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 致 \ 深 入 \ 时 事 \ 生 活

镌刻在中西方文化夹层的素食图腾

来源: 2023-10-20 16:50

文/ 张铮  图/张智坚 

 

走在具有“东方拉斯维加斯”之称的澳门寻味素食,既可以看到古色古香散发东方文化气息的传统庙宇,又可以看到庄严肃穆的天主教堂和欧式建筑。受葡萄牙航海文化的影响,澳门成了欧洲、非洲、印度、东南亚等地区饮食文化的聚集之地,素食文化也不例外。

 

以昔日望厦古村命名的望厦山房。


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说的是澳门的历史。百多年前,越过水坑尾门一路向北,是澳门华人村落所在。望厦、新桥、沙梨头、塔石……这些熟悉的地名源于消失的村落,尽管它们只是宁静的小村庄,却默默地编写了澳门历史的一章。身处其中的我们,打开的不只是一个个精彩纷呈的素味锦囊,更走进了一段关于闽澳交流的历史之旅。

 

望厦往事,安之若“素”

在澳门的众村落中,位于美副将大马路的望厦古村,规模数一数二,历史悠久。尽管如今望厦山下早已是车水马龙,高楼林立,但遗迹依在,诉说着那日渐远去的回忆,提醒着世人这里曾是宁静的望厦古村。

望厦村名字的由来,藏着在外游子的无边乡愁。据说,“望厦”一名有“回盼福建厦门”之意。另外,村落又名“旺厦”,顾名思义是兴旺厦门,由此可见村民以闽籍人士居多。

望厦山下的观音堂是素食义工世伟的服务对象。他祖籍福建石狮,45年前,他的父亲迁居澳门。工作之余,世伟总是抽出时间为佛教寺院、道场等,提供关于IT、平面设计、拍摄等支持,已经坚持了7年之久。

“从小,爷爷奶奶便以传统文化教育我们,时常为我们讲一些经典文化作品。在我的价值观里,诸多观念深入骨髓——其一是要孝顺父母、关爱兄弟姐妹;其二要做到谨言慎行,诚实守信,要爱护所有的众生。如果有多余的力气和时间,要多行善,学习其他有益的学问。”世伟回忆道,久而久之,行善就成了己任,更成了习惯。

如今世伟还是会经常回到福建看望祖父母,尽管祖父母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素食者,但对世伟的决定表达了充分的尊重与支持。在成为一名全素者之前,世伟与家人在一些佛教的特殊日子里也会食素。“如果对素食有更深的了解,你就会知道人体的消化器官为素食而生,人类是适合吃素的。”茹素七年,世伟对于如何吃素更健康有了许多心得体会。

漫步于望厦山中,在望厦炮台的斜坡找到澳门旅游学院教学餐厅,从葡萄牙风味的素食中忆风云变幻的往昔。我们不禁回想:到底百年前望厦村民的生活是怎样的?村民耕田而食,凿井而饮。在村落以南一带是农田沼泽,阡陌相望,村民在此耕种。当时,澳门农田出产除了稻米、瓜菜之外,还有茉莉、西番莲、凤尾草、西洋牡丹等花草。村民们住在望厦的山边,家中有屋又有田,生活乐无边。

尽管望厦村经历城市化发展后面貌早已面目全非,但相较其他村落,一些遗迹如庙宇、宗祠及街巷依然保留。一砖一瓦一故事,留下过去的痕迹。正如世伟祖父母对他的谆谆教诲一般,是刻在骨子里的记忆,是坚守一生的信念。

 

观音堂由早期聚居望厦的福建、潮州人士所建。


妈阁古迹,寻一方宁静

沿着前山水道一路向南,在距离望厦山3千米左右的地方,是号称岭南三大妈祖庙的澳门妈祖阁。作为澳门最古老的庙,五百年至今香火没有断续。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二十余年弹指一挥间,这首跨越时空的《七子之歌》经过岁月的洗礼依旧光芒熠熠,成了内地与澳门血脉同心的经典之音。歌词中的“Macau”,指的就是妈祖阁。这一建筑记述了澳门最早的居民之一就是来自妈祖的故乡——福建。传说,第一批葡萄牙人抵达澳门时,就在妈祖阁附近登陆,于是询问当地名称,居民误以为指庙宇,回答“妈阁”,葡萄牙人遂以其音翻成“Macau”,近似闽南语“妈港”的发音。

在寸土寸金的澳门,现有妈祖庙近十座,而且庙龄都在百年以上。“我妹妹曾经去过厦门的南普陀寺,并在参拜过后品尝了南普陀素菜馆的素食,我们感到非常特别。”茹素超过二十年的Cass介绍道,若你在参拜妈祖后希望品尝素食,需要沿着河边新街步行两千米左右找到最近的“紫来坊”素食餐厅。

