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 致 \ 深 入 \ 时 事 \ 生 活

南靖过台湾

来源: 2023-06-25 15:24

文/林晓峰  李禄然

台湾新文学开拓者张我军祖籍地——张氏家庙“德远堂”。图/张志坚


南靖与台湾隔海相望,自明代开始,南靖先民就为了生活,漂洋过海,登“台”上岸,开荒拓垦,兴修水利,发展商业,传承文化,共御外侵,参政议政,为台湾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南靖先民在台湾的奋斗史就是台湾早期开发史的一个缩影,他们积累了财富后,不忘故地,造福桑梓。


南靖是众多台胞祖籍地,图为南靖云水谣。图/张志坚


1466年就有南靖先民迁台

据刘子民所著《漳州过台湾》一书所述,据《双峰丘氏族谱》记载,约于明成化二年(1466年),南靖县双峰村丘氏家族八世孙丘国旺、丘国时、丘国平三兄弟移居今淡水。这是目前已发现的漳州各姓族谱有关开台始祖的最早记载。何池在《漳州人与台湾开发》一书中也作了这样的考证:明初,朱元璋实行禁海政策,将澎湖居民迁回福建,但仍有许多沿海居民苦于徭役、赋税,逃到澎湖和“东番”(台湾)。这一时期地方族谱有记载的迁台姓氏有几处:ー是长泰《陶塘洋(今陈巷雪美村)杨氏家谱》载:明永乐年间,陶塘洋村十九世孙杨廷济(名宜)迁往台湾。二是《南靖双峰丘氏族谱》记载:明成化二年(1466年),南靖书洋双峰村丘氏家族第八世孙丘国旺、丘国时、丘国平三兄弟迁台湾淡水。自此后该家族每代都有后裔迁往台湾。三是长泰背阳的《范阳卢氏族谱》称:明成化年间,青阳三世孙卢志盛迁台垦荒,后裔迁台南,经300多年传衍已成当地望族。从以上考证,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南靖先民最早有记载的迁台时间应为明成化二年,即1466年。

南靖先民大规模迁台时间应是什么时候呢?笔者认为,要研究这个问题,应先把南靖放在漳州这个大背景下进行考察。漳州人大规模迁台有四次高潮:分别是明天启年间至崇祯年间(1621—1628年),清顺治十八年至雍正年间(1661-1735年),乾隆、嘉庆年间,延至光绪年间(1736-1894年),日据时期至新中国成立前(1895-1949年)。从研究南靖人迁台时间的大量史料和南靖各姓谱牒考察来看,南靖先民大规模迁台时间更集中于漳州人大规模迁台的第二、三次高潮,即清顺治十八年至雍正年间和乾隆至嘉庆年间。据林嘉书在《南靖与台湾》一书中记载,南靖在清朝向台湾移民的共有3497人,其中康熙雍正年间1334人,占清朝迁台人数的38.1%;乾隆嘉庆年间1495人,占清朝迁台人数的42.8%。而在明天启年间至崇祯年间、日据时期至新中国成立前两个期间并没有出现迁台高潮,据南靖53姓谱牒文献所录迁台人员资料统计,明代南靖人迁台有148人,道光至光绪末年间有668人。值得一提的是,南靖迁台人数为漳州各县中最多。

 台湾有个南靖村。图为台湾嘉义县三镇村辖内南靖糖厂。

台湾嘉义县三镇村辖内南靖火车站。


从南靖跨海一两天可抵台

同古今其他移民景象相比,南靖向台湾移民具有时间长、家族性、分布广、自发性、直接性等显著特征。

从明成化二年双峰丘氏三兄弟渡台开始,到光绪二十一年台湾割让给日本,南靖先民向台湾移民始终未断,时间长达四百三十年,横跨两个朝代。据族谱资料统计,南靖向台湾移民的姓氏至少有53姓546个家族。有的家族、房头,几十人乃至三、四百人,联宗结伙,声势浩大,同时或先后向台湾迁移,只留下少数人在家承继香火祖业,家族发展的重心,实际上转移到了台湾。如简氏、萧氏等,都是家族“亲同”互相提携、投亲靠友而致迁台者众多,在台湾发展成巨族的。由移民传衍下来的后裔,也可以证实当初移民人数之多。简姓在台湾百大姓中名列第三十六位,人口十七万,其祖籍多在南靖长教村;长教《简氏族谱》载,仅七房、八房两个房头移居台湾的就有二百多人。

