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 致 \ 深 入 \ 时 事 \ 生 活

和平码头:迎风而立 看两岸往来忙

来源: 2021-07-08 21:54

如今的和平码头,是厦门的海上旅游文化中心。


在具有“厦门外滩”之称的鹭江道,一侧高楼林立,还有百年骑楼风情的中山路商业街。另一侧,老码头华丽转身,成为得天独厚的商业宝地。2018年,和平码头运营管理方对和平码头的商业布局进行了整体规划,让这个历经近百年沧桑的码头重焕现代活力。

说起和平码头,厦门民众对它的最深印象,除了是“海上看金门”的始发地,以及休闲好去处外,更多的要属厦金航线最初开通之港口。实际上,在2008年之前,和平码头一直是厦台贸易交流与人员往来的最重要通道。沉沉的历史文化积淀,让它在厦台交流发展中依旧熠熠生辉。


解放前承载厦台两地往来重任

“和平码头”原名“太古码头”,始建于1932年,是厦门港真正意义上第一个可停泊万吨级轮船的码头。曾经万商云集于此,世界联通于兹。如今的和平码头,是厦门的海上旅游文化中心,在过去,它见证了厦台两地的交流发展。

1880年,英商太古洋行在海后滩原岛美路头修建的太古浮桥和趸船,紧邻厦门老城,是厦门港开发最早的港口码头。1927年夏,竣工不久的海后滩第二段堤岸发生塌方,太古公司的趸船码头也遭破坏。太古公司利用这一时机,于1931年与荷兰治港公司合作完成海后滩填湾筑堤。新建太古码头使之成为厦门港最为先进的综合性码头,并带动了其他洋行于此大规模建设一系列码头。

“这个太古码头,也就是日后的和平码头。”厦门文史专家何丙仲介绍说,1949年之前,太古码头承载了厦门对外海上贸易的大部分运输任务。

“当年,只有英商太古洋行的船能够靠岸直接卸客、货。”何丙仲介绍,那时候进出厦门口岸的旅客绝大多数都是乘坐英商太古洋行的轮船,英商太古洋行主导了厦门的航运,其余的如荷兰渣华、日本大阪等公司的客货轮,都只能停泊在厦门海面锚地,由本地民船或驳船帮助完成客、货的起降转运工作。

“那时候,也有一些来自台湾的货物,通过外国船只运送至厦门,还有一些往返厦台两地的民众,也是由和平码头搭乘外国客轮出行。”何丙仲说。

1949年,厦门临近解放,撤离前的国民党军队对厦门的码头、船舶等基础设施进行全面的破坏,其中高崎、集美轮渡码头、第一码头、航空码头、第六码头等完全损坏。但英商太古码头却例外完好幸存。1958年,太古码头改名为“和平码头”。

何丙仲说:“1949年解放之初,海上对外的交通主要都依靠和平码头。正是因为和平码头拥有货场,1957年鹰厦铁路全线通车时,特意修建了一条支线终点直达和平码头货场,使该码头成为厦门市铁路、公路、水路货物转运码头。”

由于国民党败走台湾,两岸进入长达30年隔绝期,两岸海上往来也由此中断,和平码头上不再看见台湾货物与人员的影子。

 上世纪80年代初,正在改建和扩建的和平码头。



开放前做好准备迎接台胞返厦

时间来到改革开放之后,和平码头的货运功能逐渐淡化,但重新在对台功能上发挥了更加重要的作用。

上世纪80年代,厦门就开始加紧两岸通航的基础设施建设。1980年,在厦门市委市政府的指导下,和平码头管理方在二号泊位安装趸船作为客轮专用码头,原仓库的第二层改建为候船室。同年元旦起,航行香港的“鼓浪屿”号客轮在此停泊,遂建成“厦门港客运码头”,后经改、扩建,厦门至香港的客轮均靠泊于此。而这次改建,也为后来台湾同胞返厦打下了硬件基础。