走进紫来坊,你会感受到浓浓的粤家风情。白墙瓷砖清新淡雅,竹椅木桌质朴简单。用明亮的紫色桌布为环境添一抹亮色,略显寡淡的装饰多了几分活跃与俏皮。没有奢华的装修,正如茹素者的心境一样宁静,与澳门低调不张扬的城市气质十分契合。紫来坊主打“私房菜”,没有气势磅礴、张扬大气的大菜风范,而是“善烹小鲜,可治大国”的精致之感。

距离紫来坊不到100米的地方,是另一家名为“尚膳蔬食”的素食餐厅。作为高颜值的新派素食餐厅代表,其颇受年轻食客们的喜爱。店内装饰主打绿色田园风情,所至之处皆有绿叶鲜花装点,墙上用具有欧式风格的壁纸点缀。若你是一位拍照爱好者,那么一定会爱上它。这里可供选择的菜品不多,但菜色经常更新,丝毫不用担心“选择困难症”。

而对于素食这件事,尚膳蔬食的老板有不同的见解:“推动绿色饮食,最希望的是可以推动新一代更了解健康生活,重视环境保育的问题,最起码可以学会珍惜大自然资源。”因此,在尚膳蔬食坚持不推出任何仿肉的菜式,而是重视保留原材料的天然口感和风味。置身于淡雅舒适的环境之中,以更贴近自然的方式,寻味食材本真,行走的脚步似乎又慢了几拍。

 

妈祖阁系澳门最古老的庙,最早为福建人所建。


海上寻素,感受非遗民俗

吃饱喝足后,来到妈阁码头体验一下澳门特色的“澳门海上游”。航线由青洲塘出发,经内港至观音莲花苑对开海面。沿途除可观赏内港、妈阁庙、澳门旅游塔、观音莲花苑及澳门科学馆的风光外,船上还设有渔业专业人员讲解,介绍渔船出海作业和渔民的生活情况,透过观光活动推广本地渔业传统和澳门海洋文化特色。

20世纪70年代之前,渔业一直是澳门三大经济支柱之一,闽商与水手到澳门的数量不少。据记载,1831 年澳门停泊的船中,“来自福建厦门者八十艘、来自福建漳州府者一百五十艘。”澳门到福建有近1000千米水路,在两地间航行的船舶至少在中型以上,所以,每艘船上的福建水手与商人应有数十人至上百人。由此可见,当时每年由福建到澳门的商人水手会有数千人至上万人。

长期的海上漂泊生活吉凶难料,渔民们只能祈求神灵的庇护。而在渔民的海神信仰中,就以朱大仙信俗最为独特,是流传于本澳部分渔民之间的信仰习俗。

大澳渔民举办的朱大仙水面醮会,是水上人家每年的盛事,五月中旬开醮,连续三昼夜,以一套完整的传统仪式进行,其间香火缭绕不绝。醮会的祭台设在水面,由三艘连环船组成,渔民将三艘渔船用绳索牢固系稳,预防海面风浪,保障在船上活动的人不生意外。船上空间狭窄,不舞狮不舞龙,有别于陆上的其他醮会。打醮期间,部分渔民会准备一些打醮完毕后派发给信众的食品,包括水果及一袋袋装满粉丝、发菜等煮斋用的干货,这些物品都是在打醮期间存放于船上的,有吉祥的寓意。渔民组织能力颇强,醮会安排得井井有条,例如打醮日期向朱大仙神坛投筊杯决定,由“契爷”话事,第三者作主。虽然打醮的目的是为了祈福,但这期间亦为渔民造就了聚旧和联谊的机会。他们一年到晚忙于出海作业,鲜有机会聚首一堂,所以不少渔民趁打醮期间一边畅享素食,一边闲聊玩乐,是一年中难得的享乐时光。

而关于朱大仙的真实身份,仍然是个谜。有人说他是福建人民为掩护反清复明而虚构的神祇,以便革命人士借拜神或庙会进行串联,也有人说他是大禹化身。但不可否认的是,宗教的神秘与市民的烟火气形成了一种特别和谐的气氛,这也是澳门令人流连忘返的文化魅力。从风格迥异、品类繁多的素食餐厅中,我们得以窥见东西方文化交汇熏养了多姿多彩的澳门,历史的沉淀赋予小城独一无二的文化气象。澳门是一本小而精的书,怎么翻也翻不完。难怪连澳门的朋友也自我调侃,他们自己也不了解澳门。

 

扫一扫,关注台海杂志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广告投放|法律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闽ICP备19007057号-1

© 2018台海杂志社版权所有,未经台海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0.031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