谒祖的过程中,两岸中医药的交流也从未断绝。

 

寻两岸中医药之缘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随着海峡两岸交流再度热络,台湾许多信奉保生大帝的信众来到福建寻根,在两岸民间信仰交流不断深入的同时,在青礁慈济宫这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宫庙及其周围空间,呈现了多元的交流形式,其中就包括了两岸中医药交流和保生慈济文化。

自2006年起,每年的4月18日都会在此如期举办保生慈济文化节,每一届都推出精彩纷呈的活动,吸引了两岸众多信众参与,以“打造文化品牌、促进两岸交流”为主题,探讨两岸中医药是如何同源相承。譬如2007年落成的百草园,以栽种的四百多种药用植物,向人们展示闽台两地丰富的中草药资源;2008年由厦门海沧青礁慈济理事会和台湾保生大帝信仰总会共同举办的“吴真人与华人社会”学术研讨会,集结成册了两岸研究学者的学术成果,进一步阐述两岸中医药的渊源与发展轨迹;2010年台北保安宫承办了海峡两岸保生慈济文化节,由此开启海峡两岸轮流举办文化节的传统;2019年第十二届保生慈济文化旅游节上,诸如拔罐、艾灸、刮痧等中医药体验活动吸引了不少人围观;而在青礁慈济祖宫保生堂也设立了中医药博物馆,馆内以源远流长的中医药文化历史进程结合具体中草药标本陈列,向观者展现闽台两地中医药发展的渊源。

2007年,毗邻青礁慈济宫的一侧建成了海峡两岸中医药文化展示馆,这是一个以促进两岸交流为主,兼具中医药文化的展示、研究、交流、科普于一体的展示馆。一走进大厅,能看见一组“悬丝诊脉”主题雕像,据展馆工作人员介绍,这是“采用‘幻影成像’技术模拟出古代中药师如何根据望、闻、问、切这四诊来治病的场景。”雕塑背后是由1500块木头拼成的硕大的“薬”字,格外醒目。整个展示馆以“脉”为设计主题,“悬丝诊脉指的正是我国古代医学的把脉诊断法,同时脉也是指两岸中医药的一脉同源。”

展馆一楼主要分为中医互动体验馆、中医药商店等区域,其中一幅15米长、3米宽的漆画作品《凤鸣台海》格外引人瞩目,漆画艺术家描绘了两只凤凰衔着相思草,飞过由螺钿拼接而成的“波涛”的场景,画面两端分别绘有海沧青礁慈济宫与台湾镇澜宫两座宫庙,揭示了两岸医学跨越海峡相互交流的思想。主展区设在二楼,根据“中医药史略”、“闽台民俗与中医药”、“闽台神医文化”以及“中医药献给世界的礼物”四大主题划分展区,其中在“闽台民俗与中医药”展厅,除了图文并茂的展示板和古籍、医用小物之外,还有不少采用多媒体设备设计的体验小游戏,让参观者更直观地了解闽台两地一脉相承的医俗与中医药发展过程;从这个展厅往前,就是“闽台神医文化”展厅,这里着重介绍了两岸共同的医神信仰——保生大帝,此外还别出心裁地设置了一个展示闽台两地从古至今的名医形象和医学名著的介绍长廊,也体现了两地中医药的交流轨迹。

 

搭起中医药交流之桥

与青礁慈济祖宫(东宫)相较,距离其约十分钟车程的青礁慈济北宫里,还有一个散发着青草药香、由两岸青草药学者与爱好者共同建设的交流基地,那就是2019年正式挂牌成立的慈济北宫保生青草药传习中心。2020年,在海峡两岸“乐活节”青草药专场活动现场,台湾知名书法家曹原彰先生还以墨宝“保生慈济悬壶济世”、“青草药王”相赠,作为两岸中医药渊源的见证。

据传习中心副主任许子贤介绍,创办传习中心之初,就有许多来自台湾的青草药爱好者参与其中,来自台湾、已经在海沧生活多年的符坤龙、陈慧中夫妇就是其中之一,他们两人担任台胞社区主任助理,恰逢传习中心筹备期间,提供了不少帮助。据陈慧中老师介绍,台湾一直都有使用青草药的习惯,人们常用九层塔、胡颓子、两面针、枸杞、臭牡丹、磨盘草、三叶五加、石菖蒲、穿心莲、六角英、金钱薄荷、车前草等青草药来治疗一些日常疾病,诸如感冒发烧、跌打损伤、中暑腹痛等,使用方式和闽南地区大同小异。她说:“不夸张地讲,在台南几乎每走几百米,就能见到一座保生大帝的庙。而在台北,人们经常会去龙山寺拜拜然后出来就到青草药一条街上去买草药,早期一些闽籍移民来到台湾时,带去的青草药就成为民间最主要的治病方式。”

陈慧中老师在台湾时就喜欢侍弄花花草草,有时她也会栽种如紫苏、艾草这类青草药,“但我一直没有很系统地学习过青草药的知识,所以到海沧认识了传习中心的黄锄荒老师后,我就拜他为师,想要了解更专业的青草药知识。”她将所学的知识加以应用,把一些安全、有效的草药植物做成各种生活日用品,“比如做成香膏、香囊、手工皂这类,让大家知道青草药其实离我们的生活并不远。”而符坤龙老师则是专注于对两岸中医药交流的研究,经过多年的研究走访,他完成了《台湾青草药店现状之调查研究》报告,里面详细介绍了台湾目前青草药的现状,也发现了许多闽台相同的青草药品种以及草药治疗方法。在他看来这一结果并不意外,两岸本就同根同源,对青草药的应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在闽台两地的民间广为流传。

