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台海》杂志记者 刘舒萍 图/台赛摄影师 邓博仁
上午8点,后厨已开始备菜,切菜声此起彼伏,蒸笼区飘散阵阵热气及白烟,年底的一个晚上,在台湾新北市汐止,林明灿有一场尾牙宴要操办,虽然桌数不多,仅10桌,但林明灿还是“战战兢兢”要求自己,因为办桌最重要的就是和时间赛跑,得在短时间内烹煮完成,且每道菜都要以最完美的姿态出现在客人面前。同往常一样,一同参与办桌的还有两位老伙计阿斗师(真名刘东泼)和阿城师(真名张振名),在出菜的间隙,林明灿感慨地表示,这些年全靠两位师傅帮忙,他才会坚持做到今天。感念老伙计多年的相挺,他还特意提醒记者要记下两位师傅的真名。
“年底很忙,但是有的我都不接了,年纪有点大了,要做少一点。” 林明灿人称阿灿师,拥有40多年办桌经验,电影《总铺师》的故事大部分出自林明灿口述,电影里许多道具也都来自林明灿家中。虽然记者与他接触时间不长,但能感觉到,林明灿很开朗热情,有问必答,相当坦率。
联系上林明灿的过程并不复杂,记者先是致电到台北的一家厨艺教室,他曾经在这里授过课,接线人告诉记者,在台湾办桌界,林明灿是响当当的人物,出身办桌世家,父亲林添盛是台湾已故著名总铺师,被称为“台湾办桌祖师爷”,他则被誉为台湾传统办桌文化“活字典”,还把办桌菜开进米其林餐厅,“老师人不错,你尽管联系他。”通过厨艺教室,记者拿到林明灿的手机号码,然后,有了下面的故事。
看一遍,记到死
林明灿从小就跟在父亲身边四处奔波,帮忙洗菜、洗碗、端菜、打桌。“我小时候就喜欢去参加办桌,有得吃又有人情味。”回忆起童年时的办桌日子,林明灿仍是相当愉快。但是一开始,他并没有打算接过父亲手中的勺子,从事过摩托车保养工作,也曾到饭店当学徒,负责顾蒸笼。“才去了9个月,我爸爸就出车祸了,小腿开放性骨折,所以我就出来了。”
21岁时,林明灿回到家里帮忙,从最基本的开始磨炼,“只有从头开始学,你才有办法掌控全场。”据林明灿介绍,自己有前后15年时间,都是在洗菜、洗碗、端菜、打桌,“这些都是基本功,做久了,你自然对各种工序了然于心,自然就知道办多少桌,对应的碗、菜要洗多久。”
差不多在36岁左右,林明灿才开始拿起勺子,有机会煮办桌菜。对此,《台海》记者好奇地问他,不是从小耳濡目染吗?父亲难道没有亲自教吗?林明灿笑着否认。林添盛是位传统的父亲,唯一挂在嘴边的只有这句话:“看一次,要记到死。”
看,是父亲教他的方法。父亲雕花,在旁打下手的林明灿会偷偷学习,“他知道你在看,他的动作会放慢一点,我也知道他动作慢了,你就要赶紧仔细看,看他是怎样开始雕的,就开始慢慢学。”林明灿说,刚开始看要看很久,随着经验越来越多,不必看就会了,有的菜看到照片就会做了。
学办桌菜没有秘笈,用心是唯一的诀窍,就是要多看多听多学多做。父亲有不少箴言,譬如,“切鱼丸要切到没有怨气,鱼丸才会好吃。”林明灿闷着头、苦学十多年,2010年终于通过父亲的严苛考验。但就在这个时候,父亲传出噩耗,被检查出大肠癌末期,半年之后,父亲离世。林明灿悲痛不已,同时也觉得很无助,一度快撑不下去。但他知道传承是种责任,必须得延续。隔年8月,在2011年台湾美食展上,林明灿成功重现父亲经典的十二生肖宴,一举奠定他接班人的地位。
对办桌菜,林明灿有自己的坚持,只办古早味的桌。在他看来,有古早味,才有人情味,而古早味办桌就是要现杀、现切、现煮,还要有猪油、炸好的葱、蒜以及红葱头,若没有这四样下锅爆香,煮起来绝对没有那种古早味。由于现在人们口味讲究清淡,外面的餐厅、饭店饮食尽量不使用猪油,对此,林明灿遗憾地表示,“那个香味就这样自然消失了,我就是坚持一定要用猪油。”
古早味,人情味
林明灿重视古礼、祖制,旧时台湾的水果又酸又涩,因此办桌时,水果是不上桌的,尽管现在台湾水果变好吃了,林明灿还是坚持水果不上桌,除非主人有特别要求。他坚持不用生鱼片、不煮火锅、菜量一定要大份,“万一有人肚子饿了,就可以多吃一碗。”
不同的宴席,领头菜也不同,婚宴的第一道菜是汤圆,象征花好月圆、甜甜蜜蜜;生日宴则是猪脚面线,有祝福身体强壮长寿之意;乔迁的第一道菜是鸡,寓意“起家”;满月宴要准备麻油鸡与油饭。林明灿告诉记者,旧时,尾牙宴有“转鸡头”环节,鸡头对准谁,就暗示对方来年不用再来上班了。因此,作为总铺师除了要会做菜外,也要了解每道菜背后的典故,不然就会出乌龙、贻笑大方。
“办桌就是要跟别人不一样!”市面上常见的、可以轻易买到的,如白斩鸡、炸鸡腿,现在几乎不会进办桌菜单里。他的脑海里有许多菜谱,用他的话说“光是鸡的做法,就有80多种”。办桌时,林明灿总会先煮上一锅鸡汤,因为鸡汤在很多菜肴都会用到。
