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 致 \ 深 入 \ 时 事 \ 生 活

福建工程学院副教授吕英志: 从“飞行”到“落地”

来源: 2021-12-03 09:16


文/《台海》杂志记者 郑雯馨  图/受访者提供

 

吕英志,台湾台南人,台湾大学土木工程(交通工程)博士,现为福建工程学院交通运输学院副教授、交通运输研究所所长、交通运输本科专业(2020年度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负责人。


吕英志出生于台南,儿时家临近眷村,说着福州话的邻居是他对福州的初印象,他没有想到自己将来会和这个城市产生紧密的联结。从台湾到福州,他以高校老师的身份投身交通运输专业的学科建设,也通过交通网络去认识、了解福州这座城市。如今他在福州组建了家庭,也算是实践了当初自己决定要来福建工作时,父亲所希望的“落地生根”。

从台北松山机场飞抵福州长乐机场大约2个多小时,这条航线为两岸民众互通往来提供了便利,对于交通专业的吕英志来说,这条航线开启了他事业的新征程,搭载了他的新梦想。他亲身参与和见证了福建工程学院的交通运输专业从无到有,一跃成为福建省交通运输领域里的领军学科,同时感受到福建惠台政策历年的转变,越来越多像他这样的台籍教师真正融入了当地生活。


从零开始的事业

早在2009年,福建工程学院就曾选派老师前往台湾调研交通运输专业,彼时福建省正在进行大规模交通建设,但省内欠缺针对交通运输中高级人才的培养,相对地,交通运输人才自然也不多。在福建工程学院教授余明前往台湾开展为期半年的学科建设调研期间,正在台湾大学担任博士后研究员的吕英志负责接待事宜,他说:“因为我长期与台湾交通运输界有较多联系,就派我陪着余教授拜访台湾各高校及产学研单位,让他了解台湾在交通运输教育创建的过程与思路。”

调研结束后余明教授返回福州,不久之后吕英志接到了他发来的信息,原来当时余教授正担任福建工程学院人事处长一职,想请吕英志帮忙在台湾寻找一些有识之士到学校协助交通运输学科的创建。这个消息让吕英志萌生了到福建工作的念头,他在读书时也经常与导师到福州、厦门参加两岸学术交流活动,对福建的情况有一定了解,认为自己能适应新环境,他回忆道:“当时我思考了几天,最后回复他说,与其找不熟悉的人,不如我自己来做这件事吧!”2011年,在辞去台湾的工作并得到父母的支持后,吕英志带着简单的行李来到了福州,到如今他已经在福州生活了近10年。

建设交通运输学科是吕英志到福建工程学院后的第一个工作,他坦言,“真的是从零开始建设”,相较于台湾,过去大陆高校学科的发展都依托很强大的行业背景,从头开始建设一个崭新的学科听起来是不可思议的。他还记得,那时候凭着一纸公文,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与带领下,他与其他新进老师共同奋斗:每天频繁到外面和各界认识交流与学习,购置教学设备、招聘老师、成立团队到招进本科生、研究生都是亲力亲为。2011年,福建工程学院成立了交通运输系,2012年交通运输专业正式招生,到了2014年福建工程学院就获批全福建省第一个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招研究生。

如今福建工程学院交通运输学科成为福建省高原学科与省一流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受到企业的肯定,但是最初招生的情况并不乐观,吕英志说:“当时读工科的学生报考我们学校,目标基本是最强的土木建筑系,交通运输专业在学生及家长眼中还是很陌生的。”他坦言,第一届学生基本都不是以第一志愿进来的,到了大一下学期还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转专业,他那时候还是感受到了挫折,但是留下来的第一届学生当中,很多目前都投入到专业相关的工作中,也都获得了好评。

万事开头难,但学生们的发展给了吕英志信心,交通运输系一直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从一开始的三位省外老师,到如今师资已经足够支撑交通运输、交通工程两个主要本科专业,而且全部都是一流高校毕业的博士,博士师资率100%。他说:“这都是十年来大家共同努力的成果,也感谢各界给我们很大的支持与协助。”


亦师亦友的教学

目前,吕英志担任福建工程学院交通运输专业负责人与交通运输研究所所长,除了持续规划与做专业建设外,他还负责培养学生在创新方面的提高,支持学生参加学科竞赛。他觉得交通运输是一门很实际、接地气的专业,“交通运输问题每时每地都能见到,我会要求学生多观察,发掘问题并思考如何解决。”他还鼓励学生通过参加全国各地学科竞赛多与各界交流开拓视野,近一两年,吕英志将教学主力逐渐转向课程思政部分,其课程核心是将国家的整体战略思想以及国家过去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发展历程融入专业教学中,希望学生能将专业学习与国家脉动充分结合,在国家领导下充分发挥专业能力。

近几年,交通运输专业都能在一本线招到很优秀的学生,研究生里也不乏985、211高校毕业的本科生,他们将来都是交通运输事业所需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在教学方面吕英志一直同教学团队思考如何创新突破,他说:“传统课堂就是老师讲授、学生听课,我们在思考将这种形式转变为老师引导学习、师生共同探讨的方式,让学生从被动转成主动,掌握更充分的自我思维与创新想法。”

吕英志时常在朋友圈里分享自己工作中的点点滴滴,例如带同学参观公交公司,邀请台湾专家给同学讲了一堂交通枢纽场站设计实务课,虽然有些学生在校时比较沉默寡言,课堂之外和他也没有太多接触,但在毕业后有时因工作反而联系得更多。“教书这十年来,很多学生毕业后会主动跟我说他的工作状态,比如换了什么工作岗位,工作上遇到什么挫折、成就,还有关于结婚、生孩子的话题,我觉得这些都是教学有投入的最佳回报。”

