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 致 \ 深 入 \ 时 事 \ 生 活

有唐山公,也有唐山妈

来源: 2021-05-27 23:12

有唐山公,也有唐山妈

/《台海》杂志记者  卢燕    /台赛摄影师 黄子明  游斐渊 

在台湾的谚语中流行这样一句话:“有唐山公,无唐山妈”。其实不然,台湾存在大量的“唐山妈”,它包括住在唐山而未过台湾的、从唐山迁来的以及大陆移民所生的女子,这在现存的台湾古籍、族谱中不难找到证据。

历史上的台湾是一个移民社会,曾吸引了闽粤等地大批汉人前往移居拓垦。尽管清政府在一段时间里实行了禁止赴台者携眷的政策,尽管女性移民进行“偷渡”要比男性有更多的困难,但女性移民“偷渡”的例子还是比比皆是。

>>历史上的九龙江出海口在明朝末年达到辉煌,当时月港作为全国唯一对外港口,无数的大陆女性随着开荒人潮渡海迁台。图为九龙江出海口。


到台湾的大陆妇女始于17世纪初

在台湾开发史上,闽粤移民渡台开垦的主要是男性。在荷据台湾之前,就有许多大陆移民居住在台湾。早在1637年,在《热兰遮城日记》第一次出现大陆移民在台湾居住生活的情况记载。

根据1637191011日的日记记载:“在10日与11日之间的夜晚,市镇(热兰遮市镇,又称大员市镇,在离热兰遮城堡的东边约200米处)发生大火,烧毁约60间中国人的房屋,大部分是砖造的房屋,也有几间竹造的房屋”;此外,在 163743日的日记中显示:“今天晚上,在赤坎的大陆居民地区的东边,因他们的粗心大意,发生火灾,使约25个房子烧成平地。”

用福建省闽南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涂志伟的话来说,如此可见,其时在热兰遮城堡附近,形成了为数不少的大陆居民居住区。其中,也有不少妇女居住于此。

台湾学者江树生根据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台长官向公司报告的记录,发现1646年(清顺治三年)12 月台湾史上的第一个大陆妇女来到台湾,这也是荷兰文献中第一次出现大陆女性移民的记载。

由于对女性渡台查禁更严,因此女性人数仍然大大低于男性。男女比例失衡的问题屡屡引起社会不安。1646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台长官卡隆提供免什一税优惠(即抽10%的税),鼓励汉人带家眷前来,卡隆许诺,第一个带妻子来台湾的,将给予十年免缴土地的什一税,第二个带妻子来的,将给予五年免缴土地的什一税。根据《档案故事——早期台湾史研究论文集》的材料记载,16471月,卡隆的继任长官欧沃特瓦特在16741月的报告中说:“中国人的头家,JoctayBoycko在前些时候都已经带他们的妻子来此地了,那个翻译员Kimting也已经在等候他的家属,包括五个成人和四个已经结婚的妇女。”同年9月,欧沃特瓦特又报告说,“以前从没有来过此地的大陆妇女,从去年12月开始抵达了。前天又有三个妇女和她们的三个孩子来了。在过去的九个月当中,有十七个大陆妇女和几个孩子,从大陆经过很大的困难来到台湾。

其中商人SansouLacko,他们是八位中国人头家当中的两位,预定在八到十天之间,就可以接到他们的妻子,另有其他两个人,也已经在等候他们的孩子了。KimtingJoctayBoycko,这三个人也是八位大陆头家当中的三位,他们的妻子以前就来了。” 由此可知1646年(清顺治三年)12 月,来到台湾的妇女至少有2位。之后,翻译员的妻子等人也来到台湾,她们皆属最早到台湾的大陆妇女。

几乎每个月都有大陆妇女迁台

明清之际,郑成功军队与清军在浙江、福建、广东一带进行拉锯战,战火蔓延,民众流离失散。清廷为围剿郑成功军队,厉行海禁。涂志伟告诉记者,虽然社会动荡不安,但大陆商人从南方的商港漳州、安海、厦门、金门跟台湾的交易还相当畅通,多为闽粤居民。

其间,闽粤男性移民往返于沿海闽南、大员(今台南)之间,许多人在台湾进行贸易、捕鱼等,流动性大。在《热兰遮城日记》记载中,经常可看到同一天中,既有汉族男性移民搭戎克船到大员的记录,也有搭船返回闽南的记录。

根据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原主任林仁川教授的研究,从1637年至1655年这13年间,从大陆至台湾的有81900人次,而从台湾返回大陆的移民有62851人次,约占到台人数的76.7%。 如将迁台人数扣去回大陆的人数,则留台人数为19049人。这个数字与荷兰人历年统计的人数大体相符。但女性不同,9年间迁台的有1984个妇女,而又搭船返回闽南或大陆沿海的记录仅21个,所占比例极低。这些迁台妇女绝大部分是随男性移民在台湾定居的,她们出发的地点绝大部分记载为大陆沿海,包括厦门、安海、烈屿、南澳经厦门、澎湖等地,到达地点均为大员。

