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台海》杂志记者郑雯馨 图/苏巧将
人物名片:苏巧将
温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曾获中国新闻奖三等奖、台赛金奖、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华赛)优秀奖。
阳光照进动物园的笼舍,一只黑猩猩幼崽低着头背坐在台上,尽管看不清楚它的表情,苏巧将举着相机的手还是不由自主地按下了快门。因为他在那瞬间想到了无数被疫情改变了生活的人,“我们在适应疫情带来的寂寞,而它们呢?”
寓情于景是苏巧将多年拍摄的感悟,从2002年在部队首次接触摄影,到如今以摄影记者的身份记录下家乡十多年来的发展变迁,苏巧将始终追求照片呈现的精神及力量感,他追踪跟拍那些在生产过程中对环境造成污染的企业如何逐步转型发展,也持续多年用镜头记录下温州楼市不同的发展阶段,及人们从狂热转向理性的心路历程。这些作品的发表能引起大众的共鸣,继而引发讨论并潜移默化地推动改变,正是彰显了影像的社会价值。对苏巧将而言,只要紧跟着时代的步伐,创作的动力便会源源不断地涌现,从环保、体育、经济、文化这些大主题下,寻找当中的个体或是小群体作为切入点,用镜头讲述那些真正“落地”的故事,是他对自己定下的目标,“希望我拍出来的照片,能给观者‘话有尽意无穷’的感觉。”
2021年3月14日,上海动物园,一只坐在暖阳下发呆的黑猩猩幼崽。
从军旅到媒体
《台海》:您是在什么情况下接触到摄影的?
苏巧将:最初接触摄影是2002年,当时我还在泉州的部队里服兵役,跟另一位摄影师储永志在一个部队,当时他准备转业,我就接替他原来负责的部队宣传工作。最初我主要拍一些军事题材的新闻报道,用于给《解放军报》和原南京军区的《人民前线报》投稿。刚接触摄影时,我是从一些摄影主题的报刊里了解相关的知识,还有就是跟着储老师学习,就这样不断学习积累,一开始会模仿一些大师的摄影风格,后来慢慢有了自己的拍摄思路,也尝试向报刊投稿。
2011年12月25日,在浙江省苍南县望里社区,工人在笼罩棉尘的车间内工作,他们工作时间一般在12小时以上。
《台海》:能谈谈自己第一次投稿的经历吗?
苏巧将:第一次投稿是投给《人民前线报》,我发过去了一张拍摄军人投手雷的照片,还记得当时编辑对这张照片的点评,大概意思是说我抓拍的点不是很到位,因为一般展示军旅题材的照片都会给人比较震撼的感觉,但我的照片没有凸显出这种精神力量,也就是说没有达到一种正能量宣传的效果。我看到这个评论觉得挺丢人的。后来就是自己努力多拍、多看,遇到不懂的就请教别人,这样慢慢进步,对摄影也越来越有感觉。
2011年11月26日,在浙江省苍南县望里社区,一女工口罩上布满了“血色”棉尘。
《台海》:是因为在部队的这段经历,您才走上摄影之路的吗?
苏巧将:是的。我在部队服役了五年,在考虑转业的去向时,这些年投稿的经历都变成我的简历,我记得很清楚,2007年1月11日我到温州日报应聘成功。刚入报社,我马上就感受到跟部队拍摄工作的不同,报纸的拍摄更多的是偏向日常,这当中我也经历了一个不断磨合、学习的过程。到了2011年,我用了半年的时间去跟进苍南一个再生棉加工业的舆论监督报道,这组《沉重的代价——苍南再生棉加工业之痛》摄影作品完成后,第二年就获得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
2011年12月25日,在浙江省苍南县宜山镇,一石桥上晒满被浸过化学药水的线纱。
《台海》:拍摄这组作品的过程中,有比较难忘的经历吗?