南靖移民在台湾的分布极为广泛。据调査资料统计,在台湾的聚居点有300多处。其中台北34处,台中16处,宜兰、彰化、嘉义各14处,桃园12处,南投11处,云林9处,高雄8处,新竹、花莲、台南、屏东各4处。不少台湾村社,是由南靖的移民开发发展起来的。一些南靖移民开发的台湾乡村,还用南靖祖地命名,如“南靖寮”“南靖里”“南靖”,以及“靖和”“南和”等。

从南靖向台湾移民,既非政府有组织有领导地进行,也不是因哪方英雄豪杰所驱使,完全是民间百姓自发的行为。这种民间自发的迁移活动,开头可能是生活所迫,到后来随着拓垦的需要,则是同乡间、族亲之间有目的地呼朋唤友相邀而去。民间广泛流传的俗谚:“台湾好赚吃”,“台湾钱淹脚目”,就是对南靖先民奋不顾身地渡台的最好注解。

与此同时,地理上的优势为南靖先民渡海到台湾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南靖与台湾一水之隔,舟楫相通,其中东山至澎湖的距离仅九十八海里。而且,明清时期南靖去台湾的出海港口众多,具体说来,有龙溪的石码、紫泥、海门、海澄的月港、浮宫等以及云霄等总计有二十八处之多。从上述港口或厦门港扬帆过海,快则十多小时,慢则两昼夜,就可以抵达台湾西岸的安平、红毛、梧柄、鹿港等港口。这也意味着,可以最大限度“原汁原味”保留祖地风俗文化,可以充分推广运用原乡的先进农业耕作文明,最大限度地保留祖家的传统文化,沿用祖家的语言、建筑、文艺、礼俗、信仰和乡社宗族管理等整套文化风俗。

 南靖书洋镇总内坑北山厝的萧氏一族在台迁徙垦殖轨迹。

波澜壮阔的开台拓荒史

台湾开发史,也是一部南靖先民在台开荒拓垦的历史。明末清初时期,罗姓先民罗宗权等从南靖县南坑迁徙台湾,在嘉义县水上乡拓垦,并在垦荒创业地建立起了一个人居部落,为让后代铭记祖辈是从大陆南靖县迁徙而来,就将居住地命名为“南靖”,从那时起在嘉义县水上乡有了一个“南靖村”。

而在众多南靖先民迁台开荒拓垦最有名的莫过于吴纯默。吴纯默,山城象溪人,乾隆十八年(1753年)携眷迁居台湾桃园,开垦大片良田,东至武陵里东门溪,西至坎子脚,北至长美里,南至小大楠,全部辟为农田。他也成为桃园平原最大的农业主。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他的后代把大片土地献给当地政府,事迹被载入台湾史册。

 南靖先民对台湾水利建设的贡献,绝不亚于土地的开垦。台湾开发史上,土地的开垦和水利的兴修,几乎是同时进行的;在土地未垦之前,先开辟道路、建立茅舍、引水挖渠,也是常有的事。在兴修水利方面最有影响的首推漳浦人林天成和南靖的郭锡镏。郭锡镏康熙四十四年(1706年)出生于南靖,幼年随父渡台,其在台湾最大功绩是兴修镏公圳,是台北地区两大主干水利工程之一,乡人感其功德,尊奉为“宽和先生”。

