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 致 \ 深 入 \ 时 事 \ 生 活

台青郑成功: 泡一杯老茶,把茶人的故事慢慢讲

来源: 2024-05-21 08:48

文/《台海》杂志记者 郑雯馨 图/受访者提供


如何讲述一个传承百年的茶人之家的故事,或许可以嗅到一缕竹篾焙笼散发出来的火香味为开端。这也是人们走进位于厦门印华1980创意园内的郑福星老茶故事馆时,最初的感官体验。那是台湾“郑福星”茶品牌掌门人郑钧元所打造的茶文化空间,他的长子即第四代传人郑成功也为这一品牌注入了年轻的力量。

位于厦门印华1980创意园内的郑福星老茶故事馆


作为由侨胞创办的、第一家落户厦门特区的外资企业,印华地砖厂见证了鹭岛的时代变迁,如今这个旧工厂已华丽转身,被改造为充满现代气息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第一家进驻这里的郑福星老茶故事馆,集展示和饮茶于一体,空间内汇聚了南洋、闽南及台湾的多重元素,但并不杂乱,反而达到一种奇妙的和谐之美,似在诉说这三地曾经有过密切的交流。这间老茶故事馆,展示的不仅仅是“郑福星”,也是两岸茶文化交融的缩影。 

台茶闽源,以故事诉亲缘

一走进郑福星老茶故事馆,映入眼帘的是一架旧单车,车后座及两侧还放着三个老茶箱,“这是我爷爷年轻时用来送茶的自行车,他当年就是骑着车到处跑业务。”郑成功告诉记者,郑福星茶业源起于1919年,他的外曾祖父黄清良先生原是一位老中医,因为发现老茶可入药或作药引,便开始以收藏老茶为业,“我的奶奶是他最小的孩子,对茶比较有研究,后来跟我爷爷郑福星结婚后,便开始经营茶叶生意。”最初成立的福星茶庄,专营焙火茶和六十年以上的陈年老茶,发展至今,郑福星茶业已是一家集台湾窖藏老茶、东方美人、冻顶乌龙、高山茶等四大名山茶及元气家沉香滋补茶生产研发、加盟及全渠道运营的综合性茶叶公司。

2010年,郑成功的父亲郑钧元将百年郑福星茶业大陆总部落地厦门,看中的是厦门作为连接闽台两地茶文化的桥梁作用,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在于,中国六大茶类,除了黑茶和黄茶,乌龙茶、白茶、红茶和绿茶在福建均有种植,是历史悠久的产茶大省。“有不少茶企在安溪或武夷山有茶园,经营的部分则设在厦门;另一方面,厦门对台企提供的帮助及支持力度很大,还有一点就是往来闽台的交通便利,综合这些因素的考量,我们最终选择了落地厦门。”郑成功说道。

如今,郑福星茶业除了个别品类会送到位于安溪的茶厂进行精加工,多数茶叶从采摘到制作都在台湾的茶场进行,完成后再运到安溪茶厂进行分装,之后就是销往各地。在郑福星老茶故事馆里,专门设置了一个区域,向参观者介绍乌龙茶的传统精制工艺:在炭焙干燥的环节,制茶师傅会挑选干度较硬的荔枝或龙眼木炭,将其击碎为小块并置于火炭上完全燃透;接着将揉捻后未成型的茶青平铺于竹篾焙笼开始烘焙,每个焙笼只平铺三公斤茶叶;有时会交换焙笼顺序,令茶叶能接触到不同焙窟的火候。

这一烘焙技术可溯源至福建安溪铁观音的传统焙法,这样的展示反映的是郑福星老茶故事馆的初衷,郑成功告诉记者:“台湾乌龙茶的根在福建,但一直以来很少人去科普这背后的渊源,所以我们将台湾的茶叶历史与我们家的故事相结合,打造这个空间,既是希望传递一个有故事、有情怀的品牌理念,也想借此让两岸同胞相互间更加了解。”

线上推广,线下重体验

虽然生于制茶之家,但郑成功一开始对茶还是有些排斥,“17岁以前,我觉得明明有那么多好喝的饮料,为什么非得喝茶,总感觉喝茶是四五十岁以上的人会做的事。虽然家里是做茶叶生意,但我认为自己还有其他可选择的产业。”他对茶从排斥到接受,再到慢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是17岁从台湾到厦门,跟在父亲身边接触茶开始的。

作为一名“95后”,郑成功更在意的是工作的意义,“只要我觉得做这件事是有意义的,就有积极性,而不是说因为家里做茶的生意,所以我必须去接。”当他了解到茶背后的故事,以及父辈经营的理念,自己也慢慢做出了改变,目前郑成功作为公司商务板块的负责人,主要负责线上直播带货以及涉及公司发展的相关项目策划执行。在名为“郑福星茶业”的视频号上,既有郑钧元出镜介绍制茶技艺,也有关于郑福星茶业各类产品的展示,以及不同身份的茶友、茶人、同行前来交流参观的影像,郑成功自己还开设了“台茶成功弟”的个人视频号,不过更多的是以一名在厦台青的身份,分享自己在厦门的工作生活。

