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 致 \ 深 入 \ 时 事 \ 生 活

翔安总铺师陈根发:心若欢喜,菜就好味

来源: 2024-03-11 10:52
 

 


人物名片

陈根发

24年办桌经验

/ 卢燕  /台赛摄影师唐光峰

在闽南地区,每逢婚丧嫁娶,弥月庆生,主人家就会办桌请客,若是遇上宗族团聚,祭祀祈福,席开百桌,千人同贺的场面也不少见,赴宴、吃桌更是很多闽南人从小到大的美好记忆。

出身于农村的陈根发,办桌文化耳濡目染。爱热闹的他,长大后将办桌师作为自己的志业。

古早味也代表人情味。穿梭于乡村之间,陈根发希望透过自己双手,让更多人了解闽南办桌文化,感受闽南请客的热情与豪放。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透过一道道充满意涵的闽南菜,被重新连结。

备菜工作的劳动强度“堪比打仗”

铁杆搭起凉棚,拉开塑料帆布,为了庙会神诞,同安区四林天皇宫请来办桌师陈根发办桌,四五百位村民的餐食,在陈根发的指导下,热腾腾地上桌了。

陈根发是闽南地区远近闻名的办桌师,为了办好当天中午八十桌的庙会筵席,他从早晨四五点就开始忙活了。

清洗碗碟、搭锅灶、切割祭拜好的猪羊、熬煮高汤、切葱捣蒜……分秒不停的备菜工作持续了大半上午。用陈根发的话来说,备菜工作的劳动强度“堪比打仗”。

话语间,只见陈根发不停地用铲子,搅拌大锅中的油饭。将糯米和粳米混合放入锅中,热炒后,再加入大骨汤熬煮,在这个过程中,要不断地搅拌,以免米饭粘锅。看似简单的油饭,却是一项体力活儿。一锅30斤大米的油饭,足足得搅拌近半小时,一上午的时间,单单油饭,陈根发就要煮三大锅。

办桌有句行内话:心若欢喜,菜就好味。好彩头是让美味加分的关键。庙会宴上,油饭是最应景的菜式,寓意人生圆满,食客或吃净或打包,用光盘表示祝福。

庙会宴刚刚开始,食客们战斗力不容小觑,厨房里蒸煮煎炸,炊烟四起,办桌师们也火力全开,跟时间赛跑。闽南办桌菜品撤一道,上一道,无缝接续,让食客大呼过瘾。

天皇宫的义工素贞说,天皇宫一年有四次大的节日,届时香客们都会聚在一起,庙里也会组织大家一起吃顿便饭,这样显得热闹些,这是闽南当地不少宫庙的风俗习惯。当天一大早,庙里的义工就过来帮忙了,这是当地的文化,也算是一个民俗。

陈根发坦言,闽南人重礼数,办桌一为敬神,二为敬人,讲究一份心意,只有礼数到了,心意才算厚重。

油饭、面线糊、五香、馒头就三层肉、蛋羹、羊肉煲……八九道菜,就组成了一桌庙会筵席。不同满月宴、婚宴等,庙会筵席的菜色比较简单,都取材于祭祀品,有什么就煮什么。庙会办桌强调“俗搁大碗”,大家都要吃粗饱,所以菜肴多是倒扣、淋羹,加上塞什锦、铺白菜,看起来就很澎湃。但有一个禁忌,就是牛肉不能上桌。在很多村民的观念中,因为感恩牛在田里的辛劳大部分不吃牛肉。

闽南办桌有很多讲究。在闽南,大家相信好事成双,碗筷、桌椅、席次、菜品要双数,座次讲究长幼有序。闽南有句俗话:“天顶天公,地上母舅公。”舅舅在家族有重要地位,在许多宴席中,都要舅舅先上座动筷,晚辈才能开动。

 

从纯赚工钱到一手包办

陈根发是翔安马巷舫阳村古埯人,爱凑热闹的他,从小没少吃过办桌菜。因为不爱读书,十五六岁开始,陈根发就跟随作为乡厨的大伯四处为人办桌,至今已有24年。

为了精进手艺,陈根发中专学的就是烹饪专业。早在学习办桌菜的过程中,陈根发就发现当时的办桌师们对菜的颜色搭配、摆盘不是很讲究,爱好美术的他觉得可在这方面加强。于是上学期间,陈根发也上了食品雕刻课程。

不仅要好吃,还要好看。经过他的巧手,稀松平常的南瓜、各种萝卜等,摇身一变成龙、凤、鸳鸯、花篮等喜庆的造型。在陈根发看来,这些常见于婚礼及各种美食节展台,用以增加就餐的气氛,营造出一种高雅的就餐环境。

从单纯出工到一手包办。早期乡村办桌,一般都是主人家提供食材、场地、设备,办桌师只出一个脑袋、一双手、一副厨具,而现在,主人家出一张嘴,而后由办桌师负责张罗,不只是宴席本身,包括音响设备、舞台、桌椅甚至其他特殊要求,办桌师都能满足需求。

说起自己近24年的办桌生涯,陈根发坦言,办桌形式发生挺大变化,过去给人办桌,就赚烟酒,渐渐地才有工钱,到如今食材全包。

以前,办桌师都是单打独斗,也非科班出身,都是村里比较会烧菜的人组成,遇到20桌以上的筵席,都是互相帮忙,并没有形成固定的团队。

陈根发清楚地记得,19岁自己刚出来接办乡村流水席的时候,由于没有固定的客源,经常一个月都接不到三摊。特别是移风易俗后,很多乡村取消了“封建日”,乡村办桌也因此锐减了不少,其时,一些办桌师纷纷转行,进入饭店、酒店当厨师,陈根发便是其中一位。

 

 

 