林明灿做菜时,全凭手感放调味料,至于口味,林明灿提醒一定要试第二口,第二口才准确,等到三四十秒后,味蕾才会给你真滋味。他有很多拿手菜,比如, “河鳗老油条”,如果买不到优质鳗鱼,可以用大虾取代(上菜时就要另外取名“富贵红烧虾”),但一定要淋上特调台式甜酸酱。提味的甜酸酱一定要用凤梨汁加糖再加少许白醋调制,小火慢煮一小时,才会产生酸甜的果香味,非常特别。
古早人请客,要客人满意才是好,主人说的不算数,因此,只有看客人吃得开心,林明灿才会欢喜。办桌现场人声鼎沸、热闹滚滚,是他最钟爱的场景。作为总铺师,他自然也要到现场与客人、主人交流一番。
“以前真的很有人情味。”林明灿喃喃地重复这句话,他说,自己怀念以前的办桌,不管红事、白事,左邻右舍不管多忙,都会主动来帮忙,主人家除了挨家挨户送汤圆答谢,更会热情叮嘱总铺师一定要吃饱再走。“以前白事办的桌比喜事还多,红事可以礼到人不到,但白事不行,一定要亲自送最后一程。”据林明灿介绍,过去,白事一般要吃三场,肉要煮得很烂,且要切成三角形;“酸菜鹅”是必上的一道主菜,寓意驾鹤西归后,亲友很心酸。现在时代不一样,白事的桌很少办了,“如果刚好是中午,一般给吊唁者送盒小蛋糕就完了。”
不藏私,愿意教
早期办桌,总铺师只负责开菜单及处理烹调相关事宜,其他筵席所需的物品,例如食材、碗盘、桌椅等都要主人家自己准备,有钱的主人会包个红包给厨师,但多数则是以半只鸡、猪肉,或红龟粿回赠办桌厨师。后来,由“大工”、“小工”组成的工作人员取代了邻居,大工负责担任总铺师的助手,而小工则是负责洗菜、切菜、收拾碗盘及整理桌面等其他工作。
“以50桌为例,就要请10位小工、4位师傅(大工)。一般而言,每5桌就要有一位小工。”林明灿介绍道,“虽然办桌很辛苦,就像鸟一样,今天在这里(办桌),明天不知在何处,但对我而言:当厨师良心远比厨艺更重要。”
林明灿给许多人办过桌,例如,台积电创办人张忠谋、广达董事长林百里,2012年应邀至泰国为泰皇八十五岁生日办桌。他给记者报了一个数,要请他出山,一次最少得要5桌,每桌最低5000元(单位新台币,下同)。有公司常年找他办尾牙宴,一桌开价1.5万元。尽管是这样,随着年纪渐大,林明灿主动减少了外出办桌的频率,因为体力跟不上是不争的现实,他计划65岁退休。
办桌,是辛苦的行业,遇到刮风下雨天,还要担心帆布棚倒塌;夏天太热时,要担心工作人员在炉火边热到昏倒。林明灿曾协助父亲办过一场245桌的尾牙场。他说,当时场地洗菜的地方没有排水沟,只能当场挖出一条临时水沟,免得排水不良。也曾遇到过台风,搭建的棚子、帆布早已倒塌,但因为是白事的缘故,不能改期,只能重新找地方继续煮。父亲在临终前曾希望他不要再继续做总铺师,但林明灿知道,传承是一种责任,必须延续下去。
林明灿告诉记者,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是办桌的鼎盛时期,当时台湾经济起飞,办桌名目多了起来,那时,林家每月至少有28天都在办桌,有时一天办四五场,这时,他的父亲、母亲、哥哥和他就要分别顾场。20世纪70年代,一桌约800元,慢慢涨到现在的5000元、8000元、上万不等。而今办桌逐渐式微,年轻人没人想窝在马路边吃办桌了,都改在大饭店请客,“我们是做一天算一天的,年轻人没办法做,他们喜欢去饭店、餐厅,有固定的薪水。”
因为家里孩子没有接班的意愿,担心最道地、最乡土的办桌文化就此失传,近年来,林明灿积极到各大饭店、厨房教室,将手艺传承。他也知道新一代的年轻人,愿意投入办桌行业的越来越少,因此,只要有人想学,他完全不藏私,大方传授技艺。“只要他们愿意学,我都愿意教。”林明灿认真投入心力,就是希望办桌文化后继有人。
他的学生除了年轻厨师外,还有不少人是特地来寻找记忆中的味道的。某次,他教正宗白菜卤,分给学员品尝时,突然看到一位女学员鼻子红通通、擦眼泪,让他吓了一跳,一问之下,原来女学员从南部嫁到台北,差不多有20年没有吃到这个味道,熟悉的办桌味让她想到了自己的阿嬷。
拿手菜
撒娇喜全鸡
撒娇喜全鸡是一道喜宴菜,其外观虽无一般办桌菜惯有的华丽装饰,调味和烹煮细节却样样蕴藏着大学问,主要材料有肉桂粉、甘草粉,再加上一点胡椒粉、糖、盐、酱油下去调味,里面一定要用五十八度高粱酒,不能用米酒代替,这样香气才会出来。鸡煮熟后就拿去蒸,记得调味一定要够咸,才能让鸡肉吃起来又香又甜。林明灿说只有这样煮,才会咸甘够味,回味无限。
办桌菜的灵魂
烧葱
一个放了猪油的油锅,油温热到一定程度,把青葱切成三公分的寸葱段,加入拍过的蒜粒油炸,炸到蒜粒、葱段金黄皮缩,香气四溢时取出,这就是“烧葱”。在林明灿看来,只有把烧葱、红葱酥和猪油下锅一起煮,才会有办桌的味道,这才是办桌菜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