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 致 \ 深 入 \ 时 事 \ 生 活

“蔗”里的两岸亲缘

来源: 2024-02-18 10:13

文/《台海》杂志记者 郑雯馨  图/田洋村提供

田洋村地处汀溪水库下游的冲积小平原,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令当地出产的甘蔗远近闻名,当地人更凭借甘蔗找到了乡村振兴的新路。



从一根甘蔗开始,厦门同安区大同街道田洋村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通过对历史上本村科举文化的梳理提炼,引进更多的外部资源以丰富乡村的文化生活,激发乡村的活力和创造力。由于田洋村最早的居民是来自金门移民的后代,作为同属于浯阳陈氏一脉的宗亲,田洋陈氏宗族与金门、台南等地的陈氏后裔始终保持着良好的联系,未来田洋村也将朝着打造两岸融合先锋村的目标而努力。


田洋村的甘蔗园喜获丰收。图/夏海滨

田洋村结合本村特色,推出了一系列与甘蔗相关的产品。



若不是听当地人说起,初到田洋村的人不会留意到村庄西北边的东庄山上,遗留了一处有故事的石刻。当人们踩着落满枯叶的石阶缓缓而上,一抬头就能看见一块镌刻着“澹园”二字的巨石,这里曾是清代户部主事陈睿思的别墅,如今仅存遗址和几处碑刻。早在1988年,澹园石刻被列入同安县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那些碑刻是研究历史上同安与金门血缘关系及书法艺术的实物资料。而且陈氏家族的故居、宗祠尚存于田洋村中,尤其是那座由厦金两地浯阳子孙共同重建的世大夫第,更是见证厦金两地从百年前延续至今的亲缘情缘。

 


田洋村最早的居民是金门移民的后代,每逢宗亲活动,金门及同安的浯阳陈氏宗亲齐聚田洋村的陈氏总宗祠,举行隆重的谒祖仪式。


从金门到同安,延续耕读之风

“自是石坡落半颠,雷轰耸秀俯平田。扶藜到处频呼丈,携屐登来欲问天。香动梅花邀月饮,寒侵树影枕云眠。不须负箬归山市,镇日敲棋友谪仙。”这首出自陈睿思之手的诗描绘了百年前澹园一带的田园风光,如今走进田洋村,最先吸引众人目光的,莫过于连片的甘蔗田,一根根粗壮高大的甘蔗组成了排列齐整的方阵。元旦刚过,田洋村的甘蔗便迎来了收获的季节,当地的蔗农带着锄头和砍刀,他们先在甘蔗根部浇上水松土,紧接着使劲撕下周围的蔗叶,一根成熟的甘蔗显露出了真容;蔗农们将其拔起,挥动手中的砍刀,利落地将甘蔗分节砍断,清脆的收割声响回荡在田间地头,不一会儿地上便堆满了一座座“甘蔗山”。

田洋村的甘蔗种植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有赖于当地肥沃的土壤,加上毗邻汀溪水库带来的甘甜水质,以及当地人从古时流传下来的用豆饼肥或豆渣给甘蔗施肥的传统,田洋村种植的甘蔗以多汁、皮薄、少渣、清甜盛名。这一经济作物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田洋村人最重要的经济来源,如今村庄内依然有四百多户甘蔗种植户,甘蔗种植面积达300多亩,作为本村“一村一品”的特色农产品,近年来田洋村围绕甘蔗打造了甘蔗文化节、举办了评选“甘蔗王”活动,大学生村官还与当地村民一同打造了村歌《甘蔗歌》和设计了“甘蔗哥”IP形象,以“甘蔗效应”为乡村振兴赋能。

除了田洋村中随处可见“甘蔗哥”形象的展板旗帜,在田洋村党群服务中心,还展陈着各式根据“甘蔗哥”IP设计的文创马克杯、文化衫、帆布包等等,那是一位头戴官帽的进士形象,他一手握着竹简,一手举着甘蔗,设计灵感正是来自田洋村“古同安科举第一村”的历史。明清时期金门岛时常遭受海盗倭寇的侵扰,故而一些金门人举家内迁至同安。据史载:明正统年间,金门浯阳礼房十六世陈廷魁、廷祚兄弟内迁同安城郊田洋松田村开基,今已繁衍田洋、五显、莲花澳溪等十余社;明嘉靖间,浯阳信房十九世陈沧江从金门迁同安田洋前宅。明清两代,田洋村浯江陈氏的陈沧江宗族就出了二名进士、二十名举人、四十一名贡生,廪生、秀才更是数以百计。其中陈沧江正是嘉靖年间同安唯一的文进士,他曾担任过江西南安、广东廉州、广西南宁三郡边疆地方长官,故而人称“三郡知府”。

