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 致 \ 深 入 \ 时 事 \ 生 活

福建农林大学台籍教师黄伟峰: 为鸟鸣,为争鸣

来源: 2021-12-03 09:22

文/《台海》杂志记者 郑雯馨  图/受访者提供

 

蜂学

黄伟峰,台湾高雄人,台湾大学昆虫学博士,现为福建农林大学动物科学学院(蜂学学院)教授。

同一座城市建立联系有多种方式,对黄伟峰来说,他与福州的联系始于一次求职,因为满意福建农林大学的科研环境与自然环境,他选择以大学教师的身份在福州开始新生活。在这座绿意盎然的大学里,他能够潜心科研,同时也在不断思考和实践成为一个因材施教的老师。

黄伟峰的研究方向是蜜蜂的疾病、病原以及其他可能影响蜜蜂健康的因素,图为用于实验的蜜蜂。

坐落于福州仓山区的福建农林大学背靠乌龙江,校园三面被山林所环绕,校区内还有一座中华名特优植物园,栽种着来自各地的许多名贵花草及中草药,优良的自然环境成为各种鸟类栖息的场所。有山有水,环境优美,是黄伟峰第一次参观福建农林大学时的感受,走在校园里,总是能看到有工作人员在打点与维护环境,让他感觉到学校对环境的高要求。最令他记忆深刻的还有鸟鸣,“虽然我听不出是什么鸟,但是一天下来起码听到了超过十种以上的鸟鸣,这反映了校园内的自然环境真的很好。”这样的好印象也成为他最终决定留在福建农林大学任教的原因之一。


获得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

黄伟峰毕业于台湾大学昆虫学系,曾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自然史研究中心担任博士后研究员,他在大学毕业后准备找工作时,之前合作的几位教授向他建议可以到福建农林大学试试,“除了好的环境,让我决定留下任教的原因还有学校的研究经费、资源。”黄伟峰说道。他从福建农林大学了解到,学校在蜜蜂研究领域方面一直有农业部专项经费支持,而且有多个省部级科研平台,如天然生物毒素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福建)、蜂产品加工与应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这将有助于他更深入开展科学研究,也更加坚定了他选择在福建农林大学任教的决心。

据黄伟峰回忆,当时应聘流程包括面试和演讲,他还记得自己演讲的题目是“蜜蜂微孢子虫病感染与防治药物的问题研究”,长期以来,他的研究方向就是研究蜜蜂的疾病、病原以及其他可能影响蜜蜂健康的因素,2014年也曾针对这个主题对美国蜂农做过几次演讲。他介绍道:“简单说来,在过去五十多年,美国蜂农使用一种毒性较高的抗生素来防治蜜蜂疾病,我发现这个抗生素对我所研究的新病原效果不好,而且对蜜蜂有毒性,引起了各方关注。”

2015年12月,黄伟峰正式入职福建农林大学动物科学学院(蜂学学院),入职之初,学校就资助了充足的经费,让他去购买实验所需的科研仪器,这对于他来说是非常及时的,加上后来他拿到的人才项目,学校也都一一落实。他坦言:“在这里不需要担心研究经费不足,院内还有拨发科研团队经费,作为项目申请的前期实验材料或版面费使用,有利于自然基金面上项目申请。”此外,学校还配备贵重仪器共享平台,能够支撑校内研究维持技术前沿状态,特别是一些需要专人维护的仪器,黄伟峰能通过共享平台以较低的使用费,得到比较高端的仪器。

在科研方面,黄伟峰初到福建时也遇到一些困难,主要是在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的申请方面。由于两岸在措辞用语、项目申报材料方面有所不同,黄伟峰第一次提交的项目申报书被驳回,但他并未就此放弃,而是积极参加福建其他高校的台湾老师举办的相关讲座,吸取他人成功经验,他说:“第二次提交申请时,包括实验主题、研究方向和文字措辞方面都重新来过,最终顺利拿到了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同时他还注意到了申请国家级项目与省级项目之间的差异,“我将第一次申请的国家自然基金项目书改写后,再次申请福建省的自然基金项目,最后也顺利拿到了。” 


福建农林大学蜂学学院用于培养蜜蜂的蜂箱,这也是黄伟峰的实验基地。 

以身作则的教育

如今,黄伟峰在福建农林大学动物科学学院(蜂学学院)主要负责部分的分子生物学以及蜜蜂疾病相关的课程,还有英文写作课。平常,他备课的时间比上课时间多2-3倍,为了确保上课过程更加熟练与连贯,同时他也时常思考,自己的授课还有没有可以改进的地方,或是补充哪些新的知识点,甚至对于前一堂课上学生反应不佳之处,他也会思考如何修正。

在教学上,黄伟峰一直很严谨,也非常希望得到学生的反馈。在这么多年的教学中,他感到比较头疼的就是“虽然学生非常守秩序,基本没有缺勤或迟到的问题,但我感觉学生似乎习惯了不在课堂上表达意见,有时要非常坚持,他们才愿意回答问题。” 为此,黄伟峰目前一直在探索,如何充分利用其他线上与线下工具来补足课堂上的互动,在他看来,“否则仅仅靠作业或评测去了解学生是否听懂课程内容,是不够的。”不过在学生眼中,黄伟峰是一个非常认真严谨的老师,福建农林大学特种经济动物饲养专业2020级学生岳丹丹说:“课堂上大家的确很认真听讲,也不太好意思举手提问,这时,黄老师就会直接提问某位同学,如果同学答不上来,他就会自己解答,或是告诉大家可以从哪些渠道查找资料。”

