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 致 \ 深 入 \ 时 事 \ 生 活

会展中心:奏响两岸民间交流的厦门交响曲

来源: 2021-07-08 22:06

2009年5月17日,首届海峡论坛大会在厦门国际会议中心海峡厅隆重举行。


时至今日,厦门举办两岸民间交流活动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但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想要冲破重重桎梏,举办大规模两岸交流展会,却着实不易。

在中共中央、福建省委、厦门市委和众多部门的共同努力下,1997年,首届厦门对台进出口商品交易会成功在厦门举办。自此,在台交会的影响和带动下,厦台之间的展会交流合作也越来越多。多年来,厦门涌现出一批规模盛大、参与人数众多、内容丰富的两岸民间交流盛会。特别是重点打造了海峡论坛、文博会、海图会、两岸乐活节等50多个对台交流活动平台,以及精心打造了郑成功文化节、福德文化节、保生慈济文化旅游节、龙舟文化节等一系列对台民间交流品牌,为推动两岸交流交往交融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架起两岸“彩虹桥”

1997年4月8日,厦门举办了首届厦门对台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简称台交会),这是自1979年两岸恢复经贸关系以来,两岸间民间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经贸活动。参会的6000多个台湾客商中,有60%是第一次到大陆,80%是第一次到厦门,许多大陆商协会也是通过台交会才与台湾业界建立起了联系。

在厦门众多厦台民间交流中,台交会的影响力无可替代,其在两岸交流史上创下了不少之最。例如,它是大陆第一个经国家商务部特别授权举办的专门针对台湾市场的出口商品交易会;它是台湾展品最早通过“小三通”来大陆参加的展会;它是大陆最早举办台湾专业人才交流会的展览会等等。

上世纪九十年代,两岸关系走向不明确,相互之间联系交流少,厦门决定举办台交会,在时任厦门市贸易发展委员会副主任、台交会组委会秘书长的沈丹阳看来,这是非常大胆,也十分有战略眼光的决策。

沈丹阳告诉记者:“台交会正式筹办前,面临着三个特殊的背景:第一,大约是1996年年初的时候,中央在珠海召开经济特区工作会议。会上,要求厦门要继续发挥对台经贸交流与合作的独特作用,争创新优势。当时,厦门市委市政府认为,在对台经贸合作方面我们应该也有可能更加有所作为,除了利用台资外,厦门在对台贸易方面也应走在大陆前头。第二,当时两岸的关系出现了‘冷热交融’的特殊局面,一方面由于李登辉推出‘两国论’,两岸关系出现大倒退;另一方面,1996年大陆方面公布了有关两岸试点直航的管理办法,两岸航运界对直航试点问题正在密切接触并寻求突破。第三,当时两岸贸易严重不平衡,大陆对台贸易年逆差首次突破百亿美元。国务院领导认为应该主动加强对台出口工作,改变被动局面。”沈丹阳说,种种因素叠加后,在厦门市委市政府直接领导下,厦门市贸发委于1996年年初组成一个“扩大对台出口工作调研小组”,与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等单位经过大量调研,提出了“祖国大陆扩大对台出口若干情况、问题与对策”白皮书,这是大陆第一份系统地调查、论述对台出口问题的报告。

1996年8月,原外经贸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税务总局三部门联合发函,同意将厦门作为扩大对台出口试点地并举办一个“对台出口商品交易会”。在此基础上,同年“9·8”期间厦门提出了举办台交会的框架方案并正式上报原外经贸部审批。

1996年10月,时任厦门市贸发委主任的黄菱率领大陆首个贸易代表团到台湾访问,向台湾工商界征询办会的意见建议,得到了积极回应,打破了当时两岸经贸交流和人员往来的“僵局”,开启了两岸经贸的“破冰之旅”。

1997年4月8日,伴随着时任国务院副总理钱其琛手中金剪刀闪烁的光芒,海峡两岸规模最大的经贸交流盛会——厦门对台出口商品交易会正式诞生。从此,海峡两岸架起了一座“沟通两岸、连接世界”的彩虹金桥。

举办“台交会”的初衷是为了扩大对台出口,如今,台交会一届比一届。可以说以“密切两岸经贸交流,促进两岸共同发展”为举办宗旨的台交会,是在海峡两岸经贸交流与合作不断推进的情况下应运而生的,其自身亦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两岸经贸交流的缩影和折射。2015年,台交会升级为厦门工业博览会(简称工博会),继续为两岸深度融合,有效合作提供平台服务。

如今,每年都在厦门会展中心如期举办的台交会,不再仅仅是两岸经贸洽谈的桥梁,更是两岸“交流、交易、交友”的大舞台,为两岸经贸合作、文化交流、感情沟通架起了一座“彩虹桥”,同时也成了两岸携手放眼全球、走向世界的出发点。

 

1997年4月9日,首届台交会在厦举办。图为首届台交会开幕式。


承天时顺地利应人和

说起在厦门会展中心举办的两岸民间交流盛会,就不得不提大家耳熟能详的海峡论坛了。

每年初夏,厦门就会迎来两岸最盛大的民间交流活动——海峡论坛。作为两岸联合参与机构最多、活动规模最大、涉及范围最广的民间交流活动,海峡论坛每年如约而至,它是厦门一张鲜活的城市名片,也是两岸融合发展最生动的注脚。

2009年5月17日,首届海峡论坛在厦门拉开序幕,这是两岸交流史上一个创举,也是两岸关系实现历史性转折的又一重要成果,充分表明两岸民众已是两岸交流的主体,成为推动两岸关系不断前行的核心动力,标志着两岸民间交往迈上新台阶,进入了新阶段。用时任国台办主任王毅的话来说就是“承天时、顺地利、应人和”。

