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 致 \ 深 入 \ 时 事 \ 生 活

悲欣交集

来源: 2024-06-21 16:35

文/《台海》杂志主编 年月


星云大师生前的一天,坐车行驶在从高雄到台南的高速公路上,台南新莒高中请大师去演讲。这时,大师灵光一闪,一句句歌词喷涌而出,星云大师连忙请慈惠法师记下全文,日后在台湾广被传唱的《三宝颂》诞生了!

创作《三宝颂》并不是一时兴起,而是星云大师多年的心愿。这个心愿缘起于《三宝歌》——这首歌只比星云大师小两岁。

1929年除夕之夜,福建南安康美雪峰寺传出天籁般的歌声,“人天长夜,宇宙黮黯,谁启以光明……”弘一法师为《三宝歌》完成了谱曲,这位在出家前就已是音乐大家的法师,把从俗世里带来的才华全数用在了这首歌上,并进一步升华,使之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首现代梵呗。而作词竟是中国佛教界的另一位高僧太虚大师——两年前,他出任南普陀寺住持,一年前,他发起成立中国佛教会。

两位高僧联袂创作的《三宝歌》横空出世,并很快流传开来,在岁月的音流里越发悦耳,在悲欣交集中予人前行的力量。两岸都共同奉《三宝歌》为中国佛教教歌,受它启迪而衍生出的歌曲数不胜数,其中包括星云大师创作的《三宝颂》。“太虚大师、弘一大师是何等的权威,我们如何跟他们的作品挑战,所以心中一直在酝酿……”星云大师说。

与星云大师同样对弘一法师充满敬意的还有圣严法师。走进台湾法鼓山农禅寺,人们处处可见弘一法师书法体的字,不仅它的三门,还有寺里的文宣品都以弘一法师体为标准字。圣严法师不仅对弘一法师的音乐和书法才华深表钦佩,而且表示自己的思想与弘法作品都深受弘一法师的影响,他说:“我写《戒律学纲要》时,受他三十多种律学著作的学恩很深……”

弘一法师,1880年出生于天津,1942年圆寂于泉州。1928年是他人生的分水岭,38岁之前,他已堪称戏剧家、音乐家、书法家等,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他最早将西方油画、钢琴、话剧等引入国内,驰名于世;38岁之后,他遁入空门,看似从绚丽至极到归于平淡,实则又达到另一个巅峰。

弘一法师出家24年,有14年是在与台湾一水之隔的闽南度过。1928年是弘一法师与闽南因缘际会的开端,彼时,49岁的弘一法师正搭乘从上海出发的客轮,准备到泰国弘法,当客轮停靠在厦门补给时,他被好友、陈嘉庚胞弟陈敬贤请到南普陀寺小住,这一住竟达三个多个月,他喜爱上了闽南。以至只离开半年后,他便第二次造访厦门,那是1929年10月,南普陀寺住持太虚大师邀请他多住些日子,两位法师还和芝峰法师一起到南安的雪峰寺过年。那是一个怎样美好的夜晚,三位高僧秉烛夜谈,太虚大师的三宝歌词就在这个夜晚找到了它惟一的知音,此前,它已寻寻觅觅好多年。

1932年的秋天,弘一法师第三次来到厦门,自此便长居闽南,直至1942年园寂于泉州的温陵养老院。他喜爱闽南的气候、花草和人物。当看着榴花、桂花、白兰花、菊花、山茶花、水仙花在厦门的冬天里同时盛开时,他很是欣喜;当见“一斗夜来陪汉史,千春朝起展莱衣”这样的对联出现在厦门寻常百姓人家的门扇时,他发出“幽秀沉著,洵为佳句”的赞叹,甚至还专门去信请友人打听是何人所作;当厦门于1937年抗战初期准备举办第一届运动会时,他慨然为运动会写下会歌:“禾山苍苍,鹭水荡荡,国旗遍飘扬……”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多年前的一个夜晚,我和台湾友人一起在台北的一家咖啡店叙谈时,《送别》的歌声响起,我看到友人的眼里蓄满泪水。其实,俗界很多人是因为《送别》,才开始了对弘一法师的向往,我也是。在台北的那个夜晚,我第一次萌生了重走弘一法师弘法闽南之路的念头,日久弥坚,今日终于成行。

我们追随的不是他形单影只的背影,而是他心系众生的灵魂。

的确,弘一法师没有到过台湾,但正如康德从未离开柯尼斯堡却影响了世界一样,弘一法师对宝岛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扫一扫,关注台海杂志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广告投放|法律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闽ICP备19007057号-1

© 2018台海杂志社版权所有,未经台海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