在福建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2008级学生张少波眼里,吕英志是一位和蔼可亲的老师,他说:“吕老师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将专业知识和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大家,他的课堂氛围一向很好,在他的带动下,同学间的交流十分热烈。”毕业后,因为从事地铁建设设计工作的关系,张少波和吕英志的来往更加频繁,他说:“毕业9年,和吕老师从师生关系转变为朋友关系,经常和他讨论地铁建设以及福州市政交通建设等热点问题。”福州地铁一号线开通之初,吕英志在朋友圈提到想观察福建地铁建设,正巧张少波就在参建的设计院工作,看到朋友圈后,他给吕英志发信息说:“吕老师,我想请您试乘地铁,其中有我参与设计的车站,想请您提建议。”吕英志试乘之后从专业角度向他建议:主要是出入口扶梯设置方案,站内客流组织流线方面的问题。针对吕英志提的“出入口扶梯设计的标准过低”问题,张少波和同事在后续的线路中进行了提升标准设计。

当福州地铁二号线开通后,吕英志很高兴看到建议被采纳,“关于车站乘客动线及舒适度方面,很明显做得更好了。”在他看来,这些都是教学相长的最好机会,能看到学生结合所学发挥能力,作为老师很欣慰。

在学生们的眼中,吕英志(右一)是老师,也是可以交流专业知识、分享生活点滴的朋友。图为吕英志与学生一起过圣诞。 

从优惠到实惠

回想起最初到福州的情景,吕英志感慨这座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十年前长乐机场面积大概只有现在的一半,福州市区的发展大概就到二环边而已,金山一带正在开发,仓山万达广场也正在盖。”不过整座城市给他的感觉很舒适,生活节奏也比台北慢许多,总的来说是一个宜居城市。初到福州,吕英志选择用乘坐公交车的方式来认识这座城市,这个习惯一直持续到现在,因为他觉得:“融入一个新地方的最好方式就是搭公交,你可以体验到当地的生活特色。”十年来,吕英志坚持搭公交和地铁出行,他见证了福州公交从传统柴油到混合动力再到纯电动的更新,感受到福州对公共交通及环保的重视。他还观察到公交在福州人生活中的重要性,有时早班的公交上可以看到专门 搭公交去超市买菜的老人,“这是在台湾看不到的景象。”

除了便捷的交通,吕英志还从其他方面感受到城市的发展,尤其作为台籍老师,他更关注各项惠台政策的推出能够让台胞真正融入当地生活。他说:“我一直很乐于参与各项先行先试政策,尤其福建是国家对台政策的重要据点,这方面我可以说比任何一位台籍老师都体验得多。”他刚到福建时也遇到很多困难,由于当年台籍老师到福建进行全职工作的尚属少数,因此尚未建立完善的办事流程,“不清楚签合同时要用什么证件号码,银行开户和办理社会保险,甚至搭火车都得拿着台胞证去窗口排队买票,一排就是半个小时,真的很不方便。”

面临这些问题时,学校以及省市各管理部门都曾帮助吕英志解决,过程中,他有时也会发现问题,然后跟学校以及管理部门一起克服,甚至共同建立一些制度方便台籍老师参考。在吕英志看来,早期很多台湾人来大陆工作,多半是以台商形态,真正受雇于大陆企业或单位的并不多,因此在工作和生活方面需要办理证件或准备资料时,往往都有非常麻烦的阶段。他亲身经历之后感觉,大陆对台虽然一直都有优惠政策推出,但是台胞也不能一直靠着优惠过日子,最重要的还是得融入当地。

2018年9月1日,福建发放首批港澳台居民居住证,吕英志也没想到自己成为首批领取居住证的台胞,还是第一位用居住证在线上购票的台胞。他说:“当时只是考虑到自己经常出差,用台胞证常有不便之处,看到国家有这么好的政策就去申请了。”有了居住证后,吕英志不仅能在网上购票、改签,出差住旅馆也不用到前台复印台胞证,可以直接刷居住证入住了。乘坐公交也方便了许多,从前他出门一定要带公交卡,现在可以使用手机APP扫码乘车了,甚至连他的孩子才一岁都有居住证跟医保了,这在十年前大概很难做到。

在福州生活这些年,吕英志亲身体验到惠台政策从传统给予优惠的方式,逐渐转变为重视台胞在当地生活的便利性,具体落实到居住证、社保、台胞子女就学、购房租房的生活层面,在他看来,“这些转变能让台胞更容易在大陆各地生活,真正地融入当地。”



 

吕英志(左二)与其他老师组队参加教工篮球赛。


师者说

1. 交通运输问题每时每地都能见到,学生们要善于观察,发掘问题并思考如何解决。

2. 转变传统形式,促进师生相互交流、共同探讨,让学生从被动转成主动,以掌握更充分的自我思维与创新想法。

3. 看到学生结合所学发挥能力,是作为老师最欣慰的事。


学生说

吕老师是一位和蔼可亲的老师,尽管毕业已接近十年,我依然与他保持着联系。由于我的工作与地铁建设相关,我经常和他讨论地铁建设以及福州市政交通建设等热点问题,他总能给我非常多的启发和建议。

——福建工程学院2008级学生

张少波


扫一扫,关注台海杂志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广告投放|法律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闽ICP备19007057号-1

© 2018台海杂志社版权所有,未经台海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