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 致 \ 深 入 \ 时 事 \ 生 活

金鳌村:四处旅游,不如回乡看看

来源: 2024-04-26 16:00

文/《台海》杂志记者 年月  图/王火炎


西峰庙内虔诚的信众。



金鳌村的得名,与它的地理位置息息相关。村子背靠玳瑁山的鳌峰,同时它又位于海边,海中盛产车鳌,无论山海,皆有鳌,所以,得名“金鳌”。早前,村子不叫“金鳌”,而叫“车螯”,元末明初,才由“车螯”演变为“金鳌”,值得注意的是,“螯”字也不再为虫字底,而为鱼字底。

金鳌村原本有18个社,后合并为12个自然村,现有1300多人,93%姓杨。杨姓先祖天浩公于南宋末年,带领族亲从漳州银塘迁入金鳌村,为金鳌杨氏开基第一代世祖。金鳌杨氏人才辈出,仅杨南离家族就出过经商能手、爱国华侨、地下党员等,而整个金鳌村也有秀才乡的美誉。

在富美乡村的建设进程中,金鳌村的脚步是慢的,但也因此得以保留更多的原生态,尤其在传统文化方面,有着许多原汁原味的东西,值得我们细细咀嚼。


四堂一府

闽南村庄,一般只拥有一两个祖祠,但金鳌村却一下子拥有了一个祖祠群。有“四堂一府”,座座都有书香气十足的名字:钟鳌堂、钟秀堂、毓秀堂、继鳌堂和总兵府。前面三个祖祠,一看它们的名字,就知取自于“钟灵毓秀”。这五座建筑,其建筑风格皆为闽南红砖建筑,最典型的特征,就是燕尾脊和红砖墙。而在这五个祖祠中,钟鳌堂是其中最主要的。

76岁的退休教师杨发隆先生被村子里誉为“村史活字典”,当我们来到金鳌村时,他带领我们最早进入的建筑是钟鳌堂。作为杨氏家庙,这座建于康熙二十三年(1685年)的三间二进古建筑,是杨氏宗亲聚会时最主要的场所。

走过宽阔的埕院,迎面可见“杨氏家庙”四个大字高悬门楣上,两边对联道出了杨氏的姓氏源流,“登堂按谱系来自光州固始,入庙序昭穆衍蕃澄邑金鳌”,和许多漳州人一样,杨氏的最早的祖先来自河南固始县,南宋末年,天浩公才带领族亲从漳州银塘迁入金鳌村,进行开基。

而今,钟鳌堂里供奉着金鳌杨氏的列祖列宗。每年中有两个节日,是杨氏宗亲祭祖中最隆重的节日,一是元宵节,一是冬至日。

金鳌杨氏在这七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也有不少人播迁于两岸和东南亚等地。祭祖日就成了这些外出宗亲心心念念的节日,并维系着他们与祖地的情感纽带。钟鳌堂把那些心系祖地常回家祭祖的宗亲以地名载上墙:龙海市岭兜、白埕,漳浦县佛坛,厦门南安油园、枫脚 、山旗,福州五虎山脚,还有港澳台和东南亚各地。宗亲们除了回乡祭祖外,也会送回牌匾,以表达他们的追思,比如,漳浦县佛坛就送回了上书“祖德永昭”“亲谊永存”等牌匾,金鳌杨氏也感念他们的用心,将牌匾高挂于钟鳌堂两侧。

我们参访钟鳌堂时,它已有三百多岁了,但依然容光焕发,这都是杨氏历代精心侍奉的结果。钟鳌堂历经多次修缮,最近的一次是2011年,由村支书杨志贤担任钟鳌堂修缮理事长,宗亲一呼百应,捐资140多万元,修旧如旧,古色古香又光彩照人。7月的一天,杨发隆指着钟鳌堂的不少建构,自豪地告诉我们:“这些是明清时期的,我们都把它们保留下来了。”

