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 致 \ 深 入 \ 时 事 \ 生 活

12万:两岸一家亲 同胞融合情

来源: 2021-07-08 22:30


一样的闽南话,一样的饮食,连拜的菩萨都一样……12万台胞生活在厦门,他们当中绝大多数人早已把厦门当作第二个家。他们希望享受和大陆民众一样的待遇,也积极履行作为大家庭一员的使命。参政议政、积极献策,成为义工、互帮互助,台胞们用实际行动参与城市建设。

同样,率先推选台商台胞担任市政协委员,率先聘任台商台胞担任小区业委会主任和社区居民大学校长……厦门,也在力求打造成台湾同胞在大陆生活的首选城市。

 

长期以来,厦门市都会不定期的召开与台商的座谈会,听取他们在厦门工作生活上的建议与意见。


首开台胞参政议政之举

2006年12月,厦门台商林重光被提名推荐为思明区人大代表候选人,这是厦门乃至整个福建省第一位参加地方人大选举的台胞,也是台商在大陆参选人大代表的第一人。而除了林重光外,有数据显示:同样在2006年举行的县乡两级人大同步换届选举中,厦门市有12名台胞进行选民登记并参加选举活动。

对此,厦门市人大常委会台胞工作委员会时任主任陈玉东认为,在2006年之前,思明区人大换届选举时,也有台胞被选为人大代表,但那是在台湾出生、新中国成立之前就留居在祖国大陆的。开放后从台湾来厦门经商、教学、工作的台胞也有一些参加选民登记,但没有被提名推荐为区人大代表候选人。2006年这一届区、镇两级人大换届选举,不仅有更多的台胞参加选民登记,还首次出现被提名推荐为区人大代表候选人的情况。陈玉东说:“这种情况的变化,说明厦门已成为两岸交流合作最频繁的地方。”

时间来到2008年,这一年,厦门再次先试先行,首次邀请5位台商担任政协委员,参与当年的厦门市政协大会。这5位台商分别是陈秀雄、许文悌、陈信仲、杨鸿明和黄锡斌。在厦门,邀请台商代表列席政协大会的做法已坚持多年,但台商成为正式委员在当时还尚属首次。

谈及成为首批台籍政协委员的经历,厦门西华家具有限公司董事长黄锡斌表示,有幸当选为厦门市政协委员,让他备感激动,这说明台商在大陆社会更进一步地融合了,台湾同胞也可以参与大陆的民主政治,打破了两岸过去的隔阂,真正体现了“两岸一家人”。黄锡斌说:“当时知道自己成为政协委员后,很荣幸,也很激动,之前我从未参与过大陆的政协会议,那一次为了更好的履职,我事先做了大量功课。除了为台商代言之外,也以一个‘准厦门人’的身份,为厦门的建设和发展积极建言献策。”

黄锡斌告诉记者,厦门市邀请台商担任政协委员并不是玩虚的,他们这些台籍政协委员有很多提案,都得到了市政协的重视,有些还被立案受理。

“台籍政协委员的很多提案,都是包含着他们对厦门的观察与思考,建言献策的内容已经融入厦门当地的政治经济生活各个方面,不少的提案和建议受到重视,并成为厦门发展的推动力量。”黄锡斌认为,参与大陆民主政治,认真履行职责,在台商们看来,这不仅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责任。

 

2014年10月,两岸义工联盟在海沧授旗成立,标志着大陆首个两岸志愿服务交流合作平台的诞生。


主动参与社区治理与服务

除了邀请台商参政议政外,厦门各个社区也开始邀请台胞参与社区治理,共同建设美丽家园。

2016年,海沧就创新社区治理实践,首次聘请了7名台胞担任社区主任助理。到了2019年,海沧各街道都有了台胞社区主任助理的身影。台胞社区主任助理上任后,很快便融入社区,经常入户走访了解社情民意、社情社史、献言献策,推进海沧乡村振兴、社区治理、文化保护及文化传承,有效促进了两岸宗亲的互动交流。此举获得了国台办、全国台联等有关部门的好评,认为这是新形势下深化两岸交流的创新举措、务实举措。