像符坤龙、陈慧中夫妇这样喜爱青草药的台湾青年不在少数,在传习中心组建的两岸青草药志愿者队伍中,台青大约占三分之一,他们平均年龄三十岁,平时都有各自的工作,都是出于对青草药的喜爱而来的。据许子贤介绍,目前传习中心每周六都会举行保生讲坛,邀请中医药方面的专家学者授课,也会有来自台湾的中医药专家前来讲课,然后带着听众到户外的草药园进行实地教学。除此之外,传习中心还和厦门一些中小学校合作开展青草药科普课程,这部分需要大量的师资,对此他解释说:“目前能熟练教授青草药课程的老师不多,也很难培养。因为一般熟悉青草药的多是上了年纪的老医师,平常的讲坛他们没问题,但是面对这种几百号人的科普体验课,有时可能还要去厦门周边的山里进行野地实习,所以他们的精力就有限了。”

因此,组建志愿者队伍就显得尤为关键;他们原本对青草药知识有所涉猎,具有一定基础,在传习中心跟着有经验的老医师和专家学者强化专业知识,然后成为科普教育课程的“主力军”。相较于老医师授课时会更倾向专业的术语以及传统医学授课的习惯,这些年轻人要做的就是将一板一眼的中草药知识进行转化,让它们变得通俗易懂,更贴近人们的生活,有时候还要考虑设计一些手工课程,“比如陈慧中老师就会教小朋友用艾草做成手工皂,或是把一些青草药用于扎染,把孩子们的五官感受都调动起来,也有助于他们更容易理解青草药。”许子贤对我们说道。

在连接两岸青草药志愿者共同建设传习中心的过程中,许子贤他们也在思考如何更进一步加强两岸青草药的交流与合作,从信仰上看,两岸对保生大帝共同的信仰一直影响着两地的中医药发展与交流,台湾对青草药的传承与发展所做的尝试,也值得闽南地区借鉴,“比如台湾有针对不同人群开发的菜谱和青草茶,还有通过现代科技将青草药研制成新药等等。”而闽南地区对青草药的典籍梳理以及传承人的培养,也离不开传习中心里这些来自两岸的青草药爱好者的协助,传习中心希望通过这个平台,吸引两岸更多的青草药专家和爱好者,令闽南青草药得到更好的传承和传播。

 

海峡两岸中医药文化展示馆旁边的百草园。图/郑建明

慈济北宫保生青草药传习中心里,志愿者正在为前来参观的小学生介绍青草药。

打造两岸中医药交流平台

2017年厦门中医院成功申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际合作项目——对台中医药培训交流基地建设,由此得以积极推动对台的中医适宜技术及中医临床培训的工作,加上厦门本身对台交流的区位优势,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台港澳交流合作中心、厦门市中医药学会、厦门市中医院联合,于2008年7月12日成立了“厦门海峡中医药合作发展中心”,(以下简称“中心”)2017年又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台中医培训交流基地。

据中心的陈四文主任介绍,自中心成立至今,已协办了多次海峡两岸中医药发展与合作研讨会,来自两岸的中医药专家学者就如何提升两岸中医药发展水平、如何提高中医药的服务能力以及如何促进两岸中医药合作等议题,进行了密切的交流。与研讨会相配套的,还有以 “中医适宜技术、中医特色疗法体验活动”为主题的一系列现场活动,“这也是很多市民都感兴趣的部分,大家可以近距离去了解中医药。”陈主任说道。包括中心主办的《中医药通报》杂志也为两岸中医药学术交流提供了平台,并在国内拥有较高的认可度。

研讨会和学术刊物之外,中心更重要的工作在于面向台湾开设的中医培训班,“我们的学员主要来自台湾,大部分是一些中医爱好者和台湾保健行业从业者,我们会分别安排诸如中医骨伤、推拿、整脊、针灸、美容等不同主题的课程班进行培训。”这些学员在中心培训的一周内,能学习到实用性较强的技能,同时也在与培训老师的交流中,增进两岸之间的中医文化交流,“我们还曾经遇到一位八十多岁的学员,他对中医非常感兴趣,报名参加这个培训班,也是想学习一些健康养生的知识。”陈主任对我们说道。

除了培训班,中心也曾经针对一些医学院学生和预备从业者开设研修班:比如2011年7月承接了中国医药大学等台湾医学高校的10名学生见习实习;2017年12月接收了台中慈济医院8名住院医师、中医专业学生来厦门中医院研习交流一周,这些来自台湾的医学生可以跟随有经验的医师参与跟诊学习、科室讲座和一系列实践技能训练。这些举措都有力地推动两岸青年在中医药层面的交流,这也是中心建立的目标,即通过学术科研以及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为两岸中医药事业的繁荣、两岸人民的健康福祉服务。

 

扫一扫,关注台海杂志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广告投放|法律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闽ICP备19007057号-1

© 2018台海杂志社版权所有,未经台海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