以钟鳌堂领衔的金鳌祖祠群,大都保存完好,唯有总兵府稍显破落。先祖杨启忠曾官至广东碣石镇总兵,其于金鳌村的总兵府建成年代与钟鳌堂相仿,距今都为三百多年,但因总兵府不如钟鳌堂历经精心修缮,故坍塌了部分,由最早的三进建筑变为现在所见的两进深。

钟鳌堂、钟秀堂、毓秀堂、继鳌堂和总兵府,由这五座建筑形成的祖祠群,成为村中的镇村之宝,有它们在,金鳌村虽走得慢,但步履自信。

 

赶上了西峰庙的“佛祖生”,当日免费提供素餐给信众。



大爱绵长

金鳌村的自信,不只在于它拥有成规模的祖祠群,还在于它是个大爱绵长的村庄。抗战初期,金鳌村人就捐资给国民政府买枪买炮,抗击日本侵略军,为此还于1937年获得了时任海澄县县长的邓宗海所赐牌匾“献金救国”;解放战争时期,继鳌堂走出了四位地下党员,包括彭冲在内的上千名地下党、进步青年和华侨通过继鳌堂转移到乌山革命根据地和粤东革命根据地,为革命作出突出贡献;台湾2008年八八风灾后,西峰寺号召信众为台湾受灾民众捐款,获得台湾民众的赞赏,拉近了两岸宗亲的距离。

继鳌堂,这座建于1935年,承载着厚重大爱、占地千米的同字型大宅院,与一个人的名字紧紧联系在一起。当推门而入时,我们便读到这样一副对联:“南国营商躬行信义方能满载而归荣故里,离乡雅操手续完全始得同胞洽望贺新基”。这对藏头联便是以继鳌堂主人的名字开头的——“南离”。

杨南离年轻时到南洋从事侨批生意,即帮人送信、送物、送人,后生意兴隆而成富甲一方的侨商,1921年,杨南离把生意转回国内,1935年回金鳌村建了继鳌堂。

继鳌堂位于澳内社,占地一千多平方米,依山面水,前有池塘后有花园,呈同字布局,共有38间房子,主要房间都有寓意和故事,体现了主人的追求与意趣。

对联处处可见且妙趣横生,这是我们进入继鳌堂的第一感觉。这些对联背后就蕴藏着许多风雅故事。继鳌堂于1937年落成,落成之日,主人请来远近的文人雅士,并以金鳌村盛产的杨梅酒款待。良辰美景、佳肴美酒,客人们诗兴大发,纷纷以“南离”“继鳌”“澳内”等关键词斗联,这一雅斗,为继鳌堂留下许多佳作,主人便将它们一一上墙,“南国营商躬行信义方能满载而归荣故里,离乡雅操手续完全始得同胞洽望贺新基”,只是其中一对,而以“继鳌”“澳内”为藏头的对联,就有十几对。

雨纷纷,我们置身于继鳌堂天井中,不只听到雨声,还听到了诗声朗朗……

继鳌堂的祖厅后面,是“四知堂”,以“四知”命名,表达了主人对先祖杨震的清廉品德的无上敬意。先祖杨震任太守时,县令王密夜间找他,要对他行贿,杨震拒绝,王密对他说:“请收下,没人知道的。”杨震大怒,说:“你知,我知,天知,地知,怎么会是无人知呢?”