陈沧江的故居就位于田洋村前宅里,在当地人的带领下,我们见到了那座始建于明代的古厝,它与四周那些村民新盖起的小洋楼形成鲜明的反差。据说这座古厝最初的设计是三进三护厝的格局,共计有99间房,不知什么缘故最终护厝部分没有全部完成,不过当地人还是习惯将其称作“九十九间”,并津津乐道地向外来者讲述发生在这座古厝里的故事:譬如相传建造之初,陈氏家族专门从泉州、漳州等地采购上好的石板、红砖、杉木等,如今外墙下端还能见到被称作“泉州白”的石条;陈沧江故居内还有一处别出心裁的设计,在一进外墙的正立面有五个石砌方窗,窗框内分别有五条用青石板制成的直立窗棂,伸手一探会发现,窗棂居然可以活动拨转,称得上是明代民居建筑中的“百叶窗”。

历经四五百年的沧桑,陈沧江故居不可避免地变得颓败破旧,所幸近年来随着人们的文物保护意识提升,加之田洋村两委班子带领当地人投身乡村振兴,在2020年完成了陈沧江故居的修缮工程以及其周边环境提升改造,让这座古厝再度焕发全新生命力,得以向来者讲述田洋“科举之乡”的往事。

 

同安田洋村当地人会在祭祀仪式上,将当年收获的甘蔗做成拱门造型,用以敬祀祖先。台南田洋村也有相同的习俗,说明了两地悠久的渊源。



一座宗祠,见证两岸亲缘

田洋陈氏子弟重视耕读之风,乃是延续了金门老家重文教的传统。澹园的主人陈睿思乃陈沧江五世孙,他是康熙六年的进士,后授中书舍入职,此后一路晋升,担任户部主事。在他位于田洋村松田社的故居里,原本悬挂着一方木质进士第匾,如今已被陈氏后裔珍藏起来,他的故居也被称作松田进士第。故居内原有六座旗杆石,彰显陈氏家族崇文重教的家风,亦是家族荣誉的见证。故居内还有一些设计和构造蕴含了“科举”的元素,尤其是大门两侧的抱鼓石,仔细端详会发现,左侧石鼓的前端雕刻着一只青蛙,右侧石鼓的前端则是螃蟹,当地人笑着解释道:“闽南语的蛙谐音魁,寓意中魁;螃蟹的谐音像甲,意思就是科甲,合起来就是金榜题名的意思。”

受家风熏陶,陈睿思亦十分重视文教,尤其推崇朱子的学说思想,他曾捐资协助修缮了位于同安大轮山的朱子讲堂,并亲自为学子授课,还购置了学田以供学堂日常用度。陈睿思之父陈观泰在田洋村山田社相地兴建了宗祠,由于陈睿思后来是内阁中书正四品,故而宗祠得皇帝敕封为“世大夫第”,以彰显浯阳家族历代科举绵绵不断,这座宗祠也成了厦金陈氏宗亲血脉相连的见证。金门浯阳陈氏宗亲依据族谱与田洋村的陈氏后裔建立了联系,2003年9月,同安田洋村和金门庵前村陈氏宗亲联谊会还共同编纂了《浯阳陈氏家谱》,“这是一部由两岸共同编写的族谱,见证了两岸同根同脉,同血同源。”田洋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陈水让如是说道。

如果说共修族谱是为了延续厦金两地陈氏宗亲的亲缘,那么重建的宗祠便是为方便宗亲联络、促进陈氏宗亲在同安及海内外的凝聚力提供了一个庄严正式的场域。2006年,因为考虑到原世大夫第破塌严重,两岸陈氏宗亲相聚一堂,商议仿制陈沧江的“诰命堂”格局重建,2011年世大夫第重建后,两岸宗亲决定将其作为同安、金门两地浯阳陈氏的总宗祠。2015年12月28日,世大夫第迎来重建落成四周年,田洋村一些村民组成腰鼓队,满怀欣喜迎接来自台北、金门及同安约三百多名陈氏宗亲共襄盛举,为了此次谒祖活动,田洋村还特别邀请金门宗亲提前到村中教授族人古礼。当日,在热闹的锣鼓声中,两岸陈氏族人在主祭人的带领下,依次跪拜,轮番上香,敬献三牲礼酒、供奉鲜果香花,保佑子孙后代,祈愿和平繁荣。

