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之名肇始于唐代,由一开始的官方修书机构逐渐演变为以聚徒讲学为主的私人教育组织,书院以其独具的藏书、讲学、授徒、著述及奉祀先儒等功能,推动着中国古代社会的思想传播与文化创造。唐初陈元光率军入闽平乱,进一步开发闽南地区,他还向朝廷请旨在漳州择地办学,兴建了“八闽第一书院”松洲书院;两宋时期受朱子理学影响,闽南书院迎来了大发展时期,并在明清时期得以普及,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原中心文化得以在闽南迅速传播。在清代,一大批由福建赴台任职的地方官员和移民台湾的福建士绅在台湾各地积极参与创办书院,更有不少福建的学者远赴台湾担任书院的山长,他们扩大了闽学在台湾的传播,并推动台湾文教事业的发展。迈入近现代的闽南书院在延续传统教育之外,又展现出中西教育相互碰撞、融合的特点,直至今日,闽南书院依然延续朱子理学的文化影响,寄托了闽南民间信仰与祭祀以及“海滨邹鲁”的文化象征意义,同时在促进闽台文化交流、探索书院现代化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