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 致 \ 深 入 \ 时 事 \ 生 活

台商陈琰熀一家: 跨海植绿 手有余香

来源: 2021-12-22 09:52

文/《台海》杂志记者郑雯馨  图/受访者提供


“这几棵龙眼树在这里已经三十多年了,比我们到这里的时间还长。”在美格农艺园区内一隅,厦门美格农艺总经理陈秀瑜指着龙眼树,说起当年父亲陈琰熀因为见到厦门城市绿化树种过于单一,决定在厦门投资苗圃培育及优良苗种引进的事业,他从各地引进适宜栽种的绿化植物以及观赏花卉,装扮了厦门这座城市。如今他的儿女接棒了这个事业,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探索休闲农业与节能环保产业的可能。


无论春夏秋冬,在厦门的大街小巷闲逛时,目光偶尔会被道路两旁的花与树所吸引,譬如远望似片片红云的凤凰木,盛夏之时洒落一地阴凉的榕树;或是瞥见台湾栾树的枝头上,随风轻摇的形似小灯笼的果实;以及初春时节,黄花风铃木上团团锦簇的花朵,向人们预示着春的到来……这些行道树装点了厦门,也为厦门带来了“花园城市”的美誉。它们当中不少的“同类”,与一位台商有着特别的渊源,他就是创立了厦门美格农艺有限公司的陈琰熀。




美格农艺园区的大棚里,工作人员正在护理花草。



草木齐登鹭

原本是为了投资高尔夫球场而来,却误打误撞开启了一个以花草为伴的事业。1993年,当台商陈琰熀来到厦门同安考察即将兴建的高尔夫球场用地,面对来自澳大利亚的设计师开出的植物清单时,他顿时就呆住了:彼时厦门的园林绿化观念尚未形成,道路旁所栽植的不外乎几类本地树种,到哪里去找清单上所需的植物?出于生意人的敏感,他顿时就发现了其中的商机,于是便在临近高尔夫球场的地方买下一块约10万平方米的土地,创办了厦门美格农艺有限公司,那一年,他已经59岁了。

在女儿陈秀瑜看来,陈琰熀当初的决定其实有迹可循。他早期在台湾从事汽车零件、鞋业贸易,之后到大陆各地投资,涉足了涂料制品、电脑绣花印刷行业、房地产、电子行业等。不过在闲暇之余他更喜欢摆弄花草,陈秀瑜还记得,“从前家的楼顶上,摆满了我爸喜欢的盆景。我们小时候,出门要是捡到一些种子,就会拿去给他种看看。后来他专门去自学了园艺,一回台湾就往有植物的地方跑,也跟着别人到处买树苗,吃过亏也交了不少学费。”

台湾中南部盛产各类草木花卉,起初陈琰熀带着奇花异草到厦门的基地培植,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一株植物要适应当地的水土,基本要用心呵护十年左右,若是遇上自然灾害以及病虫害,损失往往不可估量。陈秀瑜记忆犹新的便是1999年的14号台风,“当时我们在岛内的店刚开业七天,台风一来那些花草整个倒掉,非常惨。” 陈琰熀在这一过程中,逐渐总结出适宜引进的苗木,据陈秀瑜回忆,“我爸之前觉得厦门的行道树品种比较单调,他更喜欢那种开花时很漂亮的树,所以偏爱引进诸如台湾栾树、黄花风铃木这类的树。”

除了有型、漂亮,陈琰熀还注意其质量,即是否好成活和易移植。在他的用心经营下,美格农艺发展二十多年来,为厦门引进了上千种苗木、果树以及花卉,其中许多苗木被栽种在厦门各区的道路两旁,将这座城市变得绿意盎然。他对这门“树生意”的态度是,要贴近市场,推出能进入寻常百姓家的苗木和绿植,因此继行道绿树、观赏花卉之后,他开始收集适合家庭栽种的果树,柠檬、榴莲、莲雾、树葡萄等盆栽果树受到了大众的欢迎;紧接着他又将目光投向香草植物、草药植物,再次沉浸其中。

在陈秀瑜记忆中,一提起花花草草,父亲就兴致满满,他的生活基本在美格农艺公司的园子里,守着那些千辛万苦带来的苗木和花草。他每天早起巡视一圈,偶尔亲自打理、裁剪;或是关注时下有哪些流行的新品种,与公司的园林专家讨论植物的养护;偶尔友人拜访,他便兴致勃勃地带着大家逛园子,介绍那些植物从何而来、该如何养护,话题一起就停不下来。“像个老顽童一样。”她笑着说。



