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 致 \ 深 入 \ 时 事 \ 生 活

艺远行 人归来

来源: 2021-10-01 09:41

/《台海》杂志主编 年月


1977年,美国太空总署在寻找外太空生命的宇宙飞船上,携带了用以沟通宇宙生命的音乐,其中就有古琴家管平湖先生演奏的名曲《流水》。
至此,如汤汤流水般的悠扬琴声,经久不息地流淌在无尽的银河、起伏于茫茫的太空,寻觅知音、等待回响……
在宛如宇宙中那颗蓝宝石的台湾岛上,同样是1977年,有位16岁少女,似乎听到了这一声天籁,她发自内心作出回应,决定开始学习冷门的古琴。她名叫陈雯,之后,陈雯有幸师从古琴名宿孙毓芹,孙先生1915年出生于河北,在大陆时师从田畴,1949年随军去了台湾,师从章志荪。田畴、章志荪,两位老师分隔两岸,却都是音乐名家。接过古琴衣钵后,孙毓芹先生执教于台湾艺术学院,桃李满天下,陈雯便是其中一颗硕果。
陈雯出师后任教于台湾中国文化大学,作为孙毓芹先生承传人,她一心想如老师一样把古琴很好地传承下去。这把相传于四千年前由华夏民族始祖伏羲所造的雅器,于郑成功收复台湾时被带入了宝岛,时而激越时而低吟的琴声自此回响于台湾海峡的天风海涛间。
古琴在当今台湾年轻人中的传承,有一个分水岭。2003年之前,比较冷门,2003年之后,变热了。2003年11月7日,中国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此后,学古琴的人越来越多,现在仅台北地区,就有8家社区大学开办有古琴课程,期期满额。
陈雯深感,古琴能被列为世遗,不只因为它是一件古老的乐器,还在于古琴本身所承载的中国文化。所以,古琴艺术不仅在于弹奏技法,还必须有文化内涵,这是传承中的一大难点。陈雯在教琴时,更是时常教诲学生要深谙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这才是古琴的根部,“树头(树根)盘得稳,树才长得高大。”她说。
2010年以后,陈雯时常往返两岸传授古琴。她犹记2010年,在厦门参加国学论坛时听到的那场两岸古琴演奏会,十分走心。其实在不远处就是当年郑成功操琴的琴洞,据说,郑成功入台时携带的古琴便是在厦门时期弹奏的那一床。
2021年2月,陈雯获得福建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闽派古琴(厦门)代表性传承人称号。
2020年,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出台了《福建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提出,鼓励台湾同胞申请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鼓励和支持福建省级传承人与台湾地区开展非遗保护工作的合作和交流。
与台湾交流密切的闽南地区,目前已经有7位往来于闽台两地传承、推广非遗文化的台胞,在五个领域获评省级或市级的非遗传承人称号,除了古琴项目的陈雯外,还有南音项目的林素梅、卓圣翔、罗纯祯,厦金宋江阵的吴腾达老师,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项目的陈荣文,闽南方言吟诵项目的蔡金安。
他们成为了本期《台海》杂志封面故事“原乡寻艺——台籍非遗传承人访谈录”的主角。
这几位老师多年来往返两岸,都拥有众多的传承人。与其说他们在传艺,不如说他们在传神。这股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的精气神。离开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非遗传承都只能是空话。这就是为什么陈雯等老师都特别强调他们的承传人,要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精神养分。以古琴传承为例。古琴,最早只有五根弦,分别象征金、木、水、火、土,现在为什么是七根呢?传说中,周文王为悼念死去的儿子伯邑考,他添了一根;武王伐纣时,为了鼓舞士气,他又添了一根。对这段历史熟知与陌生,古琴演奏者弹出的琴声一定是不一样的。
你割断了历史,好比你割断了琴弦,那不成乱弹琴了吗?无论多少磨难,中华民族的文明从未断流,那岂是你一声“去中国化”就能割断的呢?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脆弱的,随时有可能消亡;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珍稀的,它是民族的文化基因。这也是两岸非遗传承人无论风平浪静还是风高浪急,都踏浪前行、勇往无前的根本动力。
巍巍乎志在高山!
汤汤乎志在流水!



扫一扫,关注台海杂志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广告投放|法律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闽ICP备19007057号-1

© 2018台海杂志社版权所有,未经台海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