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 致 \ 深 入 \ 时 事 \ 生 活

泉港沙格村: 这场龙舟赛,划了近600年

来源: 2023-07-31 15:41

从卫星图上看,位于湄洲湾南岸的沙格村轮廓宛如一只伏在海岸上的大螃蟹,无独有偶,这个由五个自然村组成的村落,因地处蟹谷山北麓的谷地,曾得名“蟹谷村”,“沙堤”“忠孝乡”亦是村之旧名。当地人依海而生,海洋不仅赋予他们生计,更催生了与妈祖信俗及纪念本地乡贤王忠孝相结合的别样海上龙舟赛。

 


在端午节举办龙舟赛是沙格村的传统习俗,除了本地村民,近年来还吸引了不少民俗爱好者和摄影爱好者前往观赛。图/一探天涯



除了春节,端午算得上泉港沙格村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从小在沙格村长大的王茂光至今依然记得,在端午节尚未成为法定假期的从前,他和小伙伴坐在村中小学的教室里,能听见从海边传来的锣鼓声、吆喝声,总有孩子悄悄跑出教室,想瞅一眼海上龙舟竞渡的热闹场面。即便不离开教室,王茂光也能想象,海堤上必定是人山人海,众人的目光皆锁定海面上那两艘齐头并进的龙舟,直至龙头撞线的那瞬间欢呼声震耳欲聋。这一幕幕几乎每年都会如期上演的场景,深深印刻在沙格村人的记忆里,即便他们当中的许多人已经在外地工作生活,依然会为了赴这“一期一会”踏上归乡的路。


妈祖也爱赛龙舟

对沙格村人来说,端午节可以没有粽子,但不能没有龙舟赛,毕竟除了翘首以盼的村民,还有一位特别的观众——供奉于沙格村灵慈宫的妈祖娘娘,以及同样供奉于灵慈宫的另外四位神明。据王茂光介绍,沙格龙舟赛大约始于明永乐年间,“最初只是划龙舟,因为当时瘟疫流行,人们想借助妈祖的神威祛邪、驱魔障,同时祈求乡里人丁兴旺,后来逐渐演变为龙舟竞渡。”

与妈祖信俗相结合,是沙格龙舟赛有别于其他地区龙舟赛的一个最显著的特征。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沙格村首先会举行隆重的妈祖巡境仪式,随后是为期两天的龙舟赛。巡境仪式的起点就在灵慈宫,这座始建于宋代的宫庙主祀“海天元后”妈祖,同时供奉注生娘娘、注花娘娘及武安尊王、司马尊王。端午当日,村民身穿古代服饰,前往灵慈宫焚香祭祷,随后众人合力将妈祖及其他四座神像抬到神轿,彩旗开道、在敲锣打鼓声中绕村巡境,最后将神像抬到海滩边的观礼台上安置妥当。观礼台两侧各设有一座戏台,当地人称作文武棚:不仅请妈祖和众神明看龙舟赛,还有戏曲表演助兴,主要唱莆仙戏,两边的戏台有点斗戏、打擂台的意味。

午后一两点,海水涨潮之际,龙舟赛即将开始,龙舟整体呈扁长状,船头雕饰的龙头栩栩如生,船舷处的龙纹描画得格外细致,再加上船尾高高翘起的龙尾造型,整艘龙舟宛若一头出水的青龙。据王茂光介绍,“沙格村的龙舟一直是这样的造型,要说跟从前的区别,也就是龙角的颜色变了。从前都是木制的龙舟,如今这两艘是专程请造船师傅用新材料造的。”几根竹竿和悬挂着彩旗的细绳在海面搭起了简单的赛道,参赛村民身穿不同颜色的队服,早已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沙格村一共有六支龙舟队,参与者除了沙格村的大姓王姓宗亲之外,还包括陈姓等其他姓氏的村民,比赛时两两对阵,最后耗时最短的两队再进行决赛。