涂志伟告诉记者,从1648年起,有关搭戎克船从闽粤沿海到台湾的汉族移民中妇女、儿童的记载越来越多,数量、批次也越来越多,几乎每个月都有。从1650年至1654年,则有登记的数量、批次则保持在60多至近百人之间。从1655年至1657年间,又呈现一个新高潮,每年都数百人。据江树生估计,假定当时汉人成年男人与汉人妇孺所占比例为82,则可能当时约有5000个妇孺,如此,则荷据末期,即1659年以后,在台湾的汉人大概有3万人。

当时,从中国沿海到台湾的船只不仅是载来贸易的货物,同时船上还载来许多农具、各类日常用品、耕牛、山羊、糖磨、糖锅、梨子、酒、针、钉子、粗纸等准备定居的物品。而进入台湾的妇女们,主要从事农业开垦。

1661年,即清顺治十八年、南明永历十五年三月,郑成功亲率2.5万名将士,分乘三百艘战船,经澎湖直抵台湾西海岸,430日,郑军乘海水涨潮把船队驶进鹿耳门内海,主力从禾寮港登陆,从侧背进攻赤嵌城,并切断了与台湾城的联系。在围困荷军9个月之后,于1662年,即清康熙元年,南明永历十六年),迫使荷兰侵略者在投降书上签字投降,结束了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台湾三十八年的经营,收复了台湾。郑成功收复台湾之后,带去了大量的大陆人口。郑军登台之后,立即着手开垦耕地,除载来军队眷属外,还从闽南运载许多妇女到台湾定居,作长期经营台湾准备。

>>乾隆四十二年(1777),诏安县杨文等六兄弟由母亲江氏率领,入垦今嘉义县民雄乡。图为嘉义民雄的信仰中心庆诚宫原名妈祖宫,是先民自原乡携奉的神明。


母携子在台开垦繁衍成族

明、清朝代交替的动荡时期,大陆很多汉人为了躲避战乱,从大陆沿海迁到台湾的移民潮掀起高峰。虽然清政府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奉行禁止大陆民众无照“偷渡”台湾和禁止赴台者携眷的政策。清政府限制渡台政策并未能阻止移民之潮,反而导致台湾移民出现了一种“变态”的方式——“偷渡”。由于台湾土地肥沃,人力需求甚殷,无照偷渡入台的情形十分普遍,《重修台湾府志》(康熙)卷十称:“奸顽商艘并营哨船只辄将无照无人,每船百余名或多至二百余名‘偷渡’来台——台厦两知稽查莫及。”

在迁台记录中,最常见的均是男姓迁台,或父子、或兄弟,或叔侄同行。但涂志伟坦言,在这个过程中,也有许多女性率子或子侄,甚至孙辈,不畏艰险渡过黑水沟,赴台开垦。这些女性大都是夫亡,或遭匪盗,为了生存,妻携子甚至携孙渡台,或随同乡渡台,或夫妻同行迁台,夫亡,妻携子在台继续开垦,繁衍成族。这在广东惠州府陆丰范氏家族尤为典型。

乾隆初期,在范朝亮逝世之后,陆丰范朝亮之妻范彭氏携五子渡海迁台,初至今苗栗县苑里镇务农,子孙移居至头屋乡。乾隆年间,陆丰范世琮之妻范幽静,携子范德鉴等四人渡海迁台,至今新竹县宝山乡定居。清乾隆三年(1738年),广东省惠州府陆丰县青塘乡即今汕尾市陆丰市西南镇青塘村黄氏十世黄荣康之妻范氏携子黄胜宽、黄胜文、黄胜武,自买舟渡海迁台,从竹北旧港登陆上岸,后迁至滨海笨仔港笨港里一带拓垦,居住在今新屋区笨港里40号。后来,范氏在返回大陆的海上,遭遇海难,留下三个儿子在笨仔港拓展。黄氏家族现已传11代,有族人千余人,建有多处祠堂。

涂志伟坦言,在闽台族谱中关于早期女性迁台的记载不少,其中如诏安县游志圣之妻游李氏、诏安县客家籍霞葛镇五通村陈坑自然村黄世兴之妻赖淑德、华安升平岱山郭氏天民公房系三房十四世光抗妻吴玉娘、漳浦县蔡妈氏、永春县陈祖筃妻戴虔娘、晋江金井镇新厝曾兴配等。

据族谱资料,清康熙中叶,漳州府平和县梧坑乡,即今安厚镇大坑村梧坑自然村,属客籍的曹氏七世祖曹应录之妻何慈发(16651755年)率朝镇、朝骞、朝前、朝宰四子渡海迁台,入垦东山,是彰化员林地区东山的最早入垦者。曹何慈发的后裔子孙主要分布在今彰化县员林市东北里、中东里、南东里、振兴里、镇兴里、湖水里等,各建有祖厝。

在以男性为主导的封建宗法社会中,闽粤台的女性虽然地位低下,但在家族变迁、渡台迁徙、开垦立业发展过程中,却毅然冲破封建道德束缚,承担家族发展重担,比男性付出更多的艰辛,发挥了重要作用,呈献出一种坚忍不拔的特性,是闽粤台社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组成。

扫一扫,关注台海杂志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广告投放|法律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闽ICP备19007057号-1

© 2018台海杂志社版权所有,未经台海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