在郑成功看来,无论是直播还是以前的招商,本质上扮演的都是载体的角色,“现在关于互联网的营销有很多打法,可能你因为某位主播说话好听,或是服务态度很好,就会下单,至于产品本身的品质,那就见仁见智了。”对于自媒体时代,郑成功和父亲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我觉得我父亲的想法还是挺前卫的,他觉得未来市场更多是会往线上走的,这是一个趋势。可我的想法却恰恰相反。”他笑着解释道,“顾客可能通过线上的直播认识了我们家,可最终还是脱离不了线下服务,只有到实体店亲自体验,才能比较出差别,并最终决定购买哪一家的产品。”

郑成功的观点,其实与郑福星老茶故事馆的空间设计不谋而合,馆内既有茶文化及企业故事的展示区,也通过幕帘隔断出几处茶空间,参观者在此休憩和品茶,现场的工作人员会耐心地介绍各种口味的茶,以及不同的泡茶之法。于郑成功而言,茶这个东西,能够让人与人之间交流更融洽,因此不能仅仅局限于线上的展示,一个能够让人静下心来品味茶的空间,才能让人真正体会到茶的韵味。从爷爷到父亲一路传承下来的经营之道,让郑成功明白了一件事:不能仅仅将茶视为单纯的商品售卖,而是要秉持着一份使命,在坚持品质的基础上,以茶交友,输出你的理念,跟顾客建立更密切的联系。 

郑福星茶业的多数茶叶从采摘到制作都在台湾的茶场进行。



创意“破圈”,寻文化本源

提及郑福星茶业区别于其他茶企的特点,郑成功用了“破圈”一词来概括。一般而言,光顾茶叶店的多是爱喝茶的人,看似消费群体一目了然,但他想到的是:“茶就只能卖给喝茶的人吗?为何不能卖给像景德镇的陶瓷达人,有没有可能跟琴棋书画做结合,或者挖掘出茶的其他特点,让更多原本不喝茶的人能够尝试?”2016年,郑福星茶业推出了一个子品牌元气家,这是让茶走入食品这一赛道的一次尝试,主打的产品是沉香滋补茶,据郑成功介绍,这是一款选用沉香树叶、以古法制茶工艺制作而成的茶,沉香有助眠抗郁、安身健体、美容养颜、提升免疫力等功效,开发这款产品的初衷,就是源于现代社会存在睡眠障碍的人增多,以及人们对养生滋补的需求增加。“我们希望通过这款产品,将茶的本质回归到健康的需求上。”

除了新产品的研发,郑福星的设计团队还从包装设计的角度阐释茶的情感价值,譬如将中国中秋佳节与传统茶文化相结合,设计了“创意飞碟茶包”,寄托中秋时节月圆人团圆的美好寓意;还有以“孔明灯”造型为灵感,设计出“冷泡茶(创意茶包)系列”,展现中国传统的民俗文化。在郑福星老茶故事馆内,记者还看到了一个个古朴典雅的木箱,据郑成功介绍,这是名为“藏福纳寿·嫁妆箱”的茶礼盒,“因为我们家主打的是老茶,必须能够收藏得久,而在闽南传统婚嫁习俗中,父母会为子女准备嫁妆箱,里面就会有茶,寓意婚姻美满、多子多福,我们就以此为灵感,设计了这个系列。”作为郑福星茶业的经典产品,“藏福纳寿·嫁妆箱”每年都会进行升级,从外形、大小、工艺等方面进行调整,其中有一款的外观就是用非遗大漆工艺做的,延续中国传统的技艺,且手工制作的漆艺每一个轮廓纹理都是独一无二的,“就像人们总期盼,一双一世人。”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流传至今的这句俗语,揭示了茶在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地位,既有饮食层面,也包含文化层面,从一杯茶感悟人生。对郑成功来说,他与茶的联系,从出生之时便开始:爷爷郑福星为了迎接他的诞生,严选端午时节古法乌龙茶菁特别窖藏封存,这款“1995陈梅香老茶”全球限量仅4800盒。而专属于郑成功的那盒茶,至今依然未启封,“其实我从没想过要打开,”郑成功顿了顿,说:“其实茶跟人很像,从出生那一刻起,就一直在变化、吸收,无论酸甜苦辣、好的坏的都学着接受,然后渐渐就成长了。”他觉得,自己跟那盒茶的关系就如同连体婴,在漫长的岁月里相互陪伴、共同进步,或许将来他会将这盒茶传给下一代,将他从祖辈、父辈那里传承下来的、自己所感悟的,继续延续下去。

扫一扫,关注台海杂志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广告投放|法律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闽ICP备19007057号-1

© 2018台海杂志社版权所有,未经台海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0.030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