台湾开发史上,漳州移民是最活跃的商品生产者和商业经营者。而南靖迁台移民也是其中的佼佼者。据《南靖县志》记载,清乾隆年间,随着经济发展,靖台两地宗亲开始有经济贸易往来,南靖输入台湾的主要货物有草席、铁锅、土纸等,台湾输入南靖的主要货物有蔗糖、水果(菠萝)等。民国时期,两地经济贸易关系进一步密切。据南靖53姓谱牒所载,非农民身份的南靖移民有72个,其中商人就有21个。他们在家“做生理”,到台湾后,还是“做生理”。

由于台湾田地租率较低、米价较高等因素,使种粮有利可图。长于农事、充当佃户的广大南靖移民,也都把目光投向种粮。收割季节,“千仓万箱“肩贩舟载,不尽不休”,粮食生意一派繁华景象。南靖县龙山乡埔顶村陈丁,光绪九年(1883年)渡台。当时桃园县荒埔地几乎都已辟成水田,陈丁找了一些难垦的地方,引水开山,居然也耕得“水田数十甲”,每年狠是赚上一笔,发了财。南靖先民这些商业开发,客观上在某种程度上搞活了流通、繁荣了市场、方便了民生,有力地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建设。

 台湾是一个移垦社会,其文化属移植型文化。南靖的民间文化就对台湾产生了深刻影响,从南靖迁台湾的姓氏与家族,在兴建祖宗祠堂的同时,也建了不少供奉神祇的庙宇,这些整套传承了来自南靖的关于祖先的文化,如祠堂名号、建筑模式、祭祀规则等等。南靖文化工作者对台湾歌仔戏的发展传播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抗战期间,以邵江海、林文祥为主的一批漳州艺术家,经过反复的艺术探索,以锦歌杂碎调为基础,吸收了闽南民歌、山歌以及潮剧、高甲戏、梨园戏、京剧的音乐,创作出新的杂碎调、火炭调、汉调、大补瓮等一套新的歌仔曲牌,统称“改良调”。“改良调”的诞生,使歌仔戏以崭新的面貌风靡漳州。而最早将“改良调”介绍到台湾的是南靖都马剧团。1947年,该团到台湾各地演出,所到之处,“改良调”唱腔令台同行和观众耳目一新,赞赏不已。经过靖台两地艺人的不断交流和大力推动,“改良调”融入台歌仔戏,成为主要的唱腔曲调。而都马剧团1949年再度赴台公演,后来滞留台湾,活跃于台湾戏坛,为歌仔戏的改革和发展作出很大贡献。由于“改良调”首先由都马剧团传入台湾,故在台湾被命名为“都马调”。“都马调”至今仍是台湾歌仔戏的主要唱腔,与“七字调”并列为歌仔戏的两大曲调。

在共御外侵方面,南靖移民及其后裔在保卫台湾的斗争中有杰出表现,反清义士张丙、抗日保台英雄简大狮、抗日英雄詹永和是其中的佼佼者。

研究祖籍南靖的台湾人在台湾参政议政问题,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在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之前,南靖籍的台湾人在台湾参政议政的很少,之后就慢慢多起来了,甚至有点井喷的现象,广为人熟知的有萧万长、吕秀莲、吴敦义、简又新。

 

1990年8月,吕秀莲(左二)回祖籍地福建漳州南靖县书洋乡祭祖。


2016年119日,萧万长率台湾萧氏宗亲总会一行44人,回祖籍地福建漳州南靖县金山镇霞涌村祭祖。


1988年起,8500多位台胞寻根谒祖

迁台的南靖先民及其他们的后代出于对祖地故土的感情和振兴家乡造福桑梓的愿望,他们在台站稳脚跟、挖得“第一桶金”致富后,就踊跃回乡探亲,寻根问祖,修墓造祠,积极捐资支持家乡发展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公益福利事业。