在此起彼伏的助威声中,两艘龙舟如飞箭般驶出,船头一人擂鼓,鼓点的缓急指挥着划桨的节奏,约二十名健壮的划手高喊着“嘿呦—嘿呦”的口号,默契地劈开一波接一波激荡的浪花;船尾的两位掌舵者紧张地操弄手中的长桨,抓住准备掉头的时机,快速地划桨,只见龙舟在海面上甩出一个漂亮的弧线,划手旋即调整节奏,让龙舟继续飞速向终点前进。对观赛多年的当地人而言,相较于终点的撞线,更紧张刺激的是转弯的瞬间,“一般只需看转弯后哪艘龙舟更领先,就知道胜负了。”比赛结束后,村民会将龙舟抬回灵慈宫旁的龙舟室,拆卸下龙头和龙尾,妥善收藏,妈祖及众神像也会回到宫庙,静待下一年的盛会。获胜的队伍则会前往宗祠庆贺,对他们而言,龙舟赛不仅是一场竞技,还包含团结一心、齐头并进的寓意,更是宗族凝聚力的体现。

 

1990年,沙格村首次恢复龙舟赛的场景,海堤上人山人海,划手在众人的加油助威声中奋力向前。



2023年,疫情后再度举行的沙格龙舟赛吸引了众多村民及外地人前往观看。图/王茂光


沙格村龙舟赛的初衷是为了请妈祖为村落驱邪除祟,因此比赛之前,村民要前往灵慈宫恭请妈祖及四位神明的神轿绕境。图/王茂光


明末重臣王忠孝的涉台功绩

沙格龙舟赛除了与妈祖绕境巡游相结合,祈求孽障尽除、龙气汇聚,还有纪念本地乡贤王忠孝的特殊意义。在海滩上暂放妈祖神像的观看台内,悬挂着一幅《郑成功弈棋图》影印件,据专家考证,画中与身穿蓝衫的郑成功对坐弈棋的老者,正是画卷天头处题跋《百字赞》的作者王忠孝,而这位神秘的幕僚就出自沙格王氏。

据《蟹谷王氏族谱》所载,沙格王氏为开闽王氏的后裔,村中还能见到一些民居正门上方挂着“开闽传芳”的匾额。王忠孝的族人王际慧在《蟹谷王氏家谱序》中提到,“吾家自姓过江入闽,古谱悉载明修矣,肇居泉郡螺阳之蟹谷。……在蟹谷开族,惟礼、乐二公,笃厚有以致祥,地灵钟人杰。” 沙格三山环海,自古以耕海为业,因其位于湄洲湾境内,明嘉靖年间更是饱受倭寇侵扰之苦,至清朝还因清军“大兵按沙,杀伤受虏者如许”,这一变故与王忠孝同郑成功一道抗清的义举有关,他自己就在《与甘万二将军书》中沉痛地写道:“年来以义举诛连,祸及乡族”。正因如此,那一时期的沙格王氏族裔纷纷迁居异乡,或大批前往台湾重建家业。

泉港区地方志学会会长黄建聪通过十几年的走访和研究,编写了《王忠孝年谱》一书,书中翔实记录了这位抗清复明志士的一生:王忠孝为崇祯元年进士,初授户部主事,他曾与郑成功共事隆武帝,在清兵入闽、隆武帝亡后继续投身抗清的斗争,并长居厦门、金门两地。2015年,当黄建聪以泉港区人民政府文化顾问团成员的身份,前往金门进行交流考察之际,他在金城镇贤庵里贤聚村的泰安宫发现了王忠孝的神像。据当地人介绍,泰安宫原名侍郎庙,供奉的正是明兵部侍郎王忠孝,这一发现证实了王忠孝曾经的活动轨迹。

连横所书《台湾通史·王忠孝》也提及了王忠孝与郑成功的来往,“延平郡王在厦门设储贤馆,礼待避乱缙绅。忠孝往见,欲官之,辞,乃待以宾礼。……忠孝与辜朝荐、沈佺期、卢若腾等均为幕上客,军国大事,时询问焉。”可见王忠孝虽未受官职,依然在军政大事上给予郑成功建议,他还推荐了陈永华,后者在开发台湾方面作出了卓伟的贡献。郑成功驱荷复台之后,王忠孝也一同前往台湾,他在《东宁上帝序》中直言“人为中国之人,土则为中国之土,风气且因之而转矣。”这是对郑成功收复台湾功绩的有力赞颂,王忠孝后来病逝于台湾,据说是后来得到施琅的帮助才得以归葬故里。沙格百姓便利用端午节“扒龙船”之机,以赛龙舟来纪念乡贤王忠孝,为沙格龙舟赛增添了新的含义。

