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台海》杂志记者 司雯
诞生之初,书院就与修书、藏书紧密联系在一起,逐步发展而形成讲学、藏书、祭祀、学田四大基本规制。闽南,位于东南沿海,自古以来经济繁荣,教育与信俗风气鼎盛。在闽南书院的发展史上,藏书与祭祀的影响尤为之大,构成了“闽学”独树一帜的地域特色。如今,闽南众多古代书院早已消亡,但部分典籍和祭祀仪式却很好地保留下来,形成一种源远流长的人文传统。
位于漳州云霄城关的云山书院是为崇祀明朝翰林院编修、闽贤林偕春而建,民间又称作“文史公庙”。
书院,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教育形式,是介于私学和官学之间的一种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机构。从唐代起源伊始,书院的基本职能就是朝廷收藏和校勘图书的地方,但其相应的文化传承与学术研究的特质,也影响了后世书院的发展走向。进入宋朝后,书院的属性由官方修书机构向私人教育组织演进,即“私人藏书聚徒讲学”之所,除了藏书刻书、讲学外,还具备了祭祀纪念的功能。特别是闽南地区民间祭祀之风甚浓,祭祀名儒先贤蔚然成风,可谓是融入了百姓的信仰与生活的“日用常行”之中,不少书院本身或者前身就是专门祭祀纪念的祠堂。在历经一千余年的漫长历程中,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闽南书院文化现象。
泉州的崇正书院建于清代,原址为施琅的“春园”,书院最初就是以收集藏书为主,如今复建于泉州城区的芳草园内,成为市民休闲的好去处。
书院藏书:从注重理学到注重百家之学
清代袁枚《随园随笔》中记载:“书院之名,起于唐玄宗时,丽正书院,集贤书院皆建于唐朝。为修书之地,非士子肄业之地也。”可见,藏书才是书院的首要功能。
“文以载道”,研究学问、培养人才、传播知识须臾离不开图书。有鉴于此,我国古代书院,特别是著名的书院,大都建有藏书楼,拥有丰富的藏书。至清代,书院藏书受到普遍重视,凡建书院即谋藏书,因此,各地书院都创建了名目繁多的藏书处所,收藏经史百家之书,以为师生研习讲诵之资。书院藏书是与官府藏书、私人藏书、寺观藏书一起,并称为我国古代藏书事业的四大支柱。在我国的藏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保存文化典籍、促进教育发展与文化传播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唐宋元时期,闽南书院的藏书细节已不可考,只能从史料的只字片语中窥视一二。例如,明代著名方志学家黄仲昭纂修的《八闽通志》中记载:吴奉议书室,地处今漳州云霄县,创建于北宋元丰五年(1082年)。书室原址位于梁山下(今之火田高地),有两万余卷藏书,系宋人吴与所创建。
经过元末明初长时期的战争,前代闽南书院藏书多数湮灭于战火之中,加上明初书院得不到朝廷和地方官府应有的重视,闽南书院的藏书事业进入宋代以来发展的最低潮时期。书院藏书内容、结构、体系逐渐发生了变化,从注重程朱理学著作的收藏逐步扩展为注重百家之学的收藏。
孔泉书院,地处今泉州南安市,创建于明朝末年,其创建的确切时间目前尚无史料可考。清代儒学家陈寿祺等编撰的《福建通志》中记载:孔泉书院,因于明末清初时期培养出包括两个进士、七个举人和九个贡生等在内的“十八学士”而颇负盛名,其时院中肄业之生徒士子甚众,且藏书宏富。
到了清朝,闽南书院的数量达到鼎盛阶段,书院藏书则更为丰富,实现数据的飙升。
走进位于泉州市区新华路与新门街交叉路口的芳草园,沿着鹅卵石铺就的园路,穿过茂密的树林,一座独具特色的红砖古厝立即跃入眼帘,这就是藏身于闹市区之中的崇正书院。
