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 致 \ 深 入 \ 时 事 \ 生 活

金门县政府旧址:地下党员参加厦金抗日

来源: 2021-07-08 21:44

修缮后的“国民党金门县党部旧址”,摆脱了往日的破败不堪,显露出它曾经的风貌。这里,留下了许多两岸共同抗日的历史。


提起翔安大嶝岛,多数人首先想到的就是“英雄三岛”。其实在大嶝的田墘村内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金门县政府旧址”,12栋散落于村庄的古厝和侨房串联起一条厦金军民共同抗战的历史轨迹,虽然多年来这段历史仅流传在老一辈的口耳相传之间。

初次抵达此地时,视线往往先被几栋改造为文创空间和民宿的红砖古厝所吸引,不过当我们在大嶝岛当地人郑水忠的带领下,穿过那些热闹的店铺和人潮,站在历经岁月洗练、依然保持最初模样的古厝和侨房前,听着他将往事娓娓道来,那些被埋藏在历史更深处的、关于当时在大嶝岛一同参与抗战的中共地下党员的身影也随之浮现。


以地下党的身份展开抗战

金门岛与大嶝岛的渊源,在《同安县志》、《马巷厅志》以及《金门县志》中均有记载:晋太康三年(282年)置同安县,后并入南安县;唐贞观十九年(803年),析南安县西南四乡置大同场;后唐长兴四年(933年)。大同场升置同安县,当时的金门、厦门均隶属同安县;宋神宗熙宁年间,大、小嶝岛为同安绥德乡翔凤里十五、十六都,金门则为同安绥德乡翔凤里十七至二十都;清乾隆四十年(1776年)设立马巷厅,将大、小嶝岛和金门划归其中;1912年,以同安县嘉禾里(今厦门)、金门及大、小嶝岛置思明县;1915年又以大、小金门岛与大、小嶝岛另设金门县。

隔海相望的金门岛与大嶝岛同时也是东南沿海的重要海防前线,《嘉禾海道说》就提到“厦门外与金门相为犄角,二嶝防于内大嶝小嶝,二担捍于外大担小担。”因此当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军便锁定了金门岛:1937年10月24日,日军派出小艇进犯金门,被当时金门组建的壮丁队击退;26日凌晨日军开始炮击金门,清晨时日本海军陆战队的一个联队兵分三路进犯水头、金门城及古岗,到27日全面占领金门岛。当时金门全岛没有一支正规军队驻扎,金门县政府撤退到大嶝岛,不少金门老百姓也被转移至此,从《国民政府国防部史政局及战史会档案》中“1937年10月29日,蒋介石复密电稿”一文可知,在金门陷落后,当时国民政府的态度是“以确保漳厦为主,金门如有敌小部队,即驱逐之”,于是同年11月,国军陆军80师派出一个营驻防大嶝,当时大嶝居民和迁移至此的金门居民纷纷支援军队构筑防御工事。

从1937年至1945年,驻扎于大嶝岛的金门县政府组织军民进行抗战,当中有不少共产党人的身影,只不过他们当时多以地下党员的身份进行活动,直至多年之后才逐渐被人知晓。譬如1939年党组织就曾派谢振群以教师的身份前往大嶝双沪国民学校,暗中联络岛上教师郑素文、张清溪、谢朝枞、郑震环、郑文谋、郑宗熙、许水盘等人加入抗战后援会,其中的郑文谋是大嶝本地的知识分子,他与妻子李莲花一同在大嶝当地小学任教,后来根据党组织安排当上了大嶝岛的保长,并借助这个身份积极发动群众投入到抗战活动当中。后来他因为保长的身份而被误判错杀,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经家人和当地群众的奔走申告,他作为共产党员的身份终于被承认。

