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 致 \ 深 入 \ 时 事 \ 生 活

福州阳光学院教授马彦彬: 心系讲台,情怀沃野

来源: 2021-12-02 17:42


文/《台海》杂志记者 张铮   图/受访者提供

在永泰县同安镇,有这样两个村庄,它们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远远掉队,却在一年内迎头赶超。这样的转变,离不开福建阳光学院的台籍教授马彦彬的努力。或许正因绝处逢生,所以才更加动力十足。美丽乡村崛起的故事仍在续写中,在马彦彬的“招揽”下,越来越多两岸青年,正投身于大陆乡村振兴大潮中。

马彦彬(右一),台湾台中人,福州阳光学院教授,创新创业学院、两岸融合发展研究院院长,福州青创两岸青年创业融合导师、福州市台协会人才委员会主任委员。2017年来到福州阳光学院任教,2021年获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

“马院长,快进家,家里暖。”2021年春节前夕,台籍教授马彦彬一家走进了永泰县同安镇村民张梦思的家,自他2017年踏上福州这片土地,暖他心的人与事不胜枚举,他也希望发挥自己的作用,为这里做些有意义的事。2020年,马彦彬参与了同安镇尾林村、西安村的乡村建设,除了繁忙的教学工作,他将大量的时间与汗水洒在了乡间沃野。无论是头顶烈日还是刮风下雨,他依旧乐在其中。在他看来,课堂教学与乡村建设是学以致用、相辅相成的。在他的努力与影响下,一批批青年人才在乡间扎根,一个个美丽乡村正在崛起。


平台广阔,温暖常在

2017年,受到福建阳光学院的邀请,来自台湾台中的马彦彬来到福建任教。在此之前,他曾担任台湾逢甲大学校长特别助理、秘书长、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长等职务,同时作为两岸融合发展研究的学者,他时常往返于两岸之间,有着众多的大陆朋友。“阳光学院邀请了我很多次,但我一直有所顾虑。最终决定过来是因为希望能为两岸融合发展,献出一份自己的力量。”马彦彬表示。事实证明,他的确为阳光学院引进台籍教师开了一个好头。

马彦彬刚来到阳光学院时,学校里仅有两三位台籍老师,而如今已超过二十人。台籍教师队伍的迅速扩大,马彦彬表示这与阳光学院对台籍教师的积极引进政策密不可分,老师们都能拥有发挥才干的平台、事业发展的舞台、实干创业的氛围,幸福感很强,因此在这里的台籍教师流动率很低,“温暖”是他提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

“有次花莲地震,我正好因为放寒假在台湾。那天早上天刚蒙蒙亮,大约只有五六点,我接到了来自阳光学院院长助理张老师的电话,询问我是否安全。震源其实离我很远,但学校这样牵挂着我,我感到非常温暖。”马彦彬说。隔天,他又接到了张老师的电话,原来学校还有一位台湾老师没联系上,张老师非常着急,希望马彦彬能够在台湾帮忙联系,确认他是否平安。学校的举动,让马彦彬切实感受到了“两岸一家亲”并不只是说说而已。

更令马彦彬意想不到的,还有来自同学们的温暖。一个下雨天,他正为没带伞而发愁,此时一位同学主动提出要为他撑伞,这是马彦彬执教十余年从未有过的经历。后来他发现,这样的场景并不偶然,他去取快递时,也总有学生主动帮忙,甚至这些学生有很多并不是他课上的。

原本约定的半年聘期很快期满,马彦彬“来大陆试试看”的想法也到了要做出抉择的时刻。眼看着自己参与筹备的福州阳光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学院硬件设施逐步完善,正准备进入启用阶段,这令他实在放心不下,感到自己有责任把创新创业教育学院的工作做下去、做好。于是他决定继续留在阳光学院,并得到了妻子的支持。目前,由马彦彬协助创建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区——创四方园已成为高校毕业生创业孵化基地、省级众创空间、产创融合教育实践示范基地。

“随着大陆高校教学、科研环境的提升,这里已成为台湾教师施展才华的最佳舞台。我希望把自己几十年的教学经验全部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成长为栋梁之材,于我而言这就是最幸福的事。”马彦彬说。

“中间人”到“领头羊”

作为一名创新创业教育学院的老师,马彦彬“最怕”同学问到一个问题:“老师,您有什么创新?如果您创业成功的话,又怎么会在高校里教书呢?”因此,马彦彬总是在寻找出路,让自己有一定的创新创业的成果。有了实操的案例,在讲课时才有说服力。

很快,机会来了。福州市台商协会成立了人才委员会,希望对在福州的近三百位台籍老师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马彦彬加入人才委员会一年以后,被推举为人才委员会的主任委员,他一下子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我们想了三件事可做。第一,帮台师们解决生活上的问题,协助他们解决生活上的困难;第二,尽可能地帮台师们争取福利,例如政策补贴、生活补助等,让这些政策能切实地服务到台师群体;第三,也是我最想做的——为台师们找舞台,帮助他们实现多渠道发展。台师这个群体的流动率是很高的,我也常常看到他们因为合同到期等种种原因离开高校,去到别的省份或是回到台湾,这无疑是一种人才流失,非常可惜。所以我希望能打造一个让台师们在工作之外还能发挥自己才干的平台,实现更多的可能性与发展。要知道,很多台师们的才干不仅仅只存在于课堂上。”

尝试了多条路之后,马彦彬将目光放在了乡村振兴这一热点上。很快问题也随之而来。尽管这个项目需要大量的人才,但具体如何入手、如何与当地村民合作,这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一个难题。马彦彬原本只是一位为村子和台师们牵线搭桥的中间人,但看到几个月来项目进度十分缓慢,大家无从下手,他开始着急起来。