相较于课堂,实验室里的学生反而同黄伟峰有更多互动,虽然黄伟峰开玩笑地说:“可能在实验室里我们比较没有距离,他们发现我没有很恐怖,让我有机会得到真实反馈。”但岳丹丹的解释是:“因为涉及毕业论文,同学们在实验室都比较积极,一遇到问题,我们就立即告知黄老师,否则过段时间就忘记了,而黄老师的反馈一直都很及时。”毕竟在实验室做实验,假如没有清楚掌握知识就会导致实验失败,因此岳丹丹他们就会主动询问,自然而然也会把自己上课时的感受说出来。

目前,黄伟峰还是岳丹丹的研究生导师,相比其他同学,她与黄伟峰的接触更多,在教学以及日常的相处过程中,更加感受到黄伟峰的认真。譬如他会提醒学生,注意实验室内用来做实验的瓶子不受污染,她回忆说:“黄老师会注意到很细节的点,瓶盖不要立起来放置,而是斜侧着放;在瓶子没有盖上瓶盖的情况下,不要在瓶子旁边做挥动手臂这类动作,因为这样可能导致一些微生物落在实验器材上,影响实验结果。”这些看似微小的细节让她回想起当初准备考研究生时,学姐对黄伟峰的评价:黄老师在学生课业方面很严谨,而且在实验方面要求也很严格,是一个很不错的导师。


发掘生活新乐趣

刚到福州工作时,学校就给黄伟峰安排了人才房,让他不需为住宿的事情奔波。出行方面他也感受到便利,“我考了科目一,现在买了车,出门办事都很方便,我还曾经自驾到厦门。”近年来福州各地陆续出台了不少惠台举措,为台胞在福建工作和生活提供便利的环境,黄伟峰说自己主要在校园,早期对这方面感受不深,但是后来到外地出差,逐渐感受到台胞在乘坐交通工具、办理酒店住宿等方面逐渐变得方便,“包括信用卡申请方面,现在也有银行主动邀请申办,总的来说,我感觉现在生活是越来越便利。”

据黄伟峰介绍,目前学校里约有15位台籍老师,福建农林大学设有台籍专修班,其中一位台籍老师周张有主持一个专修班,平时他们会把他授课的场地当作线下的聚会地点,“我们会在一起交流彼此在科研、教育和生活方面的情况,还有对于福州的了解和印象,比如哪里有好吃的东西等。不过因为疫情,我们目前以线上交流为主。”

每天“两点一线”的规律生活之余,黄伟峰也发掘了其他爱好。相较于城市生活,他更喜欢接触大自然,福州的鼓山风景区是他比较喜欢去的一个地方。他说:“目前我比较固定的休闲活动就是到鼓山骑行,通常从山脚出发,骑自行车到山顶的观景平台大约45分钟至1小时。”鼓山周围有山林怪石、幽谷溪泉,令人心旷神怡,黄伟峰时常会遇到其他上山骑车的车友,更多时候偶遇徒步登山的市民。虽然鼓山上有一些景点无法骑车进入,但他领略了沿途的好山好水,心情同样愉悦,骑行路线的道路坡度轻松,路面维护整洁,对黄伟峰这样的骑行爱好者来说很友好。他给自己定的目标是一周起码骑行一次,“骑自行车可以锻炼身体,而且对我自己来说这也算一个挑战,希望到了70岁时我还能骑车上山。

在福州工作和生活多年,谈起至今未能突破的“挫折”,黄伟峰有些无奈地表示:“应该就是福州话吧!”他是在高雄长大的客家人,听得懂客家话和闽南语,可到了福州后才发现,福州话和闽南语的差别不小,“我到现在还是一点也不会说,连数字都听不懂。”虽然听不懂方言,但并不影响他在福州的日常生活,许多热心人以及身边工作的同事都很愿意提供帮助,黄伟峰说,很多台籍老师初到福建高校任教,对两岸的学校行政系统分工的差异应该都有些许疑惑,相处久了,他就发现,学院书记和科研秘书系统是非常可靠的咨询对象,他说:“从仪器的安装到生活遇到的困难,可以先问问他们的建议,甚至是一些超出他们业务范畴的事情,他们也能给出好建议,或是帮忙找到对口的单位处理。”他说自己一开始不清楚情况走了不少弯路,因为在台湾高校里一般没有类似角色,“这一点算是我自己的经验,希望对初到福建高校任教的台籍老师有所帮助吧。”

关于教学的问题,黄伟峰表示自己还在一直摸索中,他在不同地方所感受到的经验是:教育是一门专长,他无法做出系统性的分析与建议,不过老师应该懂得如何因材施教,因为学生之间存在差异,虽然思考教学模式的过程不容易,但黄伟峰觉得:对所有老师来说,在教学中遇到好学向上的学生,并通过互动感受到他们逐渐成长的过程,还是非常有成就感的。他自己亦是秉持这个信念,继续在教师的道路上努力。

 

黄伟峰是福建农林大学动物科学学院蜂学学院硕士生导师,图为学生们正在做实验。

师者说

1. 及时反省,不断改进授课方式,提升教学质量。

2. 线上与线下工具联动,促进课堂师生互动。

3. 陪伴学生成长,是件非常有成就感的事。

学生说

黄老师不管是在教学态度还是在专业研究上,都非常认真严谨。在课堂上,面对同学们答不上来的问题时,黄老师会耐心解答,或是告诉我们在哪些渠道可以找到资料。

——福建农林大学在读硕士

岳丹丹

扫一扫,关注台海杂志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广告投放|法律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闽ICP备19007057号-1

© 2018台海杂志社版权所有,未经台海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