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 致 \ 深 入 \ 时 事 \ 生 活

弘一之物,法缘永珍藏

来源: 2024-06-21 17:12

文/《台海》杂志记者 郑雯馨  图/受访者提供


对于仰慕弘一法师之人来说,与之有关的书信、物件就如同一面面镜子,映照出他一生中的不同切面,那些早已发黄的信纸,其间的笔触,都凸显了弘一法师最真切的情感。这也是藏家们收集弘一法师藏品的意义,他们能感受到附着于物品之上的思想与情感,并且被其深深感染。

2023年年末,厦门市李叔同文化研究会首次举办“重走弘一大师路文化之旅”活动,会长陈秋波与成员们从厦门出发,前往泉州寻访弘一法师曾经停留过的地方,深入了解弘一法师的生平及精神思想。对陈秋波而言,他对弘一法师的探寻则是从收藏开始的。

 弘一法师刺血书写《四分律行事钞》。

一纸血书现鹭岛

走进陈秋波位于厦门心和美术园内的慎独轩,映入眼帘的尽是各种名家字画、名人信札,作为厦门知名的藏家,陈秋波收藏了诸多佛教题材类的珍品,其中不乏清代及民国时期的高僧墨宝。“因为我主要从事书法收藏、鉴定及买卖,所以对于这些名人书画都比较关注,而弘一法师的墨宝一直都备受欢迎,所以我也有意识地搜集。”陈秋波说道。在他所收藏的与弘一法师相关的藏品中,最珍贵的莫过于那幅血书。

那是一张A4大小的纸,竖排书写着“推直于他,引曲向己,常省己过,不讼彼短”十六字,落款处还注有“沙门戒璎刺血,善梦书”这几个字。这份血书用相框仔细保存着,其中的红字看上去依然鲜艳,文字上方还有一张弘一法师的一寸照。谈起发现这份血书的经过,陈秋波一下就打开了话匣子,他指着落款处的那几个字介绍道:“弘一法师生前取了很多名号,根据一些资料中记载,璎和善梦也是他曾用过的名字。”关于这幅血书的来历,早有不少研究学者考据,一般认为,这是弘一法师1940年在泉州永春普济寺闭关572天期间,刺血书写而成的《四分律行事钞》。这一年弘一法师给南安灵应寺的如影法师,他在信中写道:“仁者发心食淡多年,刺血写经,胜愿隆德,至为稀有。不惜身命,为法舍身,将来必成人天所尊也。”可以推测此乃弘一法师刺血书写的缘由。

2014年,央视栏目《寻宝》到福建建阳进行摄制,陈秋波专程带着这份血书请近现代书画鉴定专家张如明鉴定,张如明看到血书时万分激动,他仔细端详、认真鉴定后表示这是一幅真迹。中国古玩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央视鉴宝书法专家何清正来到厦门时,也对这幅血书赞不绝口,并交代陈秋波要好好保护,传承下去。2017年,第十届海峡两岸(厦门)文化创意博览会举办期间,陈秋波就携这幅血书亮相文博会分会场的东盟(集美)文化艺术中心,参加“一带一路”文化艺术展,一下子就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据陈秋波介绍,这幅血书完成后,弘一法师先送给自己最亲近的、陪伴最久的随侍学律大弟子传贯法师供养,传贯法师从1933年开始就一直陪伴弘一法师在闽南弘法,十年随学、付衣传钵,两人之间的情谊不言而喻。后来因为一些缘由,传贯法师又将血书转送给了厦门妙释寺的善见法师供养,到了1958年,这幅血书又被善见法师转送给护法大居士欧能惺供养。后来经朋友介绍,欧能惺与陈秋波相识,因为陈秋波专藏佛教题材类作品,又以公益性质为主,受到欧能惺认可,便将血书出售于他。陈秋波十分珍惜这份机缘,他没有将这幅血书出售,而是将其虔诚地供养,希望通过展览的形式,让更多佛门信众有缘得见。

 

弘一法师弟子刘质平所书《弘一上人史略》原手稿(局部)。


珍贵手稿凸显师徒情

对于研究弘一法师生平的人来说,弘一法师的弟子刘质平所写的《弘一上人史略》无疑是十分珍贵的资料,因其详细地记录了弘一法师的生平,包括他出家后的衣食住行、曾用名号、到访过的地方及寺院,还有他对书法的观点以及刘质平所保存的法师墨宝。对于人们鉴别弘一法师的墨宝和考据弘一法师在闽南的活动轨迹,提供了详实有效的参考。

《弘一上人史略》原手稿如今也被陈秋波收藏,所用的是油印用纸,长33厘米,高26厘米,对折本色皮丝纸,是刘质平用蜡纸在钢板上刻写油印的,全卷5500余字。他一边缓缓摊开卷轴,一边介绍道:“这份手稿当初刘质平可能印了很多份给别人,但是印完后他估计是不太满意,所以你可以看到这张纸上有校对和修改的痕迹,比如这边一行字就被删掉,用钢笔在旁边又补了几句话,刘质平还在手稿修改原件的结尾处用钢笔题写了‘民国三十五年农历九月二十日门人刘质平谨述’。正因如此,这份手稿就更加珍贵了。”厦门市博物馆原馆长、文史专家龚洁在2016年接受《厦门晚报》的采访时,不仅肯定了这份手稿是厦门发现的有关弘一大师李叔同的第一手资料,还披露了手稿中记录的不少鲜为人知的弘一大师生平事。