《福建书院概览》中介绍,清康熙年间,施琅将军建有“春夏秋冬”四座名园。到了乾隆、嘉庆(1736—1820年)年间,一些读书人借施琅“春园”(今芳草园)作院舍,组织崇正书院。书院最初的建造目的,就是为了增建书斋,收集藏书。后因各种原因,崇正书院被废。到了光绪初年,泉郡士绅请于施琅原“冬园”增建书斋。光绪十年(1884年),官府即以法兰西团练剩余之款提充起盖,“冬园”焕然一新。建造书院时,名称延续为崇正书院。崇正书院也成为泉州城内保留至清末的三所书院之一,但里面藏书已散佚无存。民国曾遒《桐阴旧迹诗纪·过旧崇正书院有感》中写道:“崇正书院余物今已无存”。
2005年1月,崇正书院完成复建,书院内设立了书画室、阅览室、棋牌室等活动场所,是市民休闲、学习的好去处。
往昔梅石书院的藏书早已不存,不过在梅花石遗迹旁新建的一峰书局,延续了书院的藏书功能,为读者提供品类多样的阅读体验。
《官阁修书》描绘了道光年间周凯在延青阁修书的场景,阁中端坐的就是周凯本人,延青阁所在地为今厦门中山公园老图书馆一带,周凯总纂的《厦门志》是由厦门玉屏书院刻印。
图为《玉屏书院手绘图》,出自周凯总纂的《厦门志》。
书院刻书:事业繁荣且质量甚高
书院与书籍血肉相连,同样,刻书也是书院与生俱来的一大功能。宋代时期,由于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和发展,出版活动变得愈加便利,书籍数量日增,书院不仅加大了藏书量,而且借此刻印书籍。清代顾炎武甚至说:“宋元刻书,多在书院”。
宋代的闽南书院刻书事业也比较发达,受到理学发展的巨大影响和推动作用,书院讲解、传授、研究理学,需要大量的“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及后世理学大师的著述、语录等以资研习与考究,促进了闽南书院刻书事业的昌盛。例如,地处今漳州市境内的龙溪书院,曾刊刻南宋哲学家、理学家陈淳《北溪先生大全文集》五十卷、《外集》一卷等书。
清代,闽南书院在前代的基础上继续发展,书院刻书呈现兴盛乃至辉煌的局面。一些书院本身拥有的大量藏书为刻书创造了条件,加之书院山长、主讲等积极参与书院刻书活动,清代闽南书院刻书事业繁荣,所刻之书质量甚高。
《福建古代刻书》中记载:道光十八年(1838年),厦门玉屏书院刻印清代福建分巡兴泉永海防兵备道周凯纂修的《厦门志》十六卷,现由厦门市图书馆、福建师大图书馆保存。光绪八年(1882年),漳州长泰龙津书院刊刻清代杨曾等编撰《龙津书院志》(不分卷),现由福建省图书馆保存。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泉州南安诗山书院刊刻清朝大庭村举人戴凤仪编撰《诗山书院志》十卷首一卷。清朝时期(公元1644—1911年),泉州梅石书院陆续刊刻清代史景臣辑《温陵事考》,现由厦门市图书馆保存。
纵观古代闽南书院藏书刻书的特点,主要还是以儒家经典为主体,同时注重闽人著述的收藏。部分书院藏书刻书保存了大量的文化典籍,事业发展历代相续,其藏书亦得以代代相传,最后成为近代图书馆藏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书院藏书刻书的目的是供院中师生研习之资,满足其讲学、诵读、学术研究之需,这些藏书刻书,培养了大批在历史上有重大贡献的杰出人才。此外,古代闽南书院及其藏书刻书事业的发展促进了儒家思想、文化在福建地区的广泛传播,出现了作为理学重要学术流派之一的“闽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云山书院的建筑及内饰用工考究,犹如一座闽南艺术殿堂。
云山书院坐落于漳州云霄城关,民间又称其为太史公庙,奉祀闽贤林偕春。
书院祭祀:将名师与名儒先贤作配祀
在中国古代,祭祀是书院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书院里一般会祭祀孔子,这代表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通过这种仪式,让天下读书人不忘初心,把优秀的传统文化赓续下去。而在闽南地区,书院除了祭祀孔子外,受到地域文化特色和习俗影响,还会祭祀朱子和名儒先贤。