海峡论坛举办前,大陆对台交流在政治方面,有国共论坛,在经济方面,有紫金峰会。随着两岸民间交流的不断深化,一个有别于国共论坛跟紫金峰会,有不同的定位,着眼于民间,于是,主打草根性、民间性的海峡论坛应运而生。

海峡论坛的“常客”、前国民党民意代表邱毅认为,厦门举办海峡论坛,有天然优势。历史上,大陆要从唐山过黑水沟到台湾,多取道厦门;过去两岸贸易,台湾的樟脑、茶叶被运到大陆进行贸易,也以厦门港口中转,厦门在两岸交流中,不管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都是具有历史传统的关键性所在地。某种意义上来说,厦台之间就是所谓的共同的经济圈、生活圈,两地之间的生活没有任何的隔阂。邱毅说,自己参与海峡论坛,往往一天的会开不完,他可以做个演讲,先回台北处理自己的公事,隔天再来,这是目前他在大陆其他地方比较难兼顾得到的。邱毅认为,不管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关键的枢纽,还是福建的自贸特区, 当初选择厦门作为海峡论坛的举办地,是很有先见之明,从历史从区位,对于延伸海峡论坛在两岸的影响力,都是不二之选。

首次举办,反响空前。据相关数据显示,首届海峡论坛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人数最多、范围最广的两岸大型民间交流活动,由海峡两岸五十四个机构联合举办,有上万两岸民众共同参与,台湾二十五个县市、二十多个界别、八个党派派代表参加。海峡论坛为两岸同胞特别是两岸基层民众的交流与互动开辟了更大空间,这是两岸民众的共识。

伴随着两岸关系一路向前,海峡论坛这场民间交流“嘉年华”在两岸同胞的共同浇灌下,从摸索启程到渐入佳境,不断增强活力,不断提高实效。

除了海峡论坛,厦门每年还举办数十场两岸民间交流活动,民间涉台活动的数量和影响力居大陆城市前列。

 

2005年,首届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在厦门会展中心举办。这是两岸间最大的图书出版交流。


民间信仰交流活动始终热络

厦台两地的民间交流,实质上也是一种文化交流。“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厦门就利用区域优势和闽南文化优势,在对台文化交流工作中,一直走在大陆前列。”厦门市台办有关人士说,近几年来,来厦参会、参展、参加各项文化交流的项目与人员呈逐年增长态势。

说起厦门的民俗文化节,最值得一提的当属厦门保生慈济文化节。这个已经举办十多年的节日,是每年厦台民俗交流活动的一个重点节日。

“‘保生文化’一直是两岸民间尤其是厦台交流的热门话题。”厦门青礁慈济祖宫理事会常务副理事长颜国南告诉记者,保生慈济文化凝聚着深厚的民族情怀。自2006年以来,青礁慈济祖宫已成功举办了十一届“海峡两岸保生慈济文化旅游节”。2007年、2008年、2010年,保生大帝圣驾还先后赴金门、澎湖和台湾本岛巡游,获得台湾信众的热烈响应,并促成了厦门“五缘号”客轮首航金门和两岸首批周末包机首航。

“两岸之间关于保生文化的交流不断,还建立了保生慈济文化节这样的平台,目的就是为了加强两岸之间的联系互相交流、增进友谊,使保生慈济文化得到进一步的发展。”颜国南说。

保生慈济文化节,可以说是厦门继妈祖之后打造了的民间信仰新“台”牌,维系着两岸民间的凝聚力。随着保生慈济文化节的成功举办,以及祖宫建设的不断完善,青礁慈济祖宫目前已成为海沧旅游及休闲的新亮点,每天人头攒动,最多一天能达到近两万人。

台湾乡亲参加厦门郑成功文化节。

除了保生慈济文化节,厦门在对台文化交流领域,还有郑成功文化节、福德文化节、两岸龙舟赛等一系列民间传统文化交流品牌,依托这些活动,每年都有上万台胞到厦门参拜、祭祖,实现与大陆同胞心与心的交流。

厦台之间民间信仰与文化交流的频繁,同样带来在文化创意产业领域的互动与合作。

在会展中心,还有一个持续了十多年的两岸民间文化交流盛会——海峡两岸(厦门)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

在会展中心,还有一个持续了十多年的两岸民间文化交流盛会——海峡两岸(厦门)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


作为海峡两岸文化交流融合及文化产业合作发展的“第一平台”,历时十三年发展,海峡两岸(厦门)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已成为海峡两岸最具影响力的文化产业盛会。

“近年来,海峡两岸文博会已经成为了两岸文化产业合作交流和投资交易的重要平台和会展品牌。正是借助这一平台,大陆众多文化创意企业吸收众家之所长,并结合地方特色打造出属于自己的文化创意产业。另一方面,台湾文化创意企业借助文博会这个平台与通道,寻找商机,拓展大陆文化创意市场。” 中国文化产业协会副会长范周指出,通过两岸文博会平台相互交流,共创文化的丰富性和产业的内容;两岸携手合作,在中华传统文化的保持和张力的维持上,可以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2021年,厦台的民间交流活动,正一步步朝向深入融合的方向迈进,奏响两岸民间交流的厦门交响曲。

扫一扫,关注台海杂志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广告投放|法律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闽ICP备19007057号-1

© 2018台海杂志社版权所有,未经台海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