当时金门和大嶝两地居民除了提供木石材料并帮助构筑防御工事、组建抗日宣传队、歌咏队和救护队等,还以一支金门复土救乡团为大嶝抗战写下振奋人心的一笔。《金门县志·卷九·兵事志》里列举了金门复土救乡团的若干事迹,譬如:“(民国)二十九年二月五日,我复土救乡团袭击沙美伪区公所,擒杀伪警察科长郎寿臣;(民国)三十年七月,我复土救乡团袭击琼林伪派出所,掳获伪警一人;(民国)三十三年五月十日,西园盐场日籍技师三名,以虐待盐民,被我复土救乡团绑入内地斩首示众……”关于为何将目标锁定西园盐场,主要是因为当时日军占领金门岛后,将西园盐场所产出的盐作为供应日军战备之需求,因此金门复土救乡团才将其选为袭击目标,阻止日军对金门物产的掠夺。

据郑水忠介绍,当时金门复土救乡团主要由金门青年和大嶝青年组成,当中应该也有地下党员的身影。他们最精彩的一次“奇袭”就是1939年4月20日的“夜袭金门”,当时《申报》以一篇“闽南壮士轻船渡海夜袭金门”详实记录了这次行动:由许铁坚、陈天伦等人组织的英勇敢死队,在4月20日以夜色为掩护,驾船历经四个小时渡过海峡。登上金门岛之后,敢死队分为三队行动:第一队假装搞破坏,为其他两队做掩护;第二队径直赶往位于官澳的红色洋楼,这里是日军的监据之所,敢死队成员利落地击毙哨兵,全队冲到楼下后集中火力,一时间机关枪、手榴弹声四起,日军被惊醒后仓皇迎战,被敢死队歼灭大半。第三队潜行到城南角,突袭了日军第十号兵房,当即击毙14名士兵,将其中的炮火辎重尽数破坏后,从容撤退至海岸,船驶出后才听到金门岛上日军的枪炮声,但是敢死队已经凯旋。回到大嶝后众人清点战利品,此次共缴获轻机枪二挺,步枪六支,铁盔二个,日旗二面,刺刀六把,军衣六件,子弹一四二发及其他甚多。

这段历史的见证物如今被安放于大嶝岛金门县政府旧址之一的文书房,这里同时也是“抗战时期金门县政府历史陈列”展览馆所在,当年缴获的日本国旗与一把30年式刺刀如今静静躺在展示柜里,还有一张珍贵的照片,上面是三位当时参与了“夜袭金门”的金门复土救乡团成员,他们身后整齐排列着缴获的枪支及其他物件,骄傲的神情宣示着那次行动的成功。文书房内专门保留了一个房间,看起来像是当年金门县政府工作人员的房间,墙上还挂着一张“抗战必胜”的横幅,不禁让人想象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这里的老百姓同患难共生死、共同参与到抗战的队伍中。

 金门复土救乡团夜袭金门,缴获大批日军装备武器。

《申报》上关于“闽南壮士轻船渡海夜袭金门”的详实报道。


见证厦金同胞共同抗战的古厝

1945年8月15日,当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消息传来,金门岛的民众欢呼雀跃,根据《金门县志·卷九·兵事志》记载:“(民国)三十四年十月三日(1945年10月3日),光复后首任县长叶维奏,偕国军由西园浦边登陆来金接收,民众夹道欢迎,爆竹喧天,叶县长抵县署后,即出示安民。” 2020年10月,当叶维奏之子叶曼林来到大嶝岛寻访父辈曾经的足迹,郑水忠在同他交谈中,知晓了当时的金门县长叶维奏是如何前往大嶝岛和第八任县长何乾元进行交接的:当年叶维奏县长带领大嶝金门县政府机关人员,乘坐金星号轮船,在海军护卫下回原址金门岛,从日寇手中接收金门,成为抗战胜利后首任金门县县长。

他还拿出一张老照片,向我们说起当时的一个小插曲:“这对穿着婚纱的新人是大嶝的女青年郑青花与抗日名将许蕴力,郑青花曾是共产党员,还是陶铸的战友,她曾经在大嶝这里进行地下活动。抗战胜利后叶县长还专程为他们主婚,称作‘爱在菩提树下的别样婚礼’。这次婚礼没有封建陋俗,正所谓‘男方不炸枣,女方不杀猪。新娘不坐轿,不请客送礼’,当时的郑青花还是亲自跨上马鞍,同新郎官一道出发,走向他们共同的新生活。因此叶县长的祝福词也很应景,他说‘马上结婚,马到成功,天长地久,百年好合’。” 可见当时参与抗战的爱国志士无论老幼、不分党派,共同为这场胜利而欢欣鼓舞。