书院祭祀之用的祠堂,又称礼殿。书院建祠堂行祭祀礼,这既是书院的主要活动内容之一,又是书院对生徒进行教育的一种重要措施。自有书院之日起,书院的祭祀活动即已出现,南宋以后更为盛行。稍有规模的书院往往都设有专祠,实在不得已,也会在书院内部辟个地方,奉上祭祀对象,供师生祭祀。闽南的书院往往还把一些曾在书院讲学的名师,对书院复兴、扩建有贡献的人物,本地名儒,在当地享誉很高的有气节的人物等作配祀,激励后人继承遗教,学习其高风亮节。例如,芗江书院配祀地方先贤陈淳、黄翰、刘宗道;李公书院祀唐将军李伯瑶;清源书院主祀朱熹,配祀蔡清、李光地等先贤;诗山书院祀欧阳詹;石井书院祀朱松及朱熹两父子;一峰书院配祀罗一峰;安溪紫阳书院配祀宋代安溪县尹陈宓、主簿陈淳;同安文公书院配祀乡贤许獬及水头的吕大奎等。
芗江书院,地处今漳州市区,创建于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由知府钱古训和知县刘孟雍所创建。明嘉靖《龙溪县志》记载:芗江书院,在县东北二十三、四都,洪武二十三年初,知府钱古训、知县刘孟雍因里人杨彦章、洪乾请建……祀地方先贤陈淳、黄翰、刘宗道。
李公书院,据传由明代进士李旦所建。目前,李公书院遗址位于漳州诏安县后港村,书院占地约一百六十平方米,由门楼、走廊、天井、大殿等组成,面积不大,仍保持着明式建筑的风格,古朴大气。门楣有“李公书院”石质匾额,内匾书“开漳元勋”主祀李伯瑶。由此可见,李公书院建造之初,就是用来祭祀李氏祖先、唐代将军李伯瑶。
欧阳书院,始建于明代嘉靖、万历间,因“开闽学之先”的欧阳詹而得名。《闽政通考》记载:欧阳詹文起闽荒,为闽学鼻祖。书院旧址在今泉州清源山赐恩岩附近,因书院建于市外,故有“刺桐城外读书台”之雅称。清乾隆年间,欧阳詹的裔孙欧阳芳馨再次修葺欧阳书院,院内配祀欧阳詹。如今,书院旧址已无堂屋,“高山仰止”石刻尚存。2021年底,欧阳书院于清源山复建完成,正式对外开放。
云山书院,位于漳州云霄城关,光绪九年(1883年)为崇祀明朝翰林院编修、闽贤林偕春而建。林偕春一生辉煌而坎坷,为百姓做了很多事。他去世后,百姓奉之为神明,建云山书院祭祀。从外表来看,云山书院虽然名为书院,其实是一座庙宇,坊间又称太史公庙,现已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闽南少见的方形楼阁建筑。云山书院在台湾基隆、南投和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都有分庙。
霞东书院,位于漳州市芗城区丹霞路古玩城边,始建于明代,坊间俗称仙祖庙。据史料记载,霞东书院于清康熙年间为平台名将蓝理的公馆。蓝理调离漳州后,理学家蔡世远在这里塑文昌帝君像祀之,改称文昌宫。乾隆年间,文华殿大学士蔡新归隐后曾讲学于此。嘉庆年间,乡缙黄步蟾看到霞东书院年久失修,“过其地顾见颓垣断瓦,无不蔽雨阳”,遂倡议重修霞东书院。在龙溪知县姚莹的支持下,社会各界纷纷捐钱助建。书院于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重建,道光元年(1821年)竣工。霞东书院里的《重建霞东书院碑记》和《霞东书院捐金姓氏》记录了这一盛举。如今,霞东书院作为民间信仰场所文昌宫使用,宫内供奉有文昌帝君,配祀魁星夫子、观音菩萨、蓝理、福德正神等。书院主体建筑基本保持清代建筑风貌,是漳州市区一处难得的依然保留完好的清代书院建筑。
到了清代末期,闽南的书院进行了历史性改制,学堂出现,“实用主义”占据上风。直到现在,书院的三大核心事业之一“供祀”已经成为一个遥远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