1981年10月6日,厦门港务局根据交通部关于准备随时与台湾通航的决定,提出三项准备与台湾通航的具体措施,再次着手改建和扩建和平码头,为客轮、货运班轮从厦门港开往台湾做好必要的准备。1984年3月,和平码头正式开放为台湾商船避风锚地。

1987年底,台湾当局被迫开放居民赴大陆探亲,同年11月4日,厦门和平码头迎来了返乡探亲的第一批台胞。此后,一批批台胞陆续经由香港抵厦,与分别数十年的亲人会面。当年厦门有两艘客轮分别叫“鼓浪屿号”和“集美号”,每周大概在香港和厦门之间往返两三次,和平码头几乎天天都会上演亲人抱头痛哭的景象。

1988年3月,台湾白姓宗亲会的一名旅游业者,眼见台胞返乡探亲潮一浪高过一浪,便与大陆方面接触、洽谈,确定航线及营运业务,共同为架设中断39年之久的海上桥梁而奔波。

在厦门市台办与台湾方面的斡旋之下,合作最终成型。1988年7月,台湾报纸报道“基隆—那霸—厦门”航线将于当月开通,这让不少急于返乡探亲的台胞欢欣鼓舞,纷纷报名乘船。

1988年9月22日晚7时,又是在厦门和平码头,燃放起了一长串鞭炮,“海樱”号随即拉响汽笛,驶出厦门港,远赴日本那霸迎接台胞的航程开启了。1988年9月25日早晨,经历了台风侵袭的“海樱”号终于驶入日本海,接到了从台湾乘船抵达日本的同胞。9月28日下午,“海樱”号回到厦门和平码头,来自厦门国际旅行社的人员、乡亲等社会各界人士早早就等候在这里,为远道而来的台胞们接风洗尘。许多台胞见到此情此景,不禁激动地流下眼泪。

就这样,“基隆—那霸—厦门”海上航线首航圆满成功。这条全程900海里,航行约46个小时的新航线,架起了台湾居民返乡探亲的海上之桥。尽管厦门与基隆相距仅220多海里,历史上船舶往来,朝发夕至。而经那霸中转,就得多走600多海里的旅程,对于返乡探亲的台胞来说,既费时又费事。即便如此,此次“海樱”轮首航的意义依然重大。而这也是,厦台之间继香港之后,尝试开辟的第二条往返路线。


“小三通”之路由此开始

在和平码头实现的几次厦台之间间接通航,为日后“小三通”的成型打下了基础。

1997年4月,福建厦门轮船总公司“盛达”号货轮从厦门首航台湾高雄和台湾长荣海运公司的“立顺”号货轮成功首航和平码头,标志着两岸试点直航双向开通。此后,两岸共有10家轮船公司共10艘货轮陆续投入试点直航运营。

虽然试点直航是两岸海上通航的突破性进展,在促进两岸“三通”进程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但由于台湾方面“不通关、不入境”的政策限制,试点直航只能运载转口货物,两岸间的贸易货物仍需经第三地中转,直航船舶不能运输两岸之间的货物,也不能开展客运业务,大陆航运业不能在台湾设立办事机构等,这种试点直航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直航,两岸贸易和海上航运要共同发展,唯一的出路是实现直接通航。

2000年11月15日,以时任国台办经济局唐怡副局长为组长、交通部海峡两岸航运交流协会理事长胡汉湘、外经贸部、公安部、信息产业部、海关总署等单位的相关部门负责人,就福建开通对台湾离岛“小三通”准备事项专程来闽调研各地码头建设,其中就有和平码头。

2000年金门乡亲带来台湾当局通过《离岛开发建设条例》的消息时,厦门市委市政府立刻召开对台专题工作会。会上,厦门市台办提出抓住台湾通过“离岛条例”的时机,主动制订厦金“小三通”方案,以争取主动。随后,市台办与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一批学者研拟出《厦门与金门“小三通”建议方案(初稿)》,对人员往来和船舶、货物入出提出了参照既有“台胞落地办证、签注办法”和“厦门与高雄集装箱班轮往来办法”及厦门“台轮停泊办法”进行的建议,并上报国台办。