苏巧将:当初之所以会关注这个项目,是因为我老家就在苍南,我了解到当地再生棉加工虽然是支柱产业,但生产过程中,对山体、河流等自然环境会产生一系列的污染,我就想通过影像把这种情况呈现给大众,希望能借此改变一下当地受污染的现状。构思拍摄方式时,我想到的是通过多面向展现污染的现状,因此拍摄过程肯定是分段进行,比如我拍摄到水体污染的画面,那下次我就去寻找体现山体或是环境遭受污染的画面。
拍摄过程当然不算很轻松,毕竟对从事这一产业的人来说,这是他们养家糊口的来源,看到记者出现会表现得比较警觉,因此我会选择在工厂负责人不在场的时候进行拍摄,而且我会说本地话,交流起来相对更容易些。后来我选送参加第十届台海新闻摄影大赛的那组《昔日“棉絮纷飞” 今朝“业兴景美”》作品,就是针对十年前这组作品的一个对比,可以看到当地在十年间的确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通过产业整治升级,既保护了环境又使得当地经济得到提升。
2013年7月14日,在浙江省苍南县宜山镇,一沾满棉尘的双手在计算工钱。
记录故乡与时代
《台海》:温州算是您非常重要的摄影主题,关于这座城市您想用镜头记录和关注哪些事物?
苏巧将:温州是我的故乡,它在大众的印象中总是绕不开炒房、经商这些标签,前几年我有跟拍与温州楼市相关的报道,从2012年到2014年基本每年都会出一个楼市相关的专题,《温州楼市被“泡沫”撞了腰》系列就是体现温州楼市变化的摄影作品。总的来说,就是通过拍摄这些专题,去关注温州的经济、发展,近几年我拍摄的重点主要是温州的城市建设。
2018年8月8日是中国第十个全民健身日,千名排舞爱好者齐聚温州世纪广场跳《最美在温州》。
《台海》:您之前也拍过一些体现时代变迁的摄影作品,举例谈谈拍摄经历?
苏巧将:我拍过一组《被数码“绑架”的童年》,因为当时正是智能手机风行的时期,我注意到“数码控”低龄化日益突出,出于对儿童近视率提升的担忧,希望能引起大家的重视,所以进行了这组照片的拍摄,其中有一张就是在一片漆黑之中,只有一个小朋友透过手机的光亮映照出来的脸。我特意将照片处理成黑白,就是想突出视觉中心,让观者意识到沉迷在数码产品之中的孩子的状态。这组照片是较早的时候拍摄的,如今孩子对数码产品的依赖相较从前更甚,关于数码产品的利弊还是需要家长去把握和引导。
2018年7月14日,在温州市鹿城区广化街道百年老屋“杨宅”内,孩子们跟着拳师免费学习武术。
《台海》:近年来您有比较关注的主题吗?
苏巧将:前几年我持续进行“体育与影子”这一主题的拍摄。日常生活中经常能见到市民在阳光下进行各种体育锻炼的身影,我就想利用无人机的技术,以空中俯拍的角度展现运动时的光影效果,传递一种“体育让生活更美好”的感觉。因为摄影本身就讲究光影的结合,我一直很想尝试如何将影子拍得更有趣、更生活化。
我一般采用几乎九十度垂直角度,这也是无人机拍摄所带给人的震撼。拍摄过程中的难点应该就是影子的不断变化。清晨六七点的影子跟下午两三点的影子还是有很大的不同,之前我在拍铁人三项比赛的照片时,主办方将运动员下水的时间定在中午十二点左右,那个时候的影子是比较短的,所以导致我拍出来的照片里,运动员冲下水的瞬间头跟身体的影子就合在一起,有时候拍照真的讲究运气,我也觉得挺遗憾的。
2019年9月8日,温州长距离铁人三项世界杯在东岙鸣枪,大众组比赛选手出发。
《台海》:在您拍过的作品中,最喜欢的是哪张?