有些台胞参与了社区治理工作,还有些台胞则成为一名在厦义工,利用闲暇时间帮助在地居民。

2014年,海沧区文明办时任主任章国炎与海沧区台办时任主任张绍华一拍即合,认为海沧区的独特对台区位优势以及多年来构建“两岸一家亲”的成效已然显现,已具备搭建两岸义工合作交流平台的土壤。经过多次大型志愿服务活动的成功举办,志愿服务精神越来越深入民心。在此基础上,海沧以打造“两岸同胞最融合温馨家园”为目标,探索将台湾志工文化精神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相融合,广泛吸纳两岸公益组织、社会组织、台企、志愿队伍,成立大陆首个两岸义工联盟。

2014年10月12日,海沧两岸义工联盟授旗成立,这标志着大陆首个两岸志愿服务交流合作平台诞生。随后几年中,各个区纷纷效仿海沧经验,组建两岸义工队伍与平台。充满“台味”的志愿服务,成为厦门市对台工作促进同胞融合的又一卓越成效。

“当你来到海沧,在各种场合看到身穿红马甲的志愿者,千万不要感到奇怪。”在海沧两岸义工联盟基地,记者见到了厦门海沧区志愿服务管理中心主任李碧莲。她告诉记者,海沧是全国设立最早、面积最大的台商投资区,有很多台胞、台商在海沧工作生活。成立两岸义工联盟就希望通过发挥台商、台胞、台企员工的作用,借鉴台湾志愿服务发展的经验,来带动吸引更多市民群众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经过5年的发展,两岸义工联盟的队伍从18支,发展到205支;注册志愿者也从最初的八千多人,发展到四万多人。

“现在,成员队伍组织的活动就更多了。内容包括环境保护、应急救援、邻里守望、阳光助残、文化宣传、禁毒宣传、安全宣传、文明礼仪、垃圾分类等不同类型。”李碧莲表示,“我们的联盟‘台味’浓,是建立在有制度建设保障根本的基础上,这样才能最大程度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将志愿服务持之以恒。”

 

兴隆社区举办“同胞融合”爱心妈妈手工作坊活动。

端午前夕,兴隆社区举办 “同心两岸情 经典共传颂”读书会。受疫情影响,兴隆社区通过隔空诗歌互动,营造过节氛围,传承传统文化,增进台胞与社区之间的距离。


打造两岸融合典型社区

厦门推进打造两岸同胞融合最温馨家园的同时,全市范围内也涌现出兴隆社区、海虹社区、院前社等一批两岸融合的典型社区。

居住有300多位台胞的兴隆社区,是厦门首个对台服务示范社区,成立了全市首个社区发展理事会,为居民提供服务、共建两岸融合的温暖之家。

记者来到兴隆社区居委会,墙上挂满了社区与台胞互动的温馨照片。兴隆社区居委会主任吴育娟告诉记者,社区里台胞众多,过去如何让台胞融入社区生活,参与社区治理曾是困扰兴隆社区的一个难题。“住在社区的台胞很多,但真正‘走出来’的却很少。”吴育娟说,她至今仍记得十几年前一次卫生教育入户宣传的情景,“入户走访到了台胞刘阿姨家,她只开了个门缝,听我们说明来意,对社区卫生环境提了意见便关上了门”。

面对台胞“门难进”,参与度低,社区凝聚力差的问题,兴隆社区居委会决心改变这一状况。2013年底,社区聘任在厦门生活了10余年的台胞熊麒担任社区主任助理。2014年4月,社区党支部书记张丽华带队赴台,兴隆社区与台湾同名社区建立共建关系,成为亲密友好的海峡两岸“结对交流社区”,由此开启两地共建往来的两岸社区合作新模式。

2014年10月,社区成立了兴隆社区发展理事会,整合区域资源,推动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社区治理。在两岸基层频繁交流往来中,兴隆社区将学习成果运用到工作中,首创“五个一”工作模式。此外,多年来通过海峡论坛等平台,社区迎来了许多台湾嘉宾的来访交流,共计16次近500人。