美格农艺创办人陈琰熀先生(左二)亲手赠苗给市民,每逢植树节美格都会免费赠送苗种给市民。



陈秀瑜目前已经接手了父亲的产业,继续将各种苗木新品种以及奇花异草引进厦门,并思考转型及拓展节能环保产业。




花草生意经

1999年,陈秀瑜完成学业后来到了厦门,她打趣说,自己是为了陪着父亲养老才来的。其实当时他们全家是一同到厦门陪父亲过中秋节,节日过后其他人先回台湾,陈秀瑜因为还没找工作,便暂时留下来。那时候美格农艺内的销售中心刚成立,工作人员对销售流程还不太熟练,陈秀瑜在一旁看二月河的小说,不时观察到他们还是用手写的方式开单,等到晚上再将单子汇总做统计,“我当时觉得这样好没效率啊,所以就开始教他们用电脑打单、统计,其他人本来看我闲坐在那里,又觉得我是老板,所以有事也会问我,我就这样开始帮忙了。”

现如今,陈秀瑜已经接手了父亲的事业,她从收银、销售到管理苗圃,一步步从基层做起,深刻体会到这个看似悠闲的行业背后的辛苦,也见证了厦门城市园林绿化的进步,以及市民对鲜花消费观念的更迭。同样是她来到厦门的这一年,陈琰熀从台湾引进了蝴蝶兰,“我爸在台湾看到蝴蝶兰时,第一反应是太美了。当时也只有过年的时候,可能会收到这样的礼物,所以他一把蝴蝶兰带到厦门,立刻就引起轰动。”回想起当时的场景,陈秀瑜还是很感慨,到目前为止,他们引进的新品种中仍然没有能打败蝴蝶兰的。

陈秀瑜还记得,蝴蝶兰风靡之时,他们往往要提前很久就开始采购,过年前后是销售旺季,一经推出就被抢购一空。之后厦门一些花农也将菜棚改成温室,用来种植蝴蝶兰,而美格农艺则开始思考将自家产品做出区隔,陈秀瑜介绍说:“我们那时候会给不同品相的蝴蝶兰取一个好寓意的名字,比如满天红、紫气东来、金凤凰等。”除此之外,陈秀瑜还格外注重对容器的挑选,甚至有的容器比花更贵,她的想法是:通过专门定做的容器与其他商家做出区别,走艺术化、高端销售的形式。

与父亲相比,陈秀瑜在经营、销售上更为敏锐与果敢,对于各种苗木花卉,她会结合市场行情进行定价,一旦确定后基本就不会更改。哪怕周围出现了仿品,而且价格更低,她依旧岿然不动,“看到其他人的店里挤满了买花的人,我们这里很冷清,我爸就会生气。”陈秀瑜笑谈自己如何与父亲斗智斗勇,“他一着急啊,就跟我说要把价格调低点,我就把牌子放下来,然后他一走,我又重新放上去。最后还是听我的,他喜欢到处收集种子,培育树苗,我就负责销售。”

陈秀瑜身上,既有经营者的理性,也有惜花之心,莫兰蒂台风登陆时,看着园中倒伏的小树,她会着急落泪;从2001年起,她建议美格农艺每年植树节向市民免费派送树种,倡导大家一起植树,美化城市以及自己的生活环境。这一举措也算是圆了父亲“让花草树木走近寻常百姓家”的梦想。



美格农艺园区中的黄花风铃木是陈琰熀创业早期从台湾引进的树种之一,如今已经是厦门常见的行道树之一。



陈琰熀从台湾引进了蝴蝶兰,在大陆引起不小的反响,并带动同安周边的花农参与到培植蝴蝶兰的队伍中。




创意新园艺

位于同集中路一侧的美格农艺园区,就如同是车水马龙喧闹之外的一片绿洲,偶尔有好奇的路人经过,也被允许进来参观。这里作为科普教育基地,也曾接待了许多中小学生,园区的工作人员会耐心为孩子们讲解各种植物的习性及特点,并教他们如何种花,后来陆续增加了手作内容,“比如用树叶做一些创意小物品,或是在园区里玩植物寻宝游戏。” 陈秀瑜说,这些活动她都有参与策划,此外她和弟弟陈岱明还思考如何在传统园艺的基础上,引进新的技术。

虽然是家中最小的孩子,陈岱明却比其他人更早来到厦门。1993年,他跟随父亲第一次来到了厦门,在这里读书、生活;1995年,他就读于厦门大学国际贸易系(即如今的厦大国际经济与贸易系前身),毕业后他在上市公司上过班,也在家族企业工作过,还曾经自己创业过一段时间。他说:“我曾投资过一个青年咖啡的项目,当时我爸就不是很看好,他说看不到这个项目未来的可持续性,后来这个项目的确没做起来。”即便如此,他没有放弃创业的念头,从前看着父亲经营绿化园艺的生意,陈岱明感觉“农业不能一直停留在传统的模式上,若是能引进一些新技术,或许能拓展出新领域。”