苏巧将:目前为止我最喜欢的一张是有关疫情下的动物,是2011年我在上海动物园拍的一张关在笼舍里的黑猩猩幼崽。2020年12月我在温州动物园拍了一张北极狐在玻璃房里哭泣的照片,当时给我很深的感触,就觉得动物的这种状态,很像疫情之下隔离的人,大家内心都在期盼什么时候能恢复往常的生活。这张照片后来被荷赛调底,意味着作品进入最后的总决赛,获奖的概率比较高,我就觉得可以再深挖一下这个题材,于是计划拍一组疫情下的动物。
后来我就去上海出差了,把手头的工作做完后我就泡在上海动物园里,一待就是大半天。某个星期六,我在动物园里看到一束阳光正好打在黑猩猩幼崽身上,可能是因为疫情的缘故,动物也少了跟人接触的机会,它们当时的表情看上去有些伤感,我立刻就按下快门。之后我陆续又拍了其他动物,经过筛选完成了一组作品,我将其命名为《疫情之下的“动物感伤”》。
2021年3月13日,上海动物园,三只白颊长臂猿抓住铁丝网眺望远方。
真情实感拍故事
《台海》:从第一届台赛开办至今,您每届都有提交作品参赛,谈谈参加台赛的感受?
苏巧将:台赛设有人物、经济、民俗、环保科技等不同类别的奖项,最初参加台赛时,我比较倾向选择经济类的摄影作品参赛,那时候这一类型的参赛作品还不算太多,后来投稿经济类的摄影师也多起来了,我除了经济类之外,更多的是报环保、体育类的摄影作品。获得台赛的金奖是非常欣喜的一件事,获奖的摄影师受邀到现场领奖,有机会跟其他摄影师进行交流,对我来说,能见到一些只闻其名不见其人的大师,交流摄影心得,内心是十分兴奋的。
我记得以前有一次因为台赛摄影师交流的契机,我认识了一位台湾摄影师,当时我们在八市采风拍摄,我看到他借助一个遮阳网去捕捉镜头,算是蛮新奇的,我觉得他很有想象力,呈现出来的影像也很新颖。从这个小插曲中我意识到,通过细致的观察能够拍出很精彩的画面。
2020年12月30日,温州动物园,一只北极狐用爪子在不停抓挠玻璃,留下深深浅浅的划痕。
《台海》:在参加台赛之前,您对厦门也有一定的了解?
苏巧将:是的,我从前在泉州的部队当兵,每年送退伍军人都要从泉州坐车到厦门转动车,厦门对我来说,有点第二故乡的感觉。那时候单纯觉得厦门风光很美,后来以摄影师的身份来厦门,到八市、曾厝垵等地采风,感受自然也不一样了。厦门的生活节奏还是比较慢,温州的节奏就很快,而且压力也大,像我们这样的媒体从业者,如今在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真的就像一个一直在转的陀螺,没有停下来的感觉。
2021年12月31日,温州动物园,不会带孩子的“狒狒爸爸”带“坏”了它们刚出生不到12小时的幼崽。
《台海》:摄影师该如何从平凡的日常中发掘拍摄的亮点?
苏巧将:当下的摄影已经不局限于画面,而是从拍画面到体现思想的一个升华,摄影师要考虑的是如何支配自己手中的镜头,并进行取舍。包括按下快门的瞬间、如何运用好场景和细节,简而言之就是讲好一个故事,做到画中有话。你拍的照片要能体现多于语言的深度和内涵,在策划、拍摄过程中就要融入自己的感情。
2021年12月31日,温州动物园,一头神情悲凉的长颈鹿。
《台海》:谈谈接下来您的拍摄计划?
苏巧将:我的拍摄计划基本会根据时代的变化而调整,基本上就是讲好中国故事。立足点落在温州的话,那就是从小切面入手,更贴近百姓生活的角度去寻找合适的选题,我今年计划拍摄温州戏曲主题,毕竟温州的南戏在中国戏剧发展史上还是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我想从戏曲传承的角度进行跟进报道,总的来说,就是从小故事体现出城市发展,或者说讲好大政策吧。
2013年,温州军分区某连在市区黄龙一陌生山头进行侦察、狙击、越野和综合战术等课目训练,锤炼战士们在高温、酷暑特殊条件下的毅力和意志,提高部队处置突发事件的实战能力,以实际行动迎接“八一”建军节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