2015年,以熊麒名字命名的个人调解工作室正式成立,成为化解矛盾纠纷的重要平台。

在社区发展理事会常务理事中,台胞理事占比34.8%,发展理事会成了社区治理的“智囊团”。“发挥理事会的作用,让居民自主决定、自我管理,变‘要我参与’为‘我要参与’。”吴育娟说。例如,由片区自治理事会提出对大唐世家五期、六期小区公园进行改造,居民们积极响应,提出许多宝贵的意见及建议,如今社区推动同胞融合的触角已经延伸到了更广的范围。“社区发展理事会的成员并不限制于社区内,只要是热心、有能力的人,我们都欢迎。”

在兴隆社区的办事服务大厅,记者看到一个为台胞专门开设的服务窗口。吴育娟说,该窗口能为台胞提供医保、办证、出行、子女就学等绿色服务通道,并面向台胞提供预约服务。“台胞在社区生活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有了专门的服务窗口,他们办事就便利多了。”在吴育娟看来,通过创新服务形式提升台胞的获得感,是增强台胞归属感的一个重要部分。


台胞在思明区台胞驿站曾厝垵里举行联谊活动,共同为社区建设想点子。


工作人员正在帮台胞解答公租房的问题。



用心用情服务台胞

在服务台胞台企,打造两岸同胞融合最温馨的家园上,厦门还有两个深受欢迎的对台服务机构——厦门市台胞服务中心和思明区台胞驿站。

2018年,厦门市台办专设台胞服务中心,开通热线电话,为台胞台企提供一站式服务。在时任厦门市台胞服务中心负责人李基智看来,要打造两岸同胞融合最温馨的家园,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不仅要用情去牵系,更要用心去经营。

开设以来,台胞服务中心一直秉承“两岸一家亲”理念,用心用情服务台胞,惠台政策解答、台青申请公租房、台商台企扶持、落实同等待遇等等,对台服务工作事无巨细,台胞服务中心都能一丝不苟地完成。“一旦台胞来找到我们,我们就是热情、热心、耐心,听他诉求,然后与相关部门协调,协助他们,比如说出入境,他证件丢失了或者证件过期,我们会跟出入境台胞办证中心沟通,把情况反映,然后再让台胞去补办。”李基智说。

2018年3月,厦门市首创的台湾青年租住公租房惠台举措正式落地实施,台胞服务中心靠前服务,让首批15名台湾青年顺利入住公租房。此外,为更好服务在厦台商台胞,中心还开通968820台胞服务热线,一年多来已答复台胞相关问题近千人次,受到广大台胞广泛好评。

与台胞服务中心相比,台胞驿站的成立时间要早上许多。2015年,由思明区台办打造的思明区台胞驿站在曾厝垵马克客栈正式成立。这也是大陆首个“O2O”模式的对台服务机构,在思明区台办看来,“希望通过台胞驿站这个平台,留住台胞、团结台胞、服务台胞、助力台胞创业就业、促进两岸同胞融合。”参照思明区台胞驿站曾厝垵点这种“台胞服务台胞”模式,随后,思明区台办又联合热心台胞,先后成立了7个特色鲜明、功能各异的台胞驿站联谊点。

陈清隆是思明区台胞驿站曾厝垵点召集人,11年前,他在曾厝垵开了“马克客栈”。在迎来送往各地游客的同时,客栈也成了台胞们的一个交流“基地”。为了更好地解决台胞迫切需求的维权和法律问题,思明台胞驿站于2016年成立了涉台人民调解委员会,11位辖区内来自各行各业的台胞、热心人士成为涉台调解员。一路走来,作为首批台胞调解员的陈清隆十分感慨,“有了这个平台,大家就可以一起找点子,调解纠纷。这就是凝聚的力量,在案件的调解过程中,增进台胞认同感。”

“两岸一家亲,同胞融合情”的生动实践,每天都在厦门这座城市进行。正是这种从上至下的真情善意,才使逾12万名台胞迅速融入厦门这片乡情味特别浓郁的土地,创业打拼,工作学习,享受生活。

扫一扫,关注台海杂志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广告投放|法律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闽ICP备19007057号-1

© 2018台海杂志社版权所有,未经台海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