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自贸委出台《关于促进台湾青年创业就业的十条措施》,全力打造两岸青年人才交流合作先行区。
大陆的惠台措施不断落实,吸引了越来越多台青前来发展,其中有不少台湾青年选择进驻青创基地,让创业项目得以接地气,更好地孵化发展。
自2005年两岸青年创新创业创客基地在厦门正式授牌以来,厦门出台一系列鼓励和支持台湾青年来厦创业就业系列政策,从创业场所、资金、住房和社会保障等方面予以扶持。以最大诚意、最强力度吸引台湾人才创新创业,打造台湾人才“登陆”的第一家园。
越来越多的两岸青年创业基地在厦门落成,越来越多的台湾青年来到厦门打拼创业,力争闯出事业新天地。高素质高颜值的鹭岛,处处活跃着台湾人才的身影。
两岸青年创业创新的典范
红色的建筑外立面,融入文创元素,由厂房改造的厦门两岸青创基地,如今人气正旺。记者走访中发现,这里是小型的、具有创新特色的文创企业孵化基地,蕴涵着新的产品理念、经营模式以至生活方式,它们以启动资金少、经营方式灵活、产品富于创意而成为海沧文化创意产业中充满活力的新生力量。记者了解到,该基地以移动互联网和电子商务作为先导产业,重点发展高科技文化游乐、台湾O2O电子商务、文化创意和互联网农业等四大板块。
“年轻人来这里看了,都会想在这里创业!”这是台湾中华青年企业家协会荣誉理事长陈建骐参观厦门青创基地后评价,这里有自贸试验区优势,又有优惠政策支持,必将成为两岸青年创业创新的典范。
好的文化资源和创意好比金贵的种子,倚重知识和平台整合是肥沃的土壤,那政府的支持就是灿烂的阳光。阳光雨露下,肥沃的土壤开放出创意的花朵。
助力两岸青创基地,政府保驾护航。2015年4月,福建自贸区正式挂牌。在对台第一线的福建自贸区厦门片区,随即颁布了一系列鼓励贸易创新的政策。其中,在文创产业,提出了创新监管模式,发展文化、保税业务,建设文化保税展示交易中心和收藏品交流中心等。自贸区采用创新性的企业注册备案机制,业主可以通过上网注册登记,立等即取,一天完成手续,这无异于为台湾文创业者开放一张快速“登陆”的通行证。同时,象屿保税区正着力将创建“文化保税区”作为自贸试验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值得一提的是,两岸青创基地备受“青睐”的一大原因,就是插上了自贸试验区的“翅膀”。此外,基地成立不久,厦门市委、市政府便成立“厦门市台湾青年创业就业领导小组”,25个部门为成员单位,全方位指导和推进我市两岸青创基地建设。
2016年底,厦门两岸青创基地还在思明区成立了分基地——台湾青年(思明)影视文创基地。影视文创基地围绕着影视及文创相关产业发展。目前,影视文创基地引进了一批台湾影视产业,这些技术与厦门的市场相结合可以推动产业的发展。在影视基地,除了有影视产业领域的专业人才外,还有齐全的设备及相关配套,能吸引外地来厦拍摄剧组使用,这也是一个创造业务的机会。
沙坡尾创意集市里聚集着许多台湾青年创客。
为台青提供定制化服务
海峡两岸青年就业创业基地,是两岸青年交流的桥梁和台湾青年来大陆实习就业创业的重要载体。
眼下,厦门各类青创基地的推进建设如火如荼,涉及行业包括文化创意、软件设计、电子商务、跨境电商、生物医药、物联网等,以及为自贸片区航运物流、金融贸易配套服务的服务业新模式、新业态。据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厦门市共有26家对台特色众创空间,全市众创空间共有超1054家在孵台湾青年创业团队(或初创企业)。其中,厦门两岸青创基地、一品威客、宸鸿科技、云创智谷等7家获国台办授牌为海峡两岸青年就业创业基地(示范点),每一个都成为台湾青年登陆创业的热土。
在厦门思明区龙山文创园区启达海峡双创基地里,记者见到了总经理范姜锋。他告诉记者,龙山文创园采用“台青服务台青”的模式,积极为从事文创产业的台湾青年搭建低成本、全要素的创业平台。在过去的几年时间里,他见证了几十位台湾青年创业者入驻基地,也见证着多家创业企业从这里“毕业”,走向更广阔的成长空间。
之所以申请成为国家级两岸青年就业创业基地,也是有一番考量。“因为成为国家级创业基地之后,我们在制度上面可能会将很多流程制度化,施行起来更加方便。”范姜锋说,获得国台办授牌后,启达海峡双创基地将会在空间上面做进一步升级,因为未来可能越来越多台青会入驻这个地方;也会多举办活动,让来这里的台湾年轻人更快融入。
由国台办挂牌“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基地”的一品威客众创空间,也是许多台湾青年创业者登陆的首选之地。
2019年2月,一品创客海峡智慧经济产业基地揭牌,厦门再添一个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两岸青创基地。一品威客CEO、台胞田承明告诉记者,基地面积20000平方米,可同时入驻企业智能服务、跨境电商、生物医药、新材料、智能硬件等创业团队200家。
田承明介绍说,一品创客海峡智慧经济产业基地与其他基地的不同在于他们侧重知识产权服务。“我们与台湾的知识产权机构合作,计划引进台湾的优质项目落地发展。”
“对台湾团队而言,他们来大陆发展起点比较高。比如,一个在台湾经营成功的企业,要带产品来大陆,首先要解决产品接地气的问题;其次,要转变营销手段,台湾营销主要适应于网站、Facebook,但是,在大陆最应该学习的是微信营销,这块他们都是陌生的。”田承明说,针对台青的这些特点,他们分别进行了相应的辅导。
