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 致 \ 深 入 \ 时 事 \ 生 活

台籍中医师郭子嘉:结缘中医 拓宽人生舞台

来源: 2021-04-25 16:57

2009年,正值两岸交流全面提速之际,郭子嘉进入大陆中医药学领域的最高学府——北京中医药大学,就读本科。从小在云林乡下长大的郭子嘉,对大陆对北京的印象都是模糊且片面的,当知道自己有机会去北京读书,她的心里既兴奋又紧张。而这一次的选择,改变了她的人生方向。

 

来大陆我是下定决心的

“北京与台湾,是不是文化和生活方式都特别不一样?两地的教学模式差异很大吗?”带着这些疑问,郭子嘉踏上了赴京之路。“当时对于到北京学习生活,我是有担心的,但我也从没想过要放弃这次去北京读书的机会。”郭子嘉说,“我记得我爸爸曾对我说过一句话‘你有机会出去,就要抓住,去看看外头世界是怎样的,去看看别人都在做什么,不要把自己圈在小小的乡下。’”

郭爸爸的这句话给了郭子嘉勇气,她主动走出自己的舒适圈,用全新的视角来接触新事物。“北方当然和南方有不一样的地方,但我适应的还算良好,在北京的生活也并没有感到太多不方便。”郭子嘉说。

读完本科,郭子嘉又考上了北京中医药大学的硕士生,系统地学习了中医内科学和临床医学。在北京读书时,郭子嘉的不少台湾朋友都不理解她的选择,为什么要到大陆读书,还读的是中医科?甚至有人问郭子嘉:“毕业后你能回台湾当医师吗?”对于这些问题,郭子嘉每次回答都显得很冷静,“回台湾不能当医生,但我为什么要回去?”在郭子嘉心里,毕业后回台湾工作本来就不会是自己的选择,“留在大陆工作挺好的,这边中医的市场非常宽广,而且人民也需要中医。当时来大陆,我是下了决心的!”

“北漂”8年,在拿到北京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肾病内分泌专业硕士学位,通过大陆中医师执业资格考试后,郭子嘉决定回到厦门工作。“我对厦门有特殊的情感,而且更习惯厦门的生活。”她说,“厦门,让我有一种亲切感,就好像回到了家。”

来到厦门后,郭子嘉进入长庚医院,当时医院的中医科还在酝酿期,郭子嘉选择成为一名“拓荒者”,与医院中医科共同成长。如今,郭子嘉长住厦门,还在这里买了房子,父母也经常过来小住,俨然已经成为一名新厦门人。“大陆每一年都在变化,来厦门真是个不错的选择。我们全家至今都认为当年的决定是正确的。”

 

摸索中西医联合诊疗模式

相较于其他科室,长庚医院的中医科还是相当年轻的,郭子嘉和一批年轻的中医师一起,正在努力地将中医科打造成两岸中医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基地,造福更多患者。

“相较于台湾,大陆民众对于中医的了解不深,认可度也不高。来这边工作后,总有患者会提出‘中医治疗到底有没有效?吃中药会不会肝脏受损?’之类的质疑。一开始,我觉得这跟我从小接触到的,对中医的理解有很大落差,后来慢慢的,我也释怀了,并开始以自己的努力推广中医学。”郭子嘉说,长庚医院中医科,在看诊之外,也会针对中医推广做更多摸索,去了解医院附近的民众,患什么疾病比较多,再根据这些疾病尝试用中医去治疗,慢慢提高民众对中医的认同。

“中医科最大的特色,就是推出中西医联合诊疗模式,例如在癌症、妇科病人住院早期即有中医科医师介入,西医联合中医共同讨论,为病人打造个性化、最合适的治疗方案。抑或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整合并辅助现代临床医学,尤其在癌症、妇科、养老、疼痛方面,弥补西医治疗的不足。”郭子嘉举例说,病人术后气血亏,免疫力下降,伤口愈合困难,进行适当的中医调理,可加快术后康复;减轻放疗不良反应,减轻化疗药物对器官功能的损害等,中医药可起到良好的作用。

郭子嘉介绍,中医科除聘请大陆资深中医坐诊外,也引进台湾知名的中医专家定期定时驻诊。“疫情之前,每周都会有台湾中医专家来给厦门的民众看病,虽然现在因为疫情,他们过不来,但两岸往来渠道恢复畅通后,台湾中医师定期定时驻诊的传统会延续。”郭子嘉介绍,目前,中医科每个月会与台湾长庚医院方面,进行一至两次的线上学术交流,双方互相介绍自己碰到的新疾病,交流一些新的治疗方案和思路。

在长庚医院中医科工作了3年多的时间,郭子嘉在患者中赢得了良好口碑。有患者说:“台湾来的郭医生真不错。”

中医之道,贵在治病不分地域、不分两岸。郭子嘉表示,自己来大陆学习工作,最大的收获是能吸取“中医现代化”理念,并将其与台湾的优势“串连、打通”。大陆中医强调“知其所以然”的科学论证,在中西医结合领域独树一帜,可弥补台湾中医师视野中的大片空白。

“中医是我们祖先的智慧,弘扬中医还需两岸特色兼容并包。”郭子嘉坦言,自己正在做糖尿病治疗方面的研究,未来,希望能用中医的方式治疗糖尿病,并形成一个具体的可行性方案。

而说到两岸学子在中医领域的交流,郭子嘉表示,台湾人笃信中医,且不乏传人,但大陆才是中医真正的发源地,相信今后会有更多的台湾青年来大陆研习中医。

扫一扫,关注台海杂志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广告投放|法律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闽ICP备19007057号-1

© 2018台海杂志社版权所有,未经台海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