此后两岸陈氏宗亲更是频繁往来,陈水让曾带队到台湾一些同名村拜访,他在台南田洋村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细节:当地举行祭祖仪式时,会准备大概四根长甘蔗,将其弯曲扎成小拱门的形状,“我们田洋祭祖时,也会砍下那一年成熟的甘蔗,做成同样的形状。后来我了解到,台南那边也有种甘蔗,也许他们跟我们一样,也是本着将本地特色的农产品进献祖先的想法吧。”在他看来,两地如出一辙的民俗恰恰说明了两地悠久的渊源,每当有金门、台南等地的宗亲来访,田洋村人总会热情地递上甜蜜蜜的甘蔗,哪怕之前因为疫情的缘故,台南宗亲无法亲临田洋村参与谒祖,他们依然拜托陈水让到甘蔗田里砍一捆甘蔗,代他们祭拜先祖,用这样的方式延续两地共同的习俗。

田洋村将村中一些废弃的古厝修缮后,邀请年轻艺术家进驻,他们的到来,为田洋村增添了艺术的气息。


进驻田洋村的艺术家除了日常创作,还时常举办陶艺、绘画等体验课程。

 

在改造一新的古厝里设置老人幸福院,为田洋村的老年人提供了一个互帮互助、休闲娱乐好去处,更增进了邻里情感的交融。



艺术激活乡愁,为乡村注入新活力

尽管往昔陈氏子弟的琅琅读书声早已远去,田洋村中一些原本破旧的古厝内却渐渐萌发出另一种形式的“文教”。陈水让介绍说:“我们想把古迹好好留给子孙后代,于是村里乡贤决定集资保护。”如今包括陈睿思故居、陈柏芬故居、田洋书院旧址等文物点,文物周边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环境整治,还梳理出松辉堂厝、中翰府第士大夫第、澹园遗址等田洋“十八景”。其中修缮一新的田洋书院百年前曾作为村中的学堂使用,而今已是集学习教育、文化展示、精神培育于一体的社区书院。

焕发光彩的旧民居不仅为乡村“留文、留旧、留魂”,还吸引了一批艺术家到来。譬如位于田洋村桐屿里17号的古厝,就因艺术家的到来而焕发新的生机。来自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绘画系主任、研究生导师陈圣燕教授亲自设计并改造了这间古厝,并将其命名为“桐庐归旧庐”。如今在当地村民眼中,他已然是“新田洋人”。 近期陈圣燕教授还在“桐庐归旧庐”开设公益直播课,主讲绘画和乡村艺术。一名湖南的大二女生慕名而来,她感叹道:“设在乡村的艺术课堂,更有生活气息。”

当参观者走进田洋村上坊里46号古厝,在感叹其保留了古色古香的构造摆饰之余,目光更被进驻其中的一间间艺术家工作室所吸引:只见一位雕塑家正专心致志地将手中的陶泥雕捏造型,另一侧的小房间则被艺术家布置成围炉煮茶的小空间,瓷板画工作室里不仅摆放着艺术家的创作,还有不少前来参加研学体验的游客们的作品;对这些年轻的艺术家而言,这里不仅是潜心创作的场所,也方便他们开展研学活动和艺术沙龙,对田洋村而言,这些来自各地的艺术家的进驻,为村落增添了艺术范,同时村民通过出租修缮好的古民居,也能增加收入,可谓双赢。

以文化振兴焕发乡村文明新风,不仅表现在艺术进村,更在于借此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与艺术家工作室同处46号古厝的,还有田洋村的老人幸福院,每周四村里的阿公阿嫲会自发带上食材,来到幸福院内的爱拼食堂筹备午饭,大家相互寒暄、洗菜、炒菜、装盘,忙得热火朝天。当饭桌上摆满炒土豆片、手撕包菜、林珍珠扁食、大锅炖肉还有炸枣、薄饼、咸饭等闽南传统美食,来参与活动的老人们开心得两眼笑成了一道缝。饭后还有唱歌、交际舞等休闲娱乐活动,这一幕已成为田洋村老人晚年幸福生活的缩影。据陈水让介绍,老人幸福院内还设有日间休息室、娱乐休闲区、健身康复区等功能室,并配备专门的管理人员及助老员,旨在为老年人相聚交流、文体娱乐、餐饮休憩提供一个场地,为老年人打造了一个休闲娱乐好去处,提升乡村生活的幸福感。


扫一扫,关注台海杂志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广告投放|法律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闽ICP备19007057号-1

© 2018台海杂志社版权所有,未经台海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0.031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