从单打独斗到组团“作战”

短暂的离开,是为了更好的开始。进入酒店之后,陈根发跟着团队到各地做美食,各种美食手到擒来。有两年的时间,他还负责过国家乒乓球队在厦门集训时的餐饮,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2014年开始,陈根发离开星级饭店,继续农村的流水席,自己创业,开了一家“翔家宴餐饮”,组建自己的办桌团队,很多村庄的婚宴、喜宴或者一些庆祝的节日,都喜欢邀请他。

年底是办桌的高峰期。庙会当天,陈根发他们团队就接了7场,中午刚忙完,陈根发顾不得休息,又要赶往杏林,负责婚宴的流水席。

不同节日讲究不同的食物搭配,比如成人礼宴吃封肉,寓意孩子未来步步高升,婚宴首尾一定是甜品,寓意新人永远甜蜜,闽南话中“命”与“面”谐音,寿宴来碗长寿面,寓意寿星长命百岁。

闽南封肉,是福建同安百姓为了恭迎闽王王审知而发明的,这道菜是厦门地区特别是同安、翔安宴席上必上的一道菜。此菜将整块猪肉装盆,加盖入笼蒸熟,上桌才掀盖,所以叫作“封肉”。在厦门每当人们举办筵席,都忘不了“封肉”。侨胞及台港澳同胞回乡探亲时,也一定要吃这道家乡风味菜。

陈根发说,在他的婚宴流水席中经常为宾客用古法制作同安封肉。所谓古法,是指不用高压锅烹制,而是砌土灶用海盐和陶罐耗时四小时焖煮,其口感远胜高压锅速成的封肉。

2018年大年初六,陈根发制作封肉的镜头出现在当晚的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3》,很快他收到的订单猛增,每天都要煮至少四大陶罐的封肉。陈根发说,疫情前的那年春节他卖出了至少八千份封肉礼盒,有两周时间每天全家人都只能睡三小时,忙于制作封肉。


 

从吃粗饱到吃好吃巧

满月宴、乔迁宴、尾牙宴、婚宴、庙会筵席……在厦门,陈根发也不再像祖辈那样,载着锅碗瓢盆走街串巷,他的餐饮公司整合了外烩、就餐服务、文艺表演等多种资源,甚至还将闽南办桌办到了浙江。

不同节日有不同讲究。其中,一切的重中之重,还是菜色的敲定。从主人家打通电话开始,办桌师就展开了了解客人的过程,从桌数、口味、信仰到健康意识都需要了解,最后在理想的预算中,试着满足主人家对这场感官飨宴的期待。

从吃粗饱到吃好吃巧。过去,乡村办桌数量少,一般煎炒多,当时食材都是菜,一载就是一整车。可现在少则30桌,多达上百桌,传统的炒菜为主,已经不适应了。

现在办桌菜色重蒸煮,主打海鲜。陈根发说,现在办桌,都是当天采购海鲜,一般是早上做肉类、备肉食、蔬菜,下午三点到四点,备海鲜。白灼虾一般先养着,养到差不多快上桌的时候再送过来,虾还必须要活的。拿婚宴来说,一般12道菜色,至少有6道是海鲜。

跟着时代脉络、跟着主人家的嘴走,办桌师保有自己对食材的坚持跟品味后,就是成就那一桌子的期待了,要在主人家跟自我特色间做好拿捏。陈根发认为,除了招牌菜的质量不能放掉之外,自身的品味及对各种菜色的研发必须不断前进,如是才能响应当代的嘴,也能在进一步沟通过程当中,潜移默化地带领主人家发现十二道菜之中可能展演的各种可能性。

为了开发新菜色,陈根发在每年5-7月,流水席淡季期间,会到周边地区跟当地的办桌师学习。他首创孔雀宴。需要指出的是,这些蓝孔雀是合法养殖机构养殖出售的,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绿孔雀并非同一品种。近年来,养生孔雀汤成为闽南农民喜宴上越来越受人们欢迎的一道菜。

所有办桌菜的开发,都是为了迎合客人的胃。用陈根发的话来说,办桌菜的创新,都是客人教出来的。但办桌师的自我要求、品味提升、对市场的敏锐,则是办桌产业能否在未来永续发展的关键。

办桌最重要的就是,因为是吃的东西,良心比厨艺重要。“我做的流水宴材料实在、好吃,造型好看,我想做最有特色的农村流水宴席,做厦门办桌第一品牌。”陈根发说,他要带给大家的宴席不仅是最好吃的东西,还有热闹、喜庆的氛围,让参与的宾客眼前一亮。

 

 

大厨拿手菜

同安封肉

同安封肉是厦门同安马巷(现翔安马巷)的传统名菜,属于闽菜。相传,同安封肉是为了纪念王审知被敕为“闽王”而创造的一道菜肴。五代后梁开平四年(910年),王审知被封为“闽王”,授其方形大印,当时居住在同安地面的官员为庆祝他敕封“闽王”,举办了盛宴。席间的一道佳肴,就是将猪肉切成四四方方的大块,用黄巾包裹,形如大印,同安封肉由此而来。

此菜将整块猪肉装盆,加盖入笼蒸熟,上桌才掀盖,所以叫做“封肉”。新砌的红土柴禾灶,用来炖闷封肉,再适合不过。在封肉入罐之前,要用肉骨汤浸润,肉的间隙会填上香菇、板栗、虾米,锅底还需铺上厚厚的海盐,以保证受热均匀,要做好一道封肉,陈根发起码要花上整整11个小时,封肉出陶罐时,香气四溢,令人垂涎。

扫一扫,关注台海杂志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广告投放|法律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闽ICP备19007057号-1

© 2018台海杂志社版权所有,未经台海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0.032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