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 致 \ 深 入 \ 时 事 \ 生 活

《厦门简史》不“简”

来源: 2021-09-13 17:10




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在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我们要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从而在新的征程上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牢记初心使命、开创美好未来。”

是的,历史是我们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教科书。

今年恰逢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厦门经济特区建设40周年,《厦门简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年7月出版)躬逢其盛,适时出版发行,让我们手中多了一件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珍贵法宝。本人通过阅读《厦门简史》,进一步增强了历史自觉,筑牢了信仰之基。现就初步学习情况,谈点粗浅认识,不足之处,请大家给予批评指正。

窃以为,《厦门简史》将一部千余年的厦门史浓缩到近80万字的内容中,可谓名副其实的简单;但从其内涵讲,则简而不“简”。主要体现在五个突出。

一是突出了厦门悠久的历史。历史不明,前路不清。身在厦门,必须要了解厦门历史。《厦门简史》以极其简明扼要、无可辩驳的史实,告诉我们厦门历史的真实模样,告诉我们长达一千余年的厦门历史,是中华民族悠久文明史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厦门一千余年的历史,文献丰富,但在众多的文献资料中,或众说纷纭,或鸡零狗碎;如何取舍,怎样裁决,考验着编者的学识与眼力。《厦门简史》主编及其成员,有的是厦门政界的退休要员,有的是教育界的主要领导,有的是文化界的专家学者,可谓是厦门实力派代表,再加上他们不耻下问、功成不居,或以家访的方式,或以座谈的形式,广泛征询厦门地方史学界专家意见和建议,从而使得他们占有汗牛充栋的史料,但又不被史料所左右,而失去自己的见识与判断。面对一座历史如此悠久的城市,他们以一种现代意识的观照,将城市放在宏阔视野里回望,呈现了大处着眼的豁达大度与从容不迫,而不是就某一发现津津乐道,不是就某一人物评头论足,更不是故作惊人之语的哗众取宠。这就使厦门摆脱了只有史料学而无史学的尴尬局面。仅举一例:历史上的厦门市和同安县几经分合,导致此前的史料各执一词、莫衷一是;而《厦门简史》则自始至终秉持“古同安,今厦门”大厦门史观,追本溯源,用颠扑不破的史实告诉我们,厦门历史起源于同安,是同安县历史的延续,从而还原了厦门这座千年历史名城的本来面貌。

二是突出了厦门灿烂的文化成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的文化自信,增强着城市竞争力、影响力,提升着群众幸福感、获得感,既是支撑厦门发展的坚实基础,更是引领厦门前行的磅礴力量。

千百年来勤劳智慧的厦门先民们,创造过为数众多、影响巨大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厦门简史》以无可厚非的史料证明,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上,厦门也是群星荟萃、人才辈出,其中有民族英雄、政治家、文学家、教育家、医学家、科学家、技术革新家等,如苏颂、朱熹、吴夲、林希元、陈化成、郑成功等典型人物已成一个时代的标志;文化遗产是历史留给人类的财富,厦门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历史文物、历史建筑,独树一帜,而源于生活、归于生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体现了闽南地区的文化特征,更具有天然的文化经济属性 ,如答嘴鼓、送王船、宋江阵、歌仔戏、漆线雕、中秋博饼等已成闽南文化的符号。厦门正在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厦门简史》的出版发行,必将有助于申报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是突出了厦门光荣的革命传统。1926年2月,厦门地区第一个党支部在厦门大学成立,罗扬才任书记;1927年1月,中共厦门市委正式成立。从此,红色文化在厦门蓬勃开展。1930年5月,中共福建省委为了营救被关押在厦门思明监狱的革命同志,由省委书记罗明等组成“破监委员会”,陶铸亲自领导破狱斗争。厦门出了两位传奇式的著名作家,一个是写《小城春秋》的高云览,另一位是“七月派”诗人鲁藜。新中国成立后,厦门的主体文化依然是红色文化,其中较有影响的如1958年对金门的8•23”炮战、英雄小八路、海岛女民兵等。这些在《厦门简史》多有记载。