对陈秋波而言,这份手稿的珍贵不仅体现在记录了弘一法师的生平,他还从中感受到了弘一法师与刘质平之间的师徒情谊,“他们两人的关系,可以说不是父子胜似父子,当年刘质平家境贫寒,是弘一法师资助他完成学业。”彼时弘一法师还是李叔同,他在浙江教书每月工资为105元,除去给上海和天津家用的65元,他又拿出其中的20元资助刘质平直至其毕业,而且担心弟子顾虑世俗眼光不肯接受,他还与之约定“此款君受之,将来不必偿还”“赠款事只有吾二人知,不可与第三人谈及”,足见其护持弟子之心,更让人感佩弘一法师的无私与至诚。

弘一法师出家之后,刘质平依然是与他往来最为频繁且亲近的弟子,而且刘质平还决意成为恩师的供养弟子,一应所需,按时供奉。哪怕他自己遭遇困境,家中断粮时,亦概无例外。刘质平的这份情谊,弘一法师也十分感动,他曾写信对刘质平说:“余自入山以来,承你供养,知你教书没有积蓄,这批字对将来有缘人会出资收藏,到时你可将此款充作养老。”故而刘质平积累了1000多件弘一大师的书法作品,存放的箱子有12个,用独面樟板制成,特辟一室保存。

在《弘一上人史略》最后,刘质平自述了守护恩师墨宝的种种经历,哪怕在当年战火纷飞的艰难时刻,他都竭尽全力守护弘一法师留下来的书画、书籍、艺术品、衣物用具等物件,“精品保存至今,一件无缺,亦不幸中之大幸也。”1973年,刘质平表示愿将李叔同墨宝献给国家珍藏,结束个人保管。正因为刘质平的坚守,如今大众得以见到更多弘一法师的墨宝,而他们二人的情谊通过这份手稿被永久珍藏。

 

泉州清源山上的清源洞,当年弘一法师因李芳远的劝诫,便来到此处闭关自省。

忘年之交寄尺素

因为收藏的缘故,陈秋波对于弘一法师也有了更多的了解,尤其是那些与之相关的书法与往来信件,向他展现了弘一法师曾经在闽南结交的感人情谊。他向记者说起了弘一法师在厦门的一位“忘年交”:1936年6月,弘一法师驻锡于厦门鼓浪屿的日光岩寺,某天一位少年跟随父亲访寺,拜谒弘一法师,少年将水仙花赠予法师,两人甚为投缘。这位13岁的少年就是李芳远,日后他成为古典文学研究家、诗人、书法家,1947年还曾任厦门鼓浪屿中山图书馆馆长。这一面之缘后,他与弘一法师时有书信往来。

1938年,李芳远因为时常在报纸上看到有弘一法师参加活动的报道,还特地写了信,指出他已经变成了“应酬和尚”,并劝他闭门静修。这段缘由是弘一法师居于泉州承天禅寺时,破例为泉州人说了许多法,写了许多字,甚而会了几次客,赴了几次斋,故而报上披露了这些不寻常的新闻,各方都为法师肯广结法缘而感到欢欣。然而收到信的弘一法师并未辩解,而是立即回信给李芳远,说:“惠书诵悉。至用惭惶!自明日起,当即遵命,闭门静修,摒弃一切。”弘一法师随后回到泉州,在清源洞闭关自省,从这里就能看出大师的胸襟,哪怕对方只是一个小孩子,他都虚心受教。”陈秋波感慨道 。

从目前发现的弘一法师与李芳远往来信件中,可以感受到两人之间相互关切的互动,譬如弘一法师曾书“仁者所施笺纸,今仍不舍用之,因实为难收也,仁者神经衰弱,近可有缓解,甚念。仁者可于国学多用功夫,可由浅而深,慢慢体会古贤之精神,其中诸多哲理于仁者将大有裨益也。”言辞中不仅向李芳远“报平安”,还热心建议他专研国学。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许多人都写信劝弘一法师迁往内地,彼时李芳远已经随家人迁回永春,他也给弘一法师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信,弘一法师深受感动,他给李芳远回信,坦言“余为护法故,不畏炮弹,愿与厦市共存亡”,表明了自己殉教的决心。

在弘一法师圆寂的前五日,他依然提笔给李芳远写了信,信中说:“朽人近来病态日甚,不久当即往生极乐。犹如西山落日,殷红绚彩,瞬即西沉。故未圆满之事,深盼仁者继成之。则吾虽凋,复奚憾哉!”弘一法师圆寂后,李芳远整理了其生前书简,汇编为《晚晴山房书简》第一辑,交予当时在上海开明书店的夏丏尊,后来经过夏丏尊搜罗整理,最终在1946年由开明书店出版,这不仅是早期研究弘一法师的重要文献,更是弘一法师与李芳远这对“忘年交”的最好的见证。

扫一扫,关注台海杂志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广告投放|法律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闽ICP备19007057号-1

© 2018台海杂志社版权所有,未经台海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