正因为杨南离对自己有着清正的操守、对子孙有着严格的教育,杨家才人才辈出,不管哪个历史阶段,他们都曾对社会作出贡献。杨南离深受孙中山思想的影响,长期支持辛亥革命,他多次在南洋发动华侨为辛亥革命和抗日战争捐款捐物,儿子也深受其爱国思想影响,不惜代价支持民族抗战。长子杨欣木年轻时就随父亲到南洋经商,1940年,他为八路军筹集到大量的药品和枪支,但在从缅甸运回国的路上,遭到日军炮火袭击而失踪;二子杨新容、四子杨新友,都曾组织成立中共地下党组织,以继鳌堂为秘密据点,掩护过包括彭冲在内的上千位革命志士转移,奔赴乌山革命根据地和粤东革命根据地,为中国革命作出贡献。杨南离孙子杨坚陪我们参访继鳌堂,这位出生于1952年的老人执意叮嘱我,要把二伯,即杨新容协助陈嘉庚建厦大和集美学村的事迹写进书里来。

 


01>杨发隆讲述金鳌村村史。

02>钟鳌堂内的一些匾额是回乡祭祖的乡亲所赠。


香火不断

未到金鳌时,对它的送王船就常有耳闻。

每隔三年,金鳌村都会举办一次代天巡狩请王年。所谓的“代天巡狩”,即是代替玉帝出巡的王爷。会首和请王送王日的选定,得经过神明同意,正月十四,在村里最主要的庙宇——西峰庙,全社各房头和信众摆香案祈神掷筊,选出了十二个会首和请王送王吉日。农历八月至十二月初,历时四个月为代天巡狩王爷公的任期。“送王船”这一民俗在闽南乡村十分兴盛,但金鳌村的送王船有它的特别之处。传统的“送王船”民俗送的只是“代天巡狩”的王爷,而金鳌村的送王船除了送“代天巡狩”的王爷外,还融合了白水本地的风俗,请的送的还有“五通神”,即范、吴、朱、李、迟五个瘟神,而且还要请出本地的主神开漳圣王作陪4个月。

在对金鳌村走访时,我们特意来到了同时供奉代天巡狩和开漳圣王的庙宇——西峰庙。进门时,便见西峰寺的对联这样写着:“开漳圣王功千秋,代天巡狩佑万民”。

西峰庙占地面积近五千平方米,建于明正德四年,后经多次修缮,保存完好,香火鼎盛。我们很幸运,赶上了西峰庙的“佛祖生”,远近村社的信众都早早提红篮来拜王爷和圣王。当前殿被香火缭绕时,后殿却传出了大合唱式的诵经声,领我们来西峰庙拜拜的杨隆发老先生,见我们一脸不解,便说“后殿恭奉的是观音佛祖”,也就是西峰庙恭奉着多位神明,他们和谐相处,一起护佑金鳌村。

我们来到西峰庙的护厝,那里为信众免费提供素餐。素餐以咸粥和甜粥为主,都是现煮的,非常鲜美。不愿具名的老杨是主厨,他早晨三点起床,领着二十几位中年妇女,买菜、淘米、煮粥,他们都是为大家义务煮粥,心甘情愿当神明的义工,老杨自己都煮十几年了。虽是素粥,但配料丰富,除大米外,有香菇、花生、胡萝卜、芥菜、芹菜、芋头、地瓜等。这些配料连同大米在直径约为一米的大锅里熬煮,香喷喷的。一天下来,得煮多少锅呢?老杨笑呵呵地说:“今天会煮几锅还不知道呢,但去年的今天就煮了29锅,而每锅用米6斤。”

除了西峰庙外,金鳌村还有佛顶岩和鳌峰村等庙宇。

一年中,金鳌村的民俗活动最兴盛的要数正月,主要集中在正月十三和十五两天。正月十三,新婚夫妇都来家庙里拜祖宗,祭拜过程中还有个闹新娘的重要环节,村民围着新娘推来搡去,庙里还发红柑桔给新娘,预祝“早生贵子”;正月十五,是点灯节,去年新婚的和生儿子的,都要到家庙里点灯,每逢春节,来点灯的就有三四十对。

俯瞰继鳌堂全景,呈现“同”字布局。

杨南离的孙子杨坚。

书香懔懔

金鳌村有“秀才乡”之称,历史上出过多位进士、举人、总兵、企业家。新中国成立后也是人才辈出,从金鳌村走出去的人才,有在政界的,有在商界的,有在军界的,也有在学界的。据杨发隆回忆,仅恢复高考那年,金鳌村就有四位学子考上大学,位列白水镇第一名。