 

村民身穿传统服饰,抬着妈祖及四位神明的神轿绕村巡境。图/志远天下行


除了妈祖娘娘,灵慈宫内供奉的注生娘娘、注花娘娘及两位尊王也会出巡观看龙舟赛。图/王茂光



妈祖神像绕境沙格村之际,村民都会前往请香祝祷,祈愿家人平安顺遂。图/王茂光



举行龙舟赛之时,沙格村岸边的文武戏台都有莆仙戏的演出,既是为了给妈祖及众神明“热闹”,也是为龙舟赛助兴。图/一探天涯



宫庙牵起两岸情

同当下众多日新月异的古村落一样,沙格村的变化从村口就能窥探一二,最明显的莫过于崭新的马路两侧新建的洋楼及各类商铺,其传统的肌理则经由一条条石板小径指引,方能向外来者展现:一栋栋保存良好的古厝、嵌在砖石间的石敢当,以及一些体现闽台渊源的蛛丝马迹,譬如灵慈宫内就留存另一位迁台的沙格王氏乡贤的故事,即清朝台湾第一举人王璋。据史料记载,其为陕甘庄浪县令王钟鸣之六子,因为王忠孝抗清一事,清兵三次围剿沙格,王璋的祖父被迫带领家人改名换姓寄居南田村。后来随着清廷敕令“复界”,继而取清海禁,王璋兄弟三人随母亲渡海入台求学,他于康熙三十二年中举,之后又受聘修撰台湾府志,促进台湾文化发展。

灵慈宫的建造过程同样凝结了海峡两岸同胞的深厚情感,灵慈宫从始建至今,经历了几次修缮,尤其在明末清初因王忠孝抗清之故,灵慈宫因清兵的围剿而遭受严重破坏,直至清嘉庆十四年得以重修,而后在光绪年间又经历一次大修。改革开放后,随着两岸探亲互访热络,不少迁台的沙格王氏宗亲筹资修缮灵慈宫,在前殿的“乐捐芳名碑”上,详细地刻着众多旅台王氏乡亲捐赠宫庙的明细,其中还提及“捐赠建造龙舟一对及龙舟室一间”一事,可知台胞所捐建的正是如今沙格村民放置龙舟的龙舟室,足以证实沙格龙舟赛的历史悠久,更是沙格王氏族亲共同的集体记忆。

正因为有众多台湾宗亲及旅居海外的乡贤鼎力相助,如今展现在参观者面前的,是一座由前殿、拜亭、两厢和大殿组成的金碧辉煌的灵慈宫,殿内还有做工精巧的藻井、彩绘及石雕等,其中立于拜亭处的两根石柱上,雕刻出“鲤鱼跃龙门”的精彩片段:石柱下方是鳌鱼即将跃过“禹门”的场景,再往上就是成龙似海中腾空的场景。尤为特别的是,这对龙柱上的龙头是朝下的造型,除了灵慈宫,仅在台湾台北灵山寺和安溪孔庙有相似的造型。

灵慈宫内技艺非凡的建筑构件吸引了不少旅台宗亲前来参观,殿顶上活灵活现的剪瓷雕神兽造型,更获得台湾艺术家的称赞。除此之外,宫庙内与妈祖信仰相关的大箬杯、出巡时鸣响开道的大铜锣等文物,还曾由福建省文化厅带往台湾展出,促进闽台两地的融洽交流。这座主祀妈祖的宫庙不仅弘扬了妈祖文化,增进了闽台两地的文化交流,更系起了海峡两岸同胞感情的纽带。


沙格村村民恭迎从金门泰安宫请回的王忠孝神像返乡。图/王茂光

浮粿源自泉港一带,也是沙格村当地常见的一道点心。食材主要是海蛎、瘦肉、胡萝卜以及当地特有的地瓜粉,混合调制后用五角模具定型,下锅油炸,入口香气四溢,海味十足。图/志远天下行


沙格村沿线海岸线共有10个深水泊位码头,当地村民主要依托滩涂养殖、近海捕捞、海上运输业等谋生。图/志远天下行


扫一扫,关注台海杂志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广告投放|法律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闽ICP备19007057号-1

© 2018台海杂志社版权所有,未经台海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0.032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