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 致 \ 深 入 \ 时 事 \ 生 活

踏波而来

来源: 2019-01-31 23:49

/《台海》杂志主编 年月

因为未婚夫是漳州诏安县的一名乡镇干部,28岁的李姿莹博士学位一拿到,就只身从台湾来到漳州,并于今年8月份考上了闽南师大的教职。“对闽南师大,我特别感恩!”教书三个月后,她对我说,声音里饱含温婉甜蜜。                            

前一刻,姿莹正与学生们讨论田野调查的课题。她教闽南文化课程,这也是她读博的专业,在台湾时,她跑遍了岛内和金门各地,实地勘察研究闽南文化如何从大陆传播到台湾,这些研究经历和成果,成为她上课时有别于课本的生动教材,学生们常听得津津有味。闽南文化研究并不只局限于课堂,它更多地需要研究者以脚步丈量土地,不辞辛苦地做田野调查,而闽南就为李姿莹和她的大陆学生,敞开了质朴的怀抱。           

民间文学,是李姿莹上的另一门课,是大课,每次上课都有上百位学生,如何吸引每位学生的注意力?“我采用翻转教学。”李姿莹的声音总是那么甜,“我把学生分组,让他们各自取名,对同一个民间文学故事,大家积极挖掘不同起源,进行大胆碰撞……”比如,“洪水灭绝说”,西方有多种神话传说,而最易引起大家共鸣的是诺亚方舟,李姿莹便从这一最大的共鸣点切入,追问在中国的神话传说,有哪些故事是与洪水灭绝论有关的……从而得出了民族认同、图腾崇拜等。师生就这样在翻转教学中相长,并结下情谊,有的小组还把图腾铸进徽章,别到李姿莹老师胸前。                 

姿莹并不是到了当老师时才与闽南师大结缘。几年前,还是学生的她和不少台生一起漂洋过海参加“海峡两岸青年大学生闽南文化研习营”,这个研习营是闽南师大主办的,年年暑假都吸引许多台生争先恐后报名。就是在研习营里,她与一名闽南师大的大陆学生相识、相知、相爱,并在博士毕业后,义无反顾地来到漳州。                                   

尽管姿莹最初是为结婚而来的,但闽南师大的讲台桌却让她收获到了传道授业解惑的另一番人生快乐。8月底,她报到的第一天,我们碰巧在闽南师大闽南文化研究院相遇,这是我们第二次见面。早在一年前,我们初识于一次闽南文化研究论坛,那时,在漳浦,在黄道周、蔡新故里,她用闽南语朗诵了唐诗,大家拍手称赞。没想到第二次见面,她竟已做出了扎根闽南的选择。更没想到三个月后,她就以充满感恩的语气评价闽南师大,她说:“最让我感动的是,学校很乐意为我们台湾老师提供广阔舞台!”她才来三个月,凭什么如此笃定地认为?“当我把自己的科研想法告诉院长、书记时,他们不仅表示赞赏肯定,而且还帮我去联系各相关部门,让我感到特别温暖。”李姿莹答。               

今年,和李姿莹一起考上闽南师大教职的台师有多名。闽南师大为台籍教师提供了广阔舞台,恐怕不只一位老师这么认为,除了李姿莹,施沛琳更是坦言:“闽南师大改变了我的后半生,我在这里找到了我的幸福归宿。”                                 

施沛琳,我10年前与之相识时,她就只是台湾联合报的一名“退休老人”。可10年后的今天,她已是闽南师大闽南文化研究院的教授,并刚获得省里的科研经费支持。2012年,退休几年后的施沛琳取得了厦大博士学位,并在导师推荐下报考了闽南师大教职,从此走上了闽南文化研究并硕果累累。“以前想都不敢想,但却真真切切地发生了。”她有恍如隔世之感。她原先计划博士毕业后还回台湾继续当自由撰稿人,但闽南师大却让她的人生发生了翻转。        

李姿莹也是在报到那一天,才认识了施沛琳,我们三人坐着畅谈时,我不禁想,听说了施沛琳的经历,李姿莹想必就更坚定了自己的选择,只是我没有想到,仅三个月的教学生涯竟让她如此笃定地爱上这所大学。                      

 当然,在大陆,远不只闽南师大一所大学对台湾人才有如此的吸引力。尽管蔡英文使尽浑身解数阻止台湾人才登陆,但台湾人才却一拔又一拔踏波而来,今年更是达到历史新高。岛内发展机会眇茫,大陆发展机遇多多,两相比较,有志青年怎能不作出明智选择?                          

 在登陆的高层次人才中,以教师、医师、律师、经济师、设计师和线上运营师这“六师”最有代表性。他们在大陆找到了广阔的发展平台,也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两岸的发展作出贡献。尤其在增进两岸民众心灵契合方面,他们无可替代。

扫一扫,关注台海杂志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广告投放|法律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闽ICP备19007057号-1

© 2018台海杂志社版权所有,未经台海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