“要不,我自己来试试看吧。”马彦彬这样想。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福州的许多村子的乡村振兴工作都已进入收尾阶段,但还有两个条件实在落后的村子——永泰县同安镇的尾林村、西安村,在此情况下,马彦彬接手了这两个村的乡村振兴工作。

说干就干,马彦彬率领一支由4名台湾教师和3名台青设计师组成的团队进驻尾林村,从基础设施、人居环境等角度入手,开始改造村部、新建垃圾分类亭和裸房整治。由于语言不通,对当地人的生活习惯也不够了解,整个实施过程的困难不言而喻。马彦彬坦言,甚至还因为沟通不到位的问题与村民们“吵过架”。

正所谓“不打不相识”,慢慢地,村民们也看到了村子里实实在在的改变——垃圾污水问题解决了,环境变好了;废弃的空间被利用起来了,有了家门口的休闲公园,一个真实的“美丽乡村”诞生了。村里的老人会带着返乡的孩子走走看看,眼里满满的自豪感。“看到村民们慢慢地对村子产生了归属感、认同感,这是最值得欣慰的。”马彦彬表示。

谁都没想到这个曾经差点成为“废村”的尾林村会焕然一新。一年的验收项目时间很快到了,尾林村得到了考核优秀的好成绩。

值得一提的是,马彦彬还为永泰县同安镇的西安村、岚口村进行了改造,“在乡村建设中,每个村的资源禀赋都不同,需要‘量体裁衣’。”马彦彬举例说,尾林村基础设施薄弱,公厕、垃圾亭等亟待完善;西安村生态良好,具备一定的农业产业基础;岚口村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庄寨文化,所以三个村子要走不同的发展道路。

在这一年的相处中,马彦彬早已与同安镇当地的村民们打成一片,村民们亲切地称他为“马院长”。2021年,马彦彬留在福州过年,村民们纷纷邀请到他们家里吃年夜饭,还特地送来了年糖年饼、土鸡土鸭土菜等给没时间准备年货的他,令他与家人十分感动。


马彦彬正在考察某座废弃空间,思考如何把它更好地利用起来。图/王鑫伟

 


“至少我们看到了希望”

如今的马彦彬还是经常往村里跑,一周最少要去一次。他的妻子林佳垔也带上自己的闺蜜,在岚口村修建了一套民宿——岚口·遇见台湾。民宿里有大量的关于台湾的书籍,包括房间内的装饰元素、拖鞋,乃至于零食都与台湾相关。马彦彬表示,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更多人认识台湾、了解台湾、喜欢台湾。

对于未来,马彦彬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初衷——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希望我们所做的能为村子提供长期的利用价值。比如,一个废弃空间不是变干净、变漂亮就够了,最重要的是它能被利用起来。我们整治过村里的一栋危楼,把它改造成了村情村史的展览馆,后来村子里有年轻人返乡创业种植猕猴桃,这个空间又成为他们的展销点,同时又因为附近有配套建设的公厕和公园,吸引了很多游客入园采摘,体验田园生活,极大地实现了空间的价值,这是我们最希望看到的。”马彦彬说。

今年年初,马彦彬在台湾人才助力乡村建设实地调研与经验交流会上向20多名在福州的台胞分享了自己一年多来乡村振兴的经验心得。“他们不一定要复制我所做的事,而是发挥自己的想法和才干去实施。我只不过发挥了一个先例的作用,证明乡村振兴这件事是一条可行之路。”马彦彬表示,“我想做的,是让更多人加入乡村振兴这件事里,而不是我的团队、我的村子里。”

在一次的课堂案例分享上,马彦彬正在介绍自己的成功案例西安村。其中一位同学正好是从西安村中走出来的,同学指着一张照片说自己家就在隔壁,他是这个项目的见证人、受益人。此言一出,在教室里引起了很大的感染与共鸣——原来这样的场景就是在身边真实发生的,每个村庄都有可能是你我他的家乡,“乡村振兴”这件事一点儿也不遥远。

在后续的课堂分享上,这位西安村的同学针对马彦彬提出的“过年燃放烟花礼炮”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他认为可以通过光电科技燃放“电子炮”,这样既能烘托过节气氛,又不造成环境污染。无论他的想法能否实现,但看到这位20岁的年轻人实实在在地为自己家乡着想,马彦彬感到很欣慰。

“这个希望不一定能实现,但至少我们看到了希望。”马彦彬说。

 

01>2021年2月6日,“台湾人才助力乡村建设实地调研与经验交流会”活动在永泰举行,马彦彬带领在福州的台湾人才一行人先后考察了永泰尾林村、西安村“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岚口·遇见台湾”民宿建设项目的成果。

图/郑帅

02>马彦彬(左四)与妻子(左五)在永泰县村民家中一同举杯,欢庆2021年春节。图/叶义斌


师者说

1.言传身教,用自己的态度感染学生。

2.实践出真知,用真实的例子增加理论的说服力。

3.人尽其才,陪伴学生寻找更宽广的舞台。

学生说

马老师的课十分重视实践,他时常会让同学们分组合作,把理论真正用起来。他总是鼓励我们,“过程”比“结果”更重要,不管我们的想法最后能不能实现,马老师都会给予我们肯定,这让我们感到很暖心。

——福州阳光学院2019级学生

 李锦婷


我曾经跟着马老师做了一整个暑假的乡村建设工作。在此期间,我们时常一天内在永泰和学校之间奔波,虽然辛苦,但马老师从来没说过一个累字,提到最多的就是如何进一步优化我们的方案,我非常敬佩他。

——马彦彬的实习助理

福州阳光学院2018级学生

黄俊豪



扫一扫,关注台海杂志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广告投放|法律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闽ICP备19007057号-1

© 2018台海杂志社版权所有,未经台海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