“在抗战之前,大嶝这里就有共产党人活动的身影,”郑水忠提到了一位著名的共产党员彭德清,抗战时期他曾任闽南抗日义勇军独立大队大队长、新四军第二支队四团连指导员,在组织抗日救亡宣传、发展抗日武装力量、发展地下党员以及开辟新的革命根据地和党组织中都发挥过重要的作用,他说:“彭德清是翔安新店彭厝村人,他的姐姐嫁到大嶝,他曾经为了躲避追捕而来到这里。”大嶝岛街道有九个社区,其中七个社区都是革命老区基点村,正是因为当时这里环境较为安全,因此一些地下党员选择来此开展活动。“大嶝岛不像其他地方有一个统一指挥的组织机构,很多地下党员是以个人的身份或是小团体的形式进行抗战。”因此他们当中很多人“隐藏”在抗战救援会甚至是金门复土救乡团当中,直至抗战胜利之后也没有表明身份,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全国进行实事求是落实党的政策之时,一些曾被错判的地下党员得以平反,他们为祖国所做的贡献也得到承认。

大嶝共产党员郑青花,在抗战胜利后,与抗日名将许蕴力结婚。


至于厦金同胞共同抗战的历史,随着1945年抗战胜利、金门县政府搬回金门岛之后,有很长一段时间被封存在那12栋古厝和侨房里,上世纪九十年代,大嶝岛的田墘村来了几位特别的客人,他们自称来自金门,此次前来是为了寻访曾经住过的红砖古厝。当时郑水忠带着他们前往散落于村落各处的那几栋闲置的红砖古厝和侨房,他们一行人走到一栋结合了中西建筑风格的小洋楼前,其中一位客人突然指着屋顶一角惊呼道:“就是它!”大家顺着他所指的方向望去,看到了一个陶制的花钵,“那是他母亲当年从金门带来的,”郑水忠至今还记得那位客人激动的神情,“他跟我们说,1937年日军占领金门岛,他作为当时金门县政府的工作人员,与大部队一同转移到大嶝岛,他那时才十六岁,还带着母亲和年幼的弟弟。”

母亲曾经亲手栽植的花草早已枯萎,花钵却盛放了他们一家在大嶝所度过的岁月,时隔多年再次见到这个保存完好的老物件,那位客人自然是感慨万千。“他说自己母亲已经九十多岁了,一直很想再回这里看看。那是一段艰难的时期,却也是她一生最深刻的回忆。” 如今来到大嶝岛田墘村的人们,可以沿着指示牌找到金门县政府曾经的痕迹:金门县政府总部、县政府文书房、县政府保安队队址、县政府会议厅旧址、县政府盐兵楼、国民党金门县党部以及县党部书记处,它们大部分是以“红厝顶、红墙砖、红地板”为主的红砖古厝,屋脊造型则是燕尾式和马背式皆有。据郑水忠介绍,这些建筑多数是当地华侨所建,建成年代在清末至民国初年,随着屋主人的离开,房屋变得荒凉,因此在抗战时期才会被当时金门县政府借用作为办公场所和工作人员及家属生活的场所。

2009年,这7处共12栋建筑以“金门县政府旧址”的名义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结合田墘村周边其他的红砖古厝建筑群,这里正逐渐成为红色旅游、厦金文化交流以及文创相结合的新旅游打卡点。不时会有一些来自金门的客人叩响郑水忠的家门,请他作为向导,带他们去寻访先辈曾经生活过的地方,他们都会提到先辈抗战那些年的艰难以及在大嶝所感受到的善意与温情,言谈之间还有一些不为人知的历史被揭开,这些故事都被郑水忠一一记下,经由他的讲述与文字,让更多人铭记曾经发生于大嶝岛上的这段历经炮火洗礼的历史。

扫一扫,关注台海杂志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广告投放|法律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闽ICP备19007057号-1

© 2018台海杂志社版权所有,未经台海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