方案报送国台办,并征求国家有关部门意见,为中央有关厦金、两马直航决策和制定福建沿海与金、马、澎直航方案提供参考意见。

2001年1月2日上午,金门县时任县长陈水在率金门各界代表180人如期直航厦门,从和平码头上岸。“小三通”就此在和平码头上跨出了第一步。

 

2001年1月2日,金门的“太武”号、“浯江”号客轮,从金门料罗港直航厦门和平码头,厦金航线正式开通。

2001年1月2日,厦金航线正式启动,厦门市金门同胞联谊会在和平码头欢迎金门乡亲。



政策支持下常态化往来确立

然而,第一步跨出后,许多问题也接踵而至。

厦金航线开通以后,初期,按台湾当局“离岛条例”的条文规定,可以利用厦金航线往返两岸的对象,仅限于金门岛上民众和在金门设籍6个月以上的其他人员。即使台湾岛内的金门籍民众,也不能经金门直接来大陆。因此,台胞要突破“条例”规定,从金门中转往返两岸,几乎是不可能的。

这一不合理的限制,引起了台湾岛内民众普遍不满。尤其是在大陆投资的台商,更是强烈要求取消限制。时任厦门市台商协会会长黄铁荣提出,应该让在厦门、福建的台商享受这一政策。

2001年1月,厦金直航当月,恰逢台湾海基会邀请大陆台商于春节后到金门举办新春茶话会。黄铁荣也在应邀之列。于是,他抓住这一机会,采取了突破限制的行动。腊月二十二,黄铁荣返台过春节,临行,打电话向市台办咨询,说他准备联络回台过春节台商,节后返回大陆时从金门直航到厦门入境,问此事是否可行?

根据党中央欢迎台胞直接往返两岸的一贯精神,厦门市台办在电话中明确答复:此事可行。市台办将受理他们的申请,并上报上级主管单位及协调口岸各单位,以促成此事。

除夕前,黄铁荣再次从台北来电话告诉市台办,海基会负责人口头同意他们从金门返厦,就看厦门这边的情况如何。接到他的电话,市台办立即向省主管单位报告。

在正月初九上午,黄铁荣接到了报告获批的消息。第二天也就是2月2日,距厦金航线首航恰满一个月,黄铁荣与桂林、重庆、南宁、东莞等地的11位台商协会会长、理事,从金门乘船直航抵达厦门,实现了台商、台胞第一次从台湾岛内经金门前来大陆的“准直航”。

两个月后清明节,厦门台商经厦金航线返台祭祖;次年年初,在闽台商也经这一航线返乡过春节。此后,2002年厦金航线由一周一来回调整为两个来回,后来又扩大到四天。

2004年福建居民在和平码头乘坐厦金航线,实现首次金马游。


2004年10月,福建“六桂宗亲会”恳亲团339人,分两批次搭乘“新集美”号客轮和“同安”号客轮,从厦门和平码头直航抵达金门,参加为期三天的“世界六桂堂第八届恳亲大会”,进行为期三天的恳亲、观光旅游。这是自2001年厦金实现历史性突破的直航以来,台湾当局开放大陆民众赴金门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次。从此,和平码头上,厦台两地往来人员越来越多,频率也越来越快。随后,“海上看金门”项目开通,大陆民众可通过该项目漫游到更广阔的厦金海域,近观一水之隔的金门列岛,体味硝烟弥漫的过往历史,徜徉醉美波光。

2008年,厦金客运航线从已靠泊7年多的和平码头迁至厦门东渡厦金客运码头。2014年又全部调整至五通客运码头。码头的变换,代表着厦台两地的交流愈加紧密。但不论如何变换,和平码头作为厦台海上交往的起始地,依旧深深烙印在厦台交流历史上。

扫一扫,关注台海杂志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广告投放|法律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闽ICP备19007057号-1

© 2018台海杂志社版权所有,未经台海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