在他接触到智能水耕系统后,更确信了这个想法。在美格农艺园区的一栋小楼里,陈岱明端来一杯饮品,饶有兴致地让记者品尝,“里面加入了鼠尾草,甘蔗和苹果,是我们的工作人员做的。”他身后整齐摆放着三四个垂直育苗架子,每一格放着不同的蔬菜、香草,有些已经长成,有些还是幼苗。特别的是,它们不是种在土里,而是被培养在岩棉上,通过水耕栽培系统、营养液自动循环系统以及人工调控光照系统来培育蔬菜,“我们种了九层塔、薄荷、莴苣等,可以就地取材,开发一些天然饮品,客人来参观时也可以请他们品尝。”

陈岱明对这套系统的信心,是因为其能够降低天气、气候、地域等元素的影响,即使是种植小白也可以在家中或是其他公共空间里体验种植的乐趣,而且水耕的蔬菜和植物,大概五周左右就能收成,对忙碌且追求健康的现代人而言,这是一个很好的选择。目前就有一些企业客户采用租赁的形式,由陈岱明他们负责日常维护。他坦言,目前还不考虑家庭型客户,“因为我们这一套系统对家庭来说,还是有些贵的,而且目前厦门这种消费观念还没起来,也要考虑是否有空间放置的问题。”

从小在宛如植物园的园区长大,陈岱明对植物有着一份亲近感。在他看来,虽然水耕系统里的植物不是通过接纳天光雨露长大的,但它们依然具有疗愈的能力,而且将这样的绿色植物放在室内,还可以起到吸收二氧化碳的作用,“像我们这间屋子里,空气就一直很好。”陈岱明环视这间屋子,想起了美格农艺创办之初,父亲和其他人就是在这里办公,而今他也将在这里重启自己的创业。



陈岱明正在尝试的水耕栽培系统,植物不需要栽种在泥土中也能成长,通过水携带供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成分。


对话新生代

顺应时代,多看看外界的变化



《台海》:你觉得,在家族企业工作与其他公司上班,最大的区别是?

陈岱明:我觉得最大的不同就是你面对的人吧。家族企业里,往往父亲也是你的上司,平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好好相处,但在工作时就难免有摩擦。要避免将工作上的情绪带到生活中,是比较难做到的。该如何区分,需要一个过渡期,我身边有些台商二代有的找到解决方法,有些就没撑过去。我父亲算是比较强势的,在关于职业规划上,我们也曾经有过沟通,他对我的投资或是创业,也会提出自己的看法。

《台海》:你在厦门生活多年,是否有感受到厦门城市绿化的变化?

陈岱明:刚到厦门时我还是高中生,这方面倒是没有太多关注。就记得当时马路上的树还是挺多的,但是品种就不算太多。后来每一年都有感觉到城市绿化比较明显的变化,而且不只是厦门,其他城市的绿化面积也在不断扩大,我记得去东莞出差时,看到马路上有些绿化面积甚至比车道还大。这其实也从侧面反映出,一个国家在经济实力上升之后,自然会开始追求城市的绿化景观以及生活舒适度。

《台海》:你在创业时期,感觉在厦门创业的台青多吗?

陈岱明:我之前在集美一些台青基地待过,感觉上集美对于台青创业所推出的优惠政策还是比较多的,基本是一些比较实际的福利补贴。但这一点还要看具体的行业,有些行业对福利的感受可能不太多。当地政府对台青也很关心,不仅在创业方面,生活方面也很关注大家的想法。但坦白说,我在其中没有遇到太多志同道合的人,反而是在一个青年企业家联合会里,遇到一些有想法的商二代,大家聚在一起能聊创业、也可以互相帮忙解决生活上的一些问题,当然也有机会促成合作。

《台海》:你是如何看待成功,觉得自己目前做的事算成功吗?

陈岱明:每个人对成功的定义都不一样,比如一个人很擅长社交,有很多朋友算成功吗?或是把公司经营好,甚至上市了就叫成功?像我父亲把他的事业经营起来,而且目前发展得挺好,在别人眼中这应该就算成功吧。我觉得,你认定要做一件事,然后努力把它做下去,去发现它的优势或劣势,不断去调整,这样就很好。当我开始创业时,我感受最深的就是,你不能只关注自己,还要看看外界的环境,外界一直处在不断变化中,你要做的事是否符合社会的期待,或者说能不能给社会带来积极正面的影响,对我来说,这一点很重要。


扫一扫,关注台海杂志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广告投放|法律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闽ICP备19007057号-1

© 2018台海杂志社版权所有,未经台海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