“基础条件好”、“可以分享信息甚至客户资源”、“能及时得到政策辅导”,是很多台湾青年创客对厦门的共同感受。过去,许多台青喜欢单打独斗创业,而如今众多两岸青创基地提供的零距离服务,让越来越多创业雏鸟找到了“巢”,基地引才的洼地效应也逐渐形成。
厦门市思明区台湾人才服务中心。
各项政策扶持台青创业
近年来,“创客”概念风靡大江南北,由此延伸出的“创客运动”、“创客经济”更是成为诸多新兴产业乐此不疲的话题。创客的热度甚至进入了两岸交流议题,各界开始关注起两岸创客的生存现状,并探究起未来双方合作的可能性。厦门作为大陆对台的重要窗口,自然成为了台湾创客登陆的目光聚集地。
“在两岸关系中,青年是国家、民族的未来与希望。大陆始终高度重视两岸青年交流。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多想些办法,多创造些条件,多提供些机会和舞台,让两岸青年多来往、多交流、多交心,两岸青年应成为共同打拼的好朋友好伙伴。当前,大陆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创业创新氛围浓厚,台湾青年在大陆实习就业、创业创新空间广阔,舞台很大。”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副主任唐永红说。
近年来,厦门市先后出台《厦门市人民政府关于鼓励和支持台湾青年来厦创业就业实施意见》、《厦门市台湾青年创业示范基地和推荐示范团队认定及奖励办法(试行)》和《厦门市关于台湾青年来厦创业就业优惠政策的申报办法》等政策。厦门市、区两级为鼓励和吸引台湾青年来厦实习、就业和创业,还出台一系列鼓励扶持台湾青年创业就业政策,形成了扶持台湾青年来厦发展的政策体系。
2021年4月,厦门自贸片区制定《进一步促进台湾青年创业就业的若干措施》,以吸引、鼓励、推进更多台湾青年在厦门自贸片区创业就业。厦门自贸片区此次惠及到厦门创业就业台湾青年的政策,主要内容是推出十个扶持“大礼包”。
“此举旨在充分发挥厦门对台工作区位优势,推进台湾青年来厦创业就业,也体现了厦门自贸片区积极争当‘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排头兵。”厦门自贸委有关负责人表示,此次扶持政策,除了对受益对象的台籍人员有年龄规定外,还特别针对2021年1月1日起在厦门自贸片区注册且税收收益归属厦门自贸委的企业,以及首次来厦就业台胞。其中,申领礼包的企业,台资占比需大于50%;申领礼包的个人,需在厦依法纳税满6个月;而申请创业基地品牌奖励的青创基地,需在厦门自贸委所辖园区范围内实际经营满一年。
厦门有多个两岸青年创业基地,每一个都成为台湾青年登陆创业的热土。
创新厦台人才交流对接模式
“这些年,厦门出台了关于鼓励和支持台湾青年来厦创业就业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激励人才创新创业的若干措施等鼓励台生在厦就业的政策,覆盖面越来越广,这也让越来越多台湾青年决定留下来就业。”厦门市人社局有关负责人说。
在龙山文创园里的公共服务大厅里,墙上挂着醒目的几个大字:“厦门市思明区台湾人才服务中心”。这里是全省首个区级台湾人才服务中心——思明区台湾人才服务中心暨网站信息平台。
这个服务中心是思明区人民政府与中国海峡人才市场携手共建的优质资源共享平台。线上,通过“厦门市思明区台湾人才服务中心”网站及微信公众服务号,为用人单位和台湾人才之间搭建一个高效对接的网络平台。线下,提供专业的人才对接、人才培训、职业生涯规划、政策咨询等综合服务,为用人单位和台湾人才提供资源对接、就业辅导等“直通车”服务。
“强强联手,可以建立优质资源的共享平台。”厦门市思明区台湾人才服务中心副主任陈德凯表示,除了线上开设台青就业招聘网站外,该中心还设置了综合服务窗口、人才岗位对接窗口、对台政策咨询窗口、园区企业政策咨询窗口,每个窗口都有服务专员对接台青所需。中心将发挥整合企事业单位人才需求的优势,联合中国海峡人才市场专业的优势以及与台湾人力资源服务机构、高校、行业协会等紧密联系对接优势,创新厦台人才交流对接模式,拓展厦台人才对口交流和校际协作渠道。
为了帮助台青对接用人单位,厦门市还引进了台湾汎亚人力资源集团、台湾1111人力银行等一批台湾知名人力资源机构。在厦门人才服务中心,台湾汎亚人力资源集团副总经理林舫渃告诉记者,2006年该集团与厦门市人才服务中心签定战略合作协议,在大陆开通了首个面向海峡两岸的人才招聘网络平台,并于2015年在厦门自贸片区成立沛亚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按照市场化方式“批量”引进台湾专才。
为鼓励和支持台湾青年来厦就业创业,厦门正在不断创造条件,突出机制创新、加大政策扶持,并探索可推广、可复制的“一基地、多片区、多园区、多平台、多载体”两岸青年创业基地建设模式,成为台湾青年来大陆实习、就业、创业的温馨家园。这些两岸青年创业基地与人才帮扶措施,对台湾青年来说也是扶上马送一程,在这里台湾青年不仅找到了事业的新起点,而且还有足够的空间让个人能力不断提升,在更大的舞台上实现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