祖籍南靖的台湾各姓氏家族都有敬宗报本、爱祖爱乡的优良传统,他们自古以来重视血脉根源、不忘祖地故土。自1987年台湾当局开放探亲后,靖籍台胞纷纷返乡寻根谒祖。1988年10月19日,台北市魏氏拜祖团一行8人,由魏炳煌带领,到南靖梅林乡梅林光裕堂拜祖。这是目前有关资料记载最早回到南靖的台湾拜祖团。1990年8月,曾任台湾桃园县县长、后来当过两届“台湾地区副领导人”的吕秀莲也回到祖籍地南靖县书洋乡吕厝龙潭楼谒祖,她站在龙潭楼一口古井边说:我要喝一口故乡的井水,这叫饮水思源。她的哥哥吕传胜是台湾的著名律师,曾先后5次带团回乡拜祖,这浓浓的故土情,一时传为佳话。还有如当过一届“台湾地区副领导人”的萧万长于2016年11月9日率台湾萧氏宗亲总会一行回到祖籍地南靖县金山镇霞涌村寻根拜祖,他深情地感慨:“多年的夙愿终于实现了。”据统计,自1988年至今,靖籍台胞共有230多团8500多人回到南靖寻根谒祖。

回乡拜祖的台胞都很重视留在祖地的祖祠祖墓,常常捐资修缮祖祠祖墓等。据姓氏谱牒与碑记统计,自清代至民国38年(1949年),台湾姓氏家族为修缮南靖祖祠祖墓等祖业捐资2万多银元。与此同时,他们也十分关注祖籍地的教育事业,慷慨解囊,在祖地修建学校,建立奖学奖教基金。祖籍南靖梅林长教的简姓宗亲,在台湾有17万余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他们共有40多个组团,2000多人次回祖籍地恳亲谒祖。历次祭祖团回来,都献款兴办公益事业,作为修建学校、宗祠,铺桥筑路,敬老和慰问乡亲等费用。他们当中,有的一年中回祖地2次,有的几年中往返两岸10多次,有的夫妻双双而来,有的一家三代同行。1992年,台湾简氏宗亲捐资人民币128万元,在祖地新建“长教中学”,并把教学大楼命名为“德润大楼”(简德润是简姓在长教的开基祖)。1995年,台湾南投县曾氏宗亲组团回祖籍地南靖县南坑镇高港村恳亲祭祖,捐赠新台币61.2万元,支持兴建高港小学校舍。

两地在经贸往来方面也走在前列。台湾人移居南靖始于1920年,当年,台湾富翁李忠仪在南靖靖城投资创办展南农场,从台湾雇来8位农民做长工,短工就地雇请。展南农场在大房、草前、天口、径里等村购置数千亩土地,种植水稻、龙眼、荔枝、芒果等粮果作物,养有耕牛400头。1949—1978年,由于历史原因,两地经济贸易往来中断。1979年后,两地又开始间接经济贸易往来。1988年3月,日本高野善隆先生与龙山镇政府合资创办高龙农副产品有限公司,后来由台湾胞妹刘美香女士独资接管经营,总投资80.5万美元,建立麻笋生产基地,生产笋制品,产品全部出口日本。1989年1月,台胞郑宏璋先生独资在山城镇创办超群轻工业有限公司,总投资36万美元,生产化纤布。同年3月,台胞吴泰木先生独资在山城镇创办飞龙洋伞有限公司,总投资70万美元,生产雨具服装。1992年,台湾10多名兰花界人士专程到“中国兰花之乡”南靖县考察兰花市场,与兰花界同行交流信息,切磋种养技术。回去后,有几位台胞到南靖投资办起兰花园,种养国兰和洋兰。到2020年底,南靖县累计批办台资企业 304 家,累计利用台资10.2亿美元,目前全县共有台资企业97家,单兰花台资企业就有30户,年创产值1亿元。台资企业涉及食品加工、机械制造、纺织服装、电子化工、种植养殖五大行业。

台商在南靖创办的现代化兰花园。图/张志坚


扫一扫,关注台海杂志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广告投放|法律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闽ICP备19007057号-1

© 2018台海杂志社版权所有,未经台海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0.032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