在龙海市建设美丽乡村的进程中,我们注意到,不少村子都会在村口或村中重要地点画有一幅巨型山水墙,生动展示该村的历史地理民俗文化,比如卓港村、埭美村、田头村等。而这些题材雄浑、笔力苍劲、细节生动的山水墙,均出自于金鳌村人之手,他名叫杨振坤。因此,一到金鳌村,我们便来拜访这位佳作不断的民间画家,很难想象他只是一位30多岁的年轻人。

其实,杨振坤的画龄并不短。15岁起,他便辍学到泉州学木雕,从15岁到18岁,他边当学徒边自学福建师大美术系的课程,补回了理论知识学习。杨振坤18岁回到金鳌村后,正赶上闽南农村大建大修庙宇的黄金期,这给他提供了很多实践机会,这段时间,他以雕刻佛像为主。

在我们拜访他时,杨振坤已经从庙宇雕刻师转为专攻画画了,村里和邻村的孩子都来找他学画画,一周七日除周六下午外,其余时间都排得满满的,这必然影响他的创作,“但一想起年少时自己的经历,想画画却找不到老师教,我就不忍拒绝。” 杨振坤说。

金鳌小学现有学生200多人,有几十个人正跟杨振坤学画画,杨发隆,这位从教四十多年的退休老师欣慰地说,金鳌子弟好学之风长盛不衰啊!

假如金鳌村也需要一幅山水画,那么杨振坤这位土生土长于金鳌村的本土画家,会把哪些元素画进画里呢?“继鳌堂、送王船、秀才乡……”杨振坤说。

杨振坤的名气变大了,但他不想离开金鳌这个僻静的村庄,“四处旅游,还不如看看自家老房子。”他说。

杨振坤的父亲杨良海也是位乡村秀才,会画财子寿,会拉二胡。行走金鳌村,要碰到一些有家学渊源的人家,并不难。




白水贡糖古早技艺

白水贡糖闻名久远,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它的特点是香、酥、醇、美,入口自化,不留渣屑,香甜可口,回味无穷。

在闽南地区,凡办喜事,必分贡糖,这个习俗已经传承百多年。相传早在明朝,白水贡糖便作为一种珍贵的贡品进贡朝廷,让皇帝品尝。清朝乾隆皇帝更是对其香、酥、醇、美赞不绝口。清光绪年间,碧溪白水营的陈九曾创立了茂顺号贡糖,提升了贡糖的传统制法,使白水贡糖名扬四方。

白水贡糖由花生仁、麦芽糖、上等白糖混合捶炼而成,四块成包。制作时,原料都要精选,份量须准确,技术上更要精细。

白水贡糖传统制作工艺十分讲究,从选料到炒制、拌料、捶打……每一个工序、每一道步骤都不能马虎——原料必须是东北的花生、漳州白玉兰牌的白糖和自己制作的麦芽糖,制作时讲究“二准三快”——炒花生时要掂准火候,熟花生脱膜后和麦芽糖、白糖搅煮时要把准火候;糖离鼎后捣匀要快、包料要快、斩切要快……

传统的白水贡糖以竹叶红纸包装,经济实惠,吉祥喜庆,是赠送亲朋好友和操办婚礼的上品。现在大多改用彩印盒装或玻璃纸精装,更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市场的需要。海外侨胞对白水贡糖特别喜欢,他们常常用家乡生产的“玳瑁”茶,配白水贡糖,并以此招待贵宾。

真材实料和道地古法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认可,白水贡糖日渐畅销闽南乃至东南亚地区,每年婚嫁季,产量赶不上销量。


扫一扫,关注台海杂志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广告投放|法律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闽ICP备19007057号-1

© 2018台海杂志社版权所有,未经台海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0.032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