在阐述厦门光荣革命传统上,《厦门简史》有两大亮点。首先是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厦门地方组织建立、发展及带领厦门人民为夺取革命胜利而前仆后继、英勇奋斗的光辉历史的简述,其次是用专门章节介绍了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军事行动,这些发生在厦门党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文件、重要人物,彰显了革命先辈们“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也必将成为深化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抓手,引导厦门广大党员干部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

四是突出了厦门独特的台侨优势。厦门是重要侨乡,与台湾一水之隔。华侨华人作为特定历史时期的爱国群体,自辛亥革命至今,为中华民族奋斗超过百年,写就了一部伟大的华侨史。这部历史既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嘹亮凯歌,也是中华民族坚韧不拔、勇于奉献的精神缩影。为此,《厦门简史》梳理了厦门华侨在传播先进理念、科学技术、革命道理、武装斗争、反独促统、家乡建设等方面的贡献,如以陈嘉庚为代表的厦门籍侨领,更是小个体见证大时代、小群体发挥大作用、小故事凝聚大国魂的真实写照。在对台关系方面,由于特殊的区位优势,厦门始终走在大陆对台交流的最前沿。厦门经济特区因“台”而设、因“台”而特,40年来,立足“台”字建设特区,利用“台”字发展特区,围绕“台”字发挥优势,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对台交流合作的“厦门经验”与“厦门模式”。《厦门简史》对此着墨颇多,如台商投资厦门始于1983年,1988年以来台商来厦投资发展迅速,国务院批准设立海沧、杏林、集美三个国家级台商投资区后,先后有一批台湾知名企业落户区内,台商在厦门投资更为活跃,厦门成为台商投资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再如1994年,厦门率先颁布大陆第一部地方性涉台法规——《厦门市台湾同胞投资保障条例》等。《厦门简史》的出版发行,无疑对进一步发挥厦门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支点城市作用、更高水平建设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五是突出了厦门骄人的建设成就。厦门曾被人视作偏居东南一隅的海岛小城,加上解放初期厦门长期处于战备状态,虽也经历过如火如荼的社会主义建设热潮,但经济社会发展仍然相对滞后。

厦门的华丽转身,蜕变为高素质高颜值的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得益于厦门经济特区成立建设。1980年10月7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在厦门岛西北部的湖里地区划出2.5平方公里设置经济特区,率先确立了厦门经济特区先行先试的“试验田”的角色定位,从此拉开了厦门追风逐浪、勇立潮头的奋进大幕。40年间,厦门敢闯先试,源源不断地引入“改革活水”,先后历经经济特区扩大到全岛,设立台商投资区、保税区,实行计划单列,建设保税港区,实施深化两岸交流合作综合配套改革,开展自贸片区改革试验等,实现一系列精彩嬗变。

自经济特区诞生的那一刻起,党中央始终心系这片热土,习近平同志更是亲自推动、亲眼见证着这座城市的沧桑巨变,在厦门经济特区初创时期,与广大特区建设者并肩奋斗;在经济特区进入全面深化改革阶段,为特区发展把准时代脉搏。尤其是2002年,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同志提出了“提升本岛、跨岛发展”战略,更是点燃了大厦门建设的澎湃激情。为了落实这一战略,厦门市委、市政府采取了多种举措,逐步有力有序推进战略实施。一是调整岛外行政区划,撤销同安县,设同安区和翔安区,加强了对岛外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导。二是加快连接岛内外交通设施的建设,相继建成翔安隧道、杏林大桥、集美大桥、海沧隧道。三是抓紧投建岛外城市次中心,马銮湾新城、集美新城、同安新城、环东海域新城均初具规模。四是设立火炬园区、工业集中区、两岸新兴产业园区、自贸区,这些区域成为厦门经济强劲发展的新增长点。

《厦门简史》用一系列事实表明,厦门正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诲,把握历史方位、扛起时代使命,用一系列变革图新、精彩嬗变,撞响中华民族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钟声!

《厦门简史》的主编虽然不是史学家,但他们以实干家的眼光来打量梳理一座城市,气魄之大,视野之高,功夫之深,奠定了这部书,实乃力透纸背,着实可圈可点。


扫一扫,关注台海杂志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广告投放|法律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闽ICP备19007057号-1

© 